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二十四節氣之春分物候篇



古時又稱「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也被稱為『舊中」、『舊夜分」。在這一天,晝夜時長相等。

古時稱「春分」為「日中」(《尚書·堯典》)、『舊夜分」(〈呂氏春秋》)。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 「一候玄烏至,二候雷始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
《月令七十二候 集解》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也就是說「春分」日的「分」有兩重意義。其一,白晝黑夜相等,都是12小時,晝夜平分。此時太陽光直射赤道,之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向北移動。其二,此當春季90天之半,平分了春季。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這時太陽黃經為0度,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方。按照後來的發展,在二十四節氣裡,「春分」是「四時八節」中的八個基本節氣之一。其中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則是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杜甫在《短歌行贈四兄》詩中曾云:「四時八節還拘禮,女拜弟妻男拜弟。」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農曆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
《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踏莎行》詞至「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此為描寫春分時期景色,僅以幾句話卻道盡春分之色,春分日漸暖,群雁歸來。

陰陽相半為春分

春分,國曆每年的3月21日前後(20日~22日),農曆日期不固定。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在氣候上,春分也有「季節平分」之意。從立春到立夏正好是九十天,春分將其一分為二,前後都是四十五天,因此得名。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起點0度即(春分點)時,交「春分」節氣。這個節氣,早在春秋時代就已經確立了。
在時間周期上是指太陽位於黃經0°和15°之間的位置,大約是國曆3月20日至3月22日之間(晝夜平分點)。
但在實務上通常特指太陽真正位於黃經0°的那天:3月20日或3月21日。
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故春分也稱升分。
春分時,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幾乎等長(除極點附近以外)。春分之後,其後太陽直射位置漸向北移,南北半球晝夜長短也隨之而變,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各地夜漸長晝漸短。
春分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春分之後,北極附近開始極晝,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結束,極夜開始,範圍漸大。
春分有時巧逢傳統節日「二月二龍抬頭」。在往年時間則會相差幾天乃至半個月之久。文化學者分析,這主要是因為曆法的原因,中國使用的農曆和公歷相交叉導致的結果,「閏年比較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完全重合的時候並不多見,但並無什麼特別的儀式」。

在古時,每年「春分」前後,還有一較為重要的節日—春社日。春社日是農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般春秋各一次。按《統天萬年曆》「立春後五戊為春社,立秋後五戊為秋社」之說法,春社日多在「春分」節氣後,如1998年就在春分日(3月21日)的次日—3月22日。春社日主要是置牲畜,祈求土地神保佑農業豐收。到魏晉隋唐後,此俗又增加卜禾稼、種社瓜、祈降雨、治聾酒、飲宴等內容,活動甚為風行、熱鬧,這可從唐詩人王駕《社日》詩對其情景的描寫來管窺一斑,「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對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不過,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時至今日,此風俗已漸漸淡薄、消失了。

春分時節,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進人了鶯飛草長的春季。
從氣候規律來說,「春分」後,已經進人物候學上真正的春季。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降雨迅速增多,很快就進人「桃花汛」期,要注意搞好清溝瀝水、排澇防漬工作。同時,要謹防「倒春寒」天氣的危害,抓住「冷尾暖頭」天氣做好早稻育秧。地理緯度較低地區,春來較早,這個時候天氣已很暖和了。各地先後進人春耕大忙季節,抓緊翻土溶田、積肥和運肥下田,施足底肥。民謠曰:「驚蟄早,清明遲,春分播種正當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說的就是「春分」時節農田管理的重要性。
有些地區出現春分雪的年份也是有的,這在氣象上稱為「倒春寒」。「春分雪,鬧麥子」,則說地區「春分」下雪,對麥子的危害極大。農諺「冬雪寶、春雪草」即是佐證之一。因此,「春分」時節加強凍害防禦也十分重要。常用方法有選用抗寒良種,麥子播種深度合理,增施鉀肥等。

