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


國以才立,政以才興,業以才治。
國父孫文在民國前十八年(1894 年 6 月)曾上書直隸總督李鴻章。裏頭說的救國四大綱領,亦即「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四句話。通常講這四句話。都少了一個「能」字,祇說「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其實原文都還有一個「能」字的。這個「能」字非常的重要,而且是深具意義。因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是建國的四項目標,而救國的綱領則在使「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要知道建國的目標,更要重視實行的方法。又說:所謂人能盡其才者,在教養有道,鼓勵以方,任使得法也。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砲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國父更進一步說道:教養有道,則天無枉生之才;鼓勵有方,則野無鬱抑之士;任使得法,則朝無倖進之徒;斯三者不失其序,則人能盡其才矣。

國父所講的這四大救國綱領,很明顯的是針對我國傳統的「土、農、工、商」四民,指出其努力的目標和途徑;「人能盡其才」,就是說知識分子的「士」,要使每一個人都能發揮他們的才能,為國家和社會服務。「地能盡其利」,就是說從事農業的「農」,要發展農業,使土地能發揮其最大效益。「物能盡其用」,就是說從事工業的「工」,要發展工業,使國家資源的物,能發揮其最大效用。「貨能暢其流」,就是說從事貿易的「商」,要發展交通和貿易,使商品的「貨」,能充分流通,市場得到充分供應。

這四句話雖然討論的是不同的項目,但是都有一個共通的部份,那就是跟「交通」有很大的關係。人才要充分利用,還要考慮到每個人居住地點與戶籍地的不同,就必須仰賴便利的交通,讓適合的人到適合的位置;土地要能充分利用,也必須有便利的輸送管道,才能把貨物送到需要的地方,讓每一份資源都不要浪費,國家自然就會興盛。

因此國父在建國方略中的實業計劃,又名物質建設,從民國八年開始著述,並自八年八月一日起,將原稿英文翻譯成中文,迄十年十月十日,始全部完成。

其主要內容:從大興鐵路建立六大鐵路系統,到修建遍佈全國的公路網,把中國的沿海、內地和邊疆聯為一體;從建設三個國際性大港及眾多中小商港、漁港,到疏浚、開鑿運河,治理黃河、長江、珠江等水系,擴建增設一大批沿海沿江商場商埠;鐵路中心及終點,並商港地,設新式市街,各具公用設備;設冶鐵製鋼,並造士敏土之大工廠,以供上列各項之需;從全方位開發煤、鐵、石油及其他礦產,興建鋼鐵、水泥、造船、機車等大型工廠,到發展食品、紡織、建築等工業;從改良農業,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到鼓勵移民墾荒,開發廣大的邊疆地區,其內容幾乎影響到國計民生的各個領域,卻都離不開交通運輸。


語出:
漢武帝劉徹叔父劉安,撰作集道家大成的淮南子.兵略中就提到:若乃人盡其才,悉用其力,以少勝眾者⋯。縱觀歷史,善治並使國家強盛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人才輩出、人盡其才”。唐太宗李世民用魏徵等名臣,開創了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貞觀之治。“燕昭王黃金台招賢”,“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廬”等許多求才、愛才、用才的故事,都成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千古美談。
滿清時期曾國藩上書給朝廷的一段話::「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貨暢其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