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從每年的陽曆十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當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開始。此時天氣漸冷、開始降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每當霜降時,就進入了秋收秋種的大忙季節。民間常有「霜降無霜,主來歲饑荒」,更有「霜降無霜,碓頭無糠」的說法。從中不難看出,人們在長期的農耕中體驗了氣候對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在不同的季節又該如何使自身這一有機的整體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從而使人與自然界之間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
這種動態平衡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不外乎有二點。
其一,指機體自身各部分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平衡;
其二,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
而協調平衡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我國古代的五行學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物質都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產生。在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生剋制化」關係,由此維持著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人體生理的協調平衡。
24節氣養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節氣是用來反映寒冷與暑熱的,本質上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規律來確定。而按照中醫所說陽氣運作的四部曲: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只要順著春、夏、秋、冬四時節氣來養生,即可福氣又安康!民間有諺語「補冬不如補霜降」。 霜降進補要以「潤燥、固表、益氣」為主。此時節宜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此類食品有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如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蕃薯、山藥、南瓜、蘿蔔、白菜、洋蔥、藕、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橄欖、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等都適宜在此時節食用。若想要收斂陽氣,可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子、醋等酸味食品。
24節氣-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三月,又分為:
孟秋(立秋─階前梧葉聞秋聲。 處暑─五穀成熟在處暑),又稱為秋之初。
仲秋(白露─已涼天氣白露時。 秋分─月到中秋分外明)。
季秋(寒露─寒露秋冷近重陽。 霜降─楓紅滿地霜滿天)。
立秋是個大節氣,代表陽氣即將進入《收》的樂章
雖然立秋了,但台灣的氣溫還是非常高,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代表《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同時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期,更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收》= 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的《陽氣》也應收進體內,人只有把陽氣聚足,才會形成「正氣存內,邪不可侵」,在冬天才不會受寒邪的侵襲。
霜降之時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屬金,五時中(春、夏、長夏、秋、冬)為秋,在五味中屬心,在人體五臟中(肝、心、脾、肺、腎)屬肺,在五氣中屬燥。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係上,脾胃為後天之本,此時宜平補為原則,所以淡補,尤其應補血氣健脾養胃,以養後天。在飲食進補中當以食物的性味、歸經加以區別,秋季是易犯胃病和咳嗽的季節,也是慢性運氣管炎容易復發或加重的時期。霜降時節氣候漸冷。人與植物雖然同屬生物,但人與植物體內流動的液體對溫度的要求不同,人血見寒易凝。在這段時間人的手腳易涼,後背易冷,是氣血遇寒循環不暢所致,但心裡有燥熱的感覺。這是「秋行夏令」的結果。健脾養陰潤燥的調養食物有芝麻、山藥、蘿蔔、紫菜、白果、銀耳、百合、豬肉、雞肉、牛肉、華生、蘋果、棗、梨、橄欖、柿子、山楂、玉蜀黍、栗子、蜂蜜等食物。
根據中醫學「天人相對」的理論,肺屬金,與秋氣相對,肺主氣、可呼吸,在志為憂。在多事之秋,人們常常面對秋景心生感慨,不自禁地生出悲秋的情緒。所以我國自古就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說法。因此,人們就情緒低沉、多愁善感了,也就是我們說的悲秋。秋冬時節萬物蕭瑟,應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急躁動怒,才是養生之道。醫師也提醒「不宜過度沐浴」,因為霜降過後氣溫不斷下降,皮膚搔癢的情況大大增加,也是秋天常見的病徵之一,倘若吃了刺激性食品或洗澡時水溫升高也會容易誘發皮膚相關問題,因此這個時節沐浴不宜過勤,且肥皂以及沐浴乳也盡量不要使用一些鹼性較大的產品。
台灣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諺語就充分的表達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因此,每到霜降時節,鴨子就會賣的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