「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說的是「春分」前後為植樹造林的大好時機,應抓緊進行。就連古詩中也有描述「春分」快植樹的詩句,如「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足見「春分」植樹的緊迫性、重要性。,無論是耕種莊稼還是植樹造林,這都是一年當中的最好時機。

有關春分的節氣諺語,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為春分農事諺語,表現春分與農事耕作的相互關係。
一類是春分節氣諺語,根據春分當日陰晴冷暖風向等氣象,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情況。
春分秋分,晝夜平分。
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
麥過春分晝夜忙。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春分降雪春播寒。
春分無雨莫耕田。
春分有雨是豐年。
春分日,植樹木。
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
春分在前,斗米斗錢。
春分早報西南風,颱風蟲害有一宗。
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後好種豆。
春分有雨病人稀,五穀稻作處處宜。
春分雷吼,豌豆不出犁溝。
春分吹南風,麥子加三分。
春分豆苗粒粒伸。
春分種芍葯,到老不開花。

人勤地生寶
有這樣一則民間故事,說過去有一戶莊稼人家,主人辛勞一生,但養的三個兒子都不爭氣,除了吃喝玩樂外,什麼事情都不會做。主人漸漸年齡大了,病倒在床上,眼看著就要斷氣。於是,他就把三個兒子叫到床頭,對他們說:我種了一輩子莊稼,就知道會有這一天。怕我走了之後你們養不活自己。就悄悄攢了一些錢財留給你們過日子。這些錢財我都埋在村外自家田地裡了,等我死了之後,你們幾個就把它們挖出來分了吧。三個兒子哭著安葬完父親,就扛著鋤頭、鍬什麼的到田地去翻挖,挖了一天,沒有。挖了三天,沒有。挖了半個月,還是沒有。三個兒子不甘心,把他們家全部田地,都深挖了一遍,還是沒有。大家都很沮喪。大兒子就說,這些地我們挖也挖了,不如乾脆下點種子吧,看看能種些什麼。於是大家就收起心,把精力都放在田地耕作上。到這年秋天,糧食登場,收穫的稻子堆成了山,吃也吃不完。到此時,三兄弟才明白,父親臨去世時所說埋在地裡的錢財,原來就是一個「勤」字。「人勤地生寶」,其實是十分簡單的道理。

民間流傳的農事諺語,有相當一部分是關於農田耕作的。這些諺語,工整對仗,和諧押韻,或簡單,或通俗,或風趣,或形象,將先民在生產和勞動實踐中積累出來的經驗,生動地表述了出來。千百年來,這些農田耕作諺語,始終是指導後人從事農事活動的口語化教材。
鋤頭底下有三寶:防旱、防澇、除雜草。
春耕下手早,地裡少雜草。
春耕不著忙,秋後臉餓黃。
春前不起板,收成對半減。
春來鋤又耙,穗大粒也大。
夏犁金,秋犁銀。
夏至棉田草,勝似毒蛇咬。
夏天破破皮,強似冬天犁一犁。
秋耕早一天,囤裡冒個尖。
秋耕深一寸,頂上一茬糞。
秋後劃層皮,春天頂一犁。

鳥貴有翼,人貴有志
由種莊稼想到了做人,其實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不經艱苦磨煉,不經刻苦努力,到老來,會發現自己什麼事也沒有干,荒廢了一生。
諺語「一年之計在於春」強調的是惜時。「玉不琢,不成器」突出的是學習,「好鼓一打就響」側重的則是勵志。
諺語「有志者事竟成」出自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之口。當時他手下的大將耿棄,提出了大膽但又極其危險的攻齊謀略,劉秀雖心存疑慮,但仍然全力支援他的排程。後耿弈果然以此攻下齊地。劉秀十分高興,稿勞三軍時,端著酒杯親自向耿棄敬酒,並代表深長地發出「有志者事竟成」的感慨。

民間關於勵志的諺語很多,這些諺語濃縮了人生哲理,小中說大,細中見巨,既形象又生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有志窮不久,無志久久窮。
有志男兒走四方,無志男兒守婆娘。
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