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斗指戊,斯時陰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日短」、「日短至」之說,這段經文從陰陽學觀點闡述了冬至的到來是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陰陽五行學說歸納冬至有「一陽生」之象,由此冬至日也稱為「一陽節」。曹植《冬至獻襪頌表》記載:「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甦」。又大概關係到所謂「陽氣起」、「一陽至」,加上諸多拜賀之舉而令冬至增添「喜」意,因此冬至又得「喜冬」、「賀冬」、「秤冬」之稱,也就有著「賀冬節」此一節日。從天文學角度說明了晝夜長短變化的依據,明確指出:冬至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在南迴歸線上。過了冬至後,隨著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漸漸長起來。
《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夏曆/農曆)。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可見冬至又代表著一年之始,又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冠於冬至,因此冬至所在之農曆十一月又稱為「建子之月」。
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小節,共分為九九八十一天 。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首歌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時間的季節變化,也表現了農民的智慧。 三九是天氣最冷、地面積蓄熱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 」的說法。
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早在漢代曾把冬至作為公定節日,文武百官皆可放假一天。在台灣則有「冬至過大年」的說法,他們把這一天比做過年一樣重要。每逢「冬至節」家家戶戶搓湯圓,而且把冬至的湯圓分成紅、白兩種,按老輩人的說法:不吃金丸(紅湯圓)、銀丸(白湯圓),不長一歲。冬至之備受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祭祖祠:
冬至,台灣古稱「冬節」。民間首重祭祖,分為家中奉祀的祖先公媽,與各地宗親祖厝、宗廟所舉行的隆重莊嚴的三獻禮,稱為「祭祖祠」或「進祖」。禮成後則設宴款待,臺灣稱為「食祖」、金門稱為「食頭」、澎湖稱為「食冬」。冬節時,主婦會在清早便開始「浮圓仔」、「炊菜包」,拜完神佛後,便開始祭拜祖先。祭畢後,全家團圓著,食用冬節圓、菜包,寓意添一歲。祭拜神佛準備全副牲禮(號稱謝平安)、四果、冬節圓和菜包,拜祖先則準備剖開的牲醴、米飯、十二碗、五味碗、四果、冬節圓、雞母狗仔、菜包等。為了賀節與酬神,人們會在下元與冬節期間,請戲班演出「冬節戲」,台灣日治時期的冬節戲多為「亂彈」,台灣戰後時期則多為「歌仔戲」。舊時官廳府衙亦會在冬節亦要設筵慶賀。金門是典型的宗族社會,因此冬至祭祖在金門是隆重的大事,各地宗親氏族會舉行隆重的三獻禮與食頭儀式。所謂的「頭」,分為男子新婚的「新婚頭」、家中有子成婚的「老大頭」、男子年滿十六歲的「成丁頭」。推舉任官職、學位或聲望的人士擔任主祭,陪祭則由爐主擔任。另外除了冬節圓外,金門人亦會在冬至食「拭餅」(即潤餅)。
冬節圓(湯圓):
在臺灣,冬至的湯圓被稱為「冬節圓」或「圓仔」。圓仔有分甜鹹、大小之分。用於祭祀的紅白兩色的小圓仔與如雞蛋大小般的「圓仔母」兩色各六。圓仔母通常包花生餡或芝麻餡及糖料[14]。冬節前夕,全家人一齊將糯米糰搓挲成大大小小的圓粒,稱為「公孫父子圓」。人們在祭祀完畢後,一起食用,稱為「添歲」。小孩會將「圓仔丁」黏糊於門扉、窗戶、車窗、桌、櫃、畜欄、牲窩、水井或器物等處,犒勞窗牖神及家具神等守護神一年辛勞,稱為「餉耗」。糊黏圓仔丁在傳統習俗中亦有祈求「出好丁」之意,為祈禱新婦生子之寓意(古時指是男子)。待圓仔丁乾燥後可以藉由圓仔的膨脹或塌陷來預卜生育之兆,給孩子們食用,亦有保佑發育健康,添新歲。古代流傳著食用冬節圓需每匙兩粒,若未婚者最後一匙必為奇數 ,若已婚者最後一匙必為偶數。舊時臺灣尚賭,賭客食用時亦預卜最後一匙剩雙數為贏兆、單數為輸兆。
搓丸:
馬祖冬至時令,會搓製糯米作成的粉團(糍粑),為「搓丸」,也稱「搓糍」。「糍」,馬祖當地也寫作「𥻵」。
牛生日:
在台灣民間故事中,相傳冬節是臺灣牛的生日。古時人們會迎接牛仔回家慶祝。人們會在番薯內挖洞,填入冬節圓一齊飼牛,以犒勞臺灣牛一年農作的辛勞。或在牛的額、角、脊背、尾巴黏上湯圓,希望牠和主人一樣添福增壽。另外,把冬節圓黏在果樹上,並把果樹劃破一點樹皮,澆沃上圓仔,亦在祈年豐收、碩果纍纍。有些村莊,還會在門環上插榕枝、竹葉,以祈求家戶運勢像榕樹一樣茂盛健壯,像竹子一樣節節高升,此外榕樹也有辟邪的作用。
雞母狗仔:
「雞母狗仔」是臺灣人為了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用生粿搓捏成牛、豬、雞、魚、狗、貓等造型的供品。待雞母狗仔形塑後,再染到「圓仔糟」(造湯圓的原料)施以顏色,蒸熟後用與其他牲醴供品一同用以祭祀,稱為「祭冬」。除了一般的牲畜外,雞母狗仔的造型亦包含鯉魚、金瓜、鳳凰、龍柱或水族等饒富趣味的吉祥物。祭拜完後,小孩便會拿雞母狗仔來「相鬥」,若一方頭斷,便要將其身體一併送給對方。台灣俗語云:「補冬補喙空 」,冬至為天地陰陽氣交與人體陰陽氣交的時機,作為燉煮「十全」、「八珍」或米粿等食品等食補是養生的好時機,而現代社會的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亦受歡迎。
土地契約:
古時臺灣人有關土地、田地的租佃、買賣與抵押,都會先在八月十五期間預談或預繳款,而冬節時訂立契約正式履行。由於時序冬至時,農作物都已收成,兩方產權較清楚之故。因此不論買賣、續約、抵當、終止或新舊佃戶更換,皆會在冬節進行。
如此重要的節氣,養生的重點尤其是中年人,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肩負著社會、家庭的重擔, 加上新世紀的快節奏與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使人經常處於緊張繁忙的狀態之中,長此以往,若不注意保養自己,必然影響身心健康。《靈樞·天年》云:「人生……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寥寥數語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雖然如此並不可怕,《景岳全書·中興論》曰:「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書中告訴我們,人到中年若能科學地運用養生之道,調理得當,是可以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年養生的關鍵:
一、靜神少慮(即「壯不競時,精神滅想」)要求中年人
1.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
2.注意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尋找事業的精神支柱;
3.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工作、學習之餘多聽音樂,它會給你帶來無窮的快樂;
4.注意儀容儀表,不同的場合裝束要得體,心態年輕化,以振奮精神,增添生活樂趣。
二、勞而勿過(《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即「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1.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2.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生活節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3.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適當運動,有句諺語「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三、節欲保精(《養性延命錄》:「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
1.欲不可縱。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節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節,勞倦內傷,損傷腎氣。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五臟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強,身體健壯則人能長壽。反之,腎精匱乏,則五臟虛衰,多病早夭。《泰定養生主論》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洩;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洩,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洩。……能保持始終者,祛疾延年,老當益壯」,這說明嚴格而有規律地節制性生活,是健康長壽的必要保證。
2.養血固精。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以「男子貴在清心寡慾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用,來說明節欲保精的重要性,而東漢醫家張仲景則以「凡寡慾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闡述了節欲保精不但有利健康,而且是優生優育的首要保證。
那麼老年人的生理變化又是怎樣的呢。《靈樞·天年》篇:「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面板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這種臟腑氣血精神等生理機能的自然衰退也會影響到心理的變化,表現出常有的孤獨垂暮、憂鬱多疑、煩躁宜怒等心態,正是這種生理、心理上的穩定性、自控性降低,使老年朋友更容易發生疾病且不易恢復。所以,保健養生方面應提倡精神攝養、飲食調養為主;順時奉養、起居護養、藥物相助為輔的方法。
一、(精神攝養(知足謙和,老而不怠)
保持「謙和辭讓,敬人持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心態,即處世要豁達寬巨集、謙讓和善,生活知足無嗜欲,做到人老心不老,熱愛生活,保持自信,勤於用腦。宋代醫家陳直在《壽親養老新書》中載詩一首:「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詩中告誡我們,只有進行自身心理保健,才可杜絕情志疾病。
二、飲食調養(審慎調食)
1.食宜多樣 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2.食宜清淡 針對老年人脾胃虛弱的特點,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食品。用現代營養學觀點,老年人的飲食應「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3.食宜溫熱熟軟 老年人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故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由於年老齒鬆脫落,咀嚼困難,故宜食熟軟之品。
4.食宜少緩 「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谷氣長存」。主張老年人少量多餐,以保證所需營養又不傷脾胃。
三、順時奉養(順四時而適寒暑)
告誡老年人要「依四時攝養之方,順五行休王之氣,恭怡奉親,慎無懈怠」也就是說,天地、四時、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會有影響,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懂得「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只有這樣才能老當益壯,益壽延年。
四、起居護養(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老年之人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盡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五、藥物相助(固先天之本,護後天之氣)
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是先天稟賦的強盛和後天營養的充足。由於老年人機體功能減退,除進行其他方面得調養外,有些藥物是可以說明其強身健身的。藥物養生應以固先天之本,護後天之氣為主。所謂「先天之本」即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氣充盛,機體代謝能力強,人的衰老速度緩慢;所謂「後天之氣」指脾胃為後天之氣,又是氣血生化之源,機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都靠脾胃供給。所以,老年人的藥物養生應以固護脾、腎為重點。用藥原則應遵循:多補少瀉;藥宜平和,藥量宜小;注重脾腎,兼顧五臟;分類論補,調整陰陽;掌握時令,觀察規律;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水煎湯劑;藥食並舉,因勢利導。如此用藥方能補偏救弊,防病延年。
進入冬季以後氣溫變為寒冷。中醫學認為:寒屬陰邪,易傷陽氣,內客於胃,傷及中氣,氣傷失運,氣機凝滯,胃氣不和,不通則痛。西醫學則認為:寒冷可刺激人的神經系統,使其興奮性增高,使支配內臟的植物神經處於緊張狀態,使得胃部的血管痙攣、收縮,胃內血流下降,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胃粘膜保護力下降,導致炎症、潰瘍等,從而出現胃脹、胃痛。正因為如此,冬季歷來是胃病高發季節,輕者出現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甚至可能出現嘔吐、消化道出血等情況,所以冬季需做好保「胃」戰。
起居保「胃」:天氣寒冷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及時新增衣被,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因而冬季養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樣有益於陽氣潛藏,陰津蓄積,提高機體對寒冷的抵禦能力。
飲食保「胃」:飲食調攝也是關鍵的措施,進入寒冷的冬季,每個人食量都會有所增加,但不要暴飲暴食,要少食多餐,以減輕胃的負擔。選擇食物要易於消化,以溫、軟、淡、素、鮮為宜。溫食是暖胃的最直接的方式,早晚飯喝些熱粥對胃腸健康大有裨益。要避免過食生冷、辛辣、濃茶咖啡等刺激之品。
進補「保胃」:中醫學認為,冬天是收藏的季節,也是積蓄力量以待「萌發」的季節,抓住這幾個月進行調理,可以補償夏季高氣溫以及過食冷飲等因素損害的脾胃功能,使其恢復正常運轉。冬季復發的老胃病多數屬於脾胃虛寒證,應選擇具有溫胃健脾功效的藥物或食物。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虛寒體質,進補之前應先辨證,根據個人的體質情況,在醫生指導下進補。
心理保「胃」:冬天容易使人身心處於低落狀態,冬天改變情緒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動,慢跑、跳舞、打球等。經常保持精神愉快,情緒樂觀,心理健康,避免焦慮、恐懼、緊張、憂傷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可以調劑胃腸節律,保障胃腸健康。
如果胃痛反覆發作,自行調理不能緩解症狀時,需注意消化性潰瘍疾病的發生。潰瘍病除疼痛影響人的生活工作外,還可有出現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如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因此平時應做好預防保健,一旦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表現(黑便或嘔血)或穿孔(突然發生的上腹部劇烈疼痛),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
冬至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過食辛辣只可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鬱熱上沖。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濕生痰。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多飲豆漿,多吃蘿蔔、胡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番茄、荸薺、藕、白菜等。
冬至飲食調養,應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過食辛辣只會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鬱熱上沖,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濕生痰,有損脾胃陽氣,而冬天與腎臟相應,腎臟收攝功能是促進能量儲蓄備存,食物味性要少鹹增苦,以減輕腎臟負擔,此外可多食滋補的食材。
1、補氣:益氣健脾,如山藥、黑豆、蘋果、棗子、香菇、雞肉等。
2、補血:補血養血,如龍眼肉、黑木耳、菠菜、海參、紫米等。
3、補陰:滋陰潤燥,如木耳、葡萄、南瓜、烏骨雞、黑芝麻等。
4、補陽:溫陽固腎,如羊肉、韭菜、核桃仁、鱔魚、肉桂等。
此外如要進補,應把握虛者補之,寒者溫之,溫熱養陽,應以溫而不散、熱而不燥為主,切勿盲目進補及大補。
寒冷的冬天,除了飲食的進補,還有從吃水果來補。在這個冬天把自己的生理機能調整到最好,同時也能吃出一份健康美麗。冬天寒冷乾燥,使人覺得鼻、咽部乾燥和皮膚乾燥、容易上火,因此每天能吃點水果不僅能滋陰養肺、潤喉去燥,還能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如梨、獼猴桃、甘蔗、柚子等都是比較適宜的水果。
具體做法下列:
羊肉燉白蘿蔔
[配料] 白蘿蔔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 白蘿蔔、羊肉洗淨切塊備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後5、6分鐘撈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換水燒開後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蔔入鍋至熟。
[功效] 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對腰膝酸軟,睏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
炒雙菇:
[配料] 水髮香菇、鮮蘑菇等量,植物油、醬油、白糖、水澱粉、味精、鹽、黃酒、薑末、鮮湯、麻油適量。
[做法]香菇、鮮蘑洗淨切片,炒鍋燒熱入油,下雙菇煸炒後,放姜、醬油、糖、黃酒繼續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鮮湯燒滾後,放味精、鹽,用水澱粉勾芡,淋上麻油,裝盤即可。
[功效] 補益腸胃,化痰散寒。
這道菜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
麻油拌菠菜
[配料] 菠菜1斤,食鹽、麻油適量。
[做法] 菠菜洗淨,開水焯熟,撈出入盤,加入適量食鹽,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 通脈開胸,下氣調中,止渴潤燥。
另外,建議大家多吃山藥(蒸、煮均可),它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的作用。
「補冬」常用的藥膳處方:
八珍(當歸、地黃、枸杞、芍葯、白朮、茯苓、大棗、甘草)
四味(當歸、芍葯、川芎、地黃)(蓮子、芡實、山藥、茯苓)
單方(人參,當歸,田七,杜仲)
烹調方法:將備好的中藥裝入紗布袋,(根據自身情況取八味、四味、二味或一味均可)放進大沙鍋或大壺內,倒入清水和酒,或僅用酒浸泡30分鐘,接著把清洗乾淨的豬腳(肘子)、豬肚、腰子、鰻魚、鱉(甲魚)等經過處理後,放入沙鍋或大壺內與藥同煮,開鍋後文火慢燉至有效成分完全滲入湯中,肉中的軟骨鬆軟到入口即化,藥膳煲湯之味的醇香。
蓮子百合紅豆湯圓
[配料]蓮子12錢、百合5錢、紅豆100公克、湯圓、冰糖適量
[做法]
.將紅豆洗淨,蓮子(去芯)和紅豆用清水浸泡備用
.鍋中加適量的水,將紅豆放入以大火煮至沸,加入蓮子,轉小火熬煮至紅豆軟爛
.最後加入冰糖、百合及湯圓,熬煮即可
[功效]養心安神,滋陰潤肺、健脾利水
謹記冬至進補四大忌:
注意:「補冬」最好在身體情況良好時進行,患有感冒而發燒或咳嗽時應避免。然而,「四神」的藥性特別溫和,而且富有滋養又能強化腸胃,因此即使處於感冒體力衰弱的情況下,只要有些食慾,即應多加食用。
一.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家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二.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三.忌盲目食狗肉。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產生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裡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四.忌慕名進補。雞湯不是全部的人都能喝的,雞湯(包括燉雞湯和下藥材熬的雞湯)營養豐富,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裡的雞油大都屬於飽和脂肪酸。
飲食禁忌:
吃蘿蔔時不能和人參、西洋參、首烏同服。
羊肉禁與南瓜同食。
(網路資料僅供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