霜降養生注重「御寒清熱」,面對這種氣候,陰天時要適當地增加外衣;艷陽天適當減外衣,不要被寒氣所傷,也不要熱傷風。對內要清鬱熱。由於現代生活的節奏過快和壓力過大等原因,導致許多人的陽氣不能與自然陽氣同步變化,因而秋冬交際陽氣不能收藏,受到自然界燥氣壓迫形成體內鬱火。鬱火是陽氣太過部分,屬於體內邪氣。邪氣太盛進入臟腑,百病開始橫生。
「燥氣」是秋天的主氣
從中醫節氣來說,中秋是氣候轉換的分界點,中秋節之前算是早秋,一過中秋,天氣早晚溫差大、空氣乾燥、風大、容易上火,人體新陳代謝漸緩,當身體血液循環不良的地方,津液就會不足,自然就會導致皮膚乾燥、皮膚過敏、口渴、失眠,尤其是老人、小孩、抵抗力弱的人,就容易感冒、咳嗽、腹瀉、便秘等腸胃功能失調的症狀。晨飲淡茶水,晚飲蜂蜜水。可起到補充水分、保養肺陰、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作用。科學研究證明,茶中含有咖啡鹼、多酚類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的確具有一定的養生功效。深秋時節,適當飲用青茶,可潤肺、潤喉、生津、清除體內積熱、讓機體輕鬆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蜂蜜為天然的抗生素,常喝蜂蜜水可起到提高視力,祛痰、止咳、降低血壓、血脂、增強心臟功能等作用,還可延緩衰老、延年益壽。
霜降節氣養生
一、起居:穿衣要保暖,早晨莫貪睡
秋天人體皮膚易乾燥、脫屑,貼身衣服應定期換洗。手足保養上,要保持雙腳乾爽。老年人不要穿硬底鞋,鞋要寬鬆些,襪子要透氣護膚。此時節,由於天氣寒冷,很多人喜歡賴床貪睡。對此,保健專家解釋,早晨臥室中積蓄著肌體一夜排出的廢氣,空氣污濁,影響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加上空氣中大量細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塵粒,會使人更易發生感冒、咳嗽、咽炎、便秘等。睡眠時間過長,還有可能降低心肌及全身肌肉收縮力,破壞心臟活動和休息的規律。長期下來,人體體質會變差,容易生病。因此,霜降時節要避免賴床不起,宜早睡早起,養成規律。
二、防病:重在保暖
在這一節氣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和腹瀉等消化道疾病,同時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峰期。老年人也極容易患上「老寒腿」的毛病,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大家要注意添衣保暖,預防感冒。霜降節氣後,中醫專家提示廣大女性朋友要特別注意腳部保暖,不要再穿船鞋,可以穿上靴子了。
三、運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
霜降一般在農曆九月,一片秋高氣爽的景象,此時肺金主事,運動量可適當加大,可選擇登高、踢球等運動。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也可選擇廣播體操、健美操、太極拳、太極劍、球類運動等。氣溫越來越低,最好等太陽出來或比較暖和的時候出門鍛煉,如果活動量大出汗熱了,應該解開衣扣,讓身體慢慢降溫。每次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不宜過度勞累,更不可經常大汗淋漓,使陽氣外洩,傷耗陰津,削弱機體的抵抗力。
四、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態
精神調養也不容忽視,最好的調養方式就是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睡眠養生的早起,能夠使人提前覺醒,精力充沛,從而避免秋乏的發生。週末可以去戶外爬爬山,登高望遠,有助於保持樂觀情緒,神志安寧。但此階段運動健身的活動量不宜過大,也不宜劇烈,以微微出汗為宜。
「霜降」之日適合平補,這一節氣中的民間食俗很有特色。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認為「秋補」比「補冬」更要緊。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季宜收不宜散。因此,應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如姜、蔥、蒜、辣椒等,特別是辛辣火鍋、燒烤要少吃,以防「上火」。
中醫認為,金秋時節的飲食原則應以滋陰潤肺為宜,應「平補」,而大補則容易補「過」了。為防止秋燥,可以適當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類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蘿蔔、冬瓜、銀耳、蓮藕及各種豆類製品等,也可服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等食品以潤肺生津,可以防止秋季最容易出現的口乾、皮膚粗糙、大便干結等「秋燥」現象。
另外進補講究因人而異,脾胃虛弱者、老年人或慢性疾病患者進行食補時,以健脾補肝清肺為主,應選用氣平味淡、作用和緩的食物,食溫熱熟的食物,以湯類、粥類最為適宜,既營養滋補,又利於吸收,可增強體質,保持旺盛活力,預防和減少疾病。一種食療方法:食用山藥益壽麵。山藥作為保健食品,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山藥富含多巴胺以及人體缺乏的數十種微量元素、礦物質,經常食用能夠清熱解毒,特別適合秋季滋補之用。
秋天氣候乾燥,再加上氣溫的突然變化,人們的心情極易發生波動。俗話說,「怒則傷肝」,人的心情好壞,是肝臟是否正常工作的「晴雨表」,中醫裡有句話叫做清肝明目,肝臟可以為眼睛提供脂肪酸、維生素等必需品,因此肝臟的好壞常常與眼睛關聯在一起。特別是對於肝肺功能較弱的老年人來說,養肝明目,是秋季養生的重中之重。
這種動態平衡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不外乎有二點。
其一,指機體自身各部分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平衡;
其二,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
而協調平衡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我國古代的五行學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物質都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產生。在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生剋制化」關係,由此維持著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人體生理的協調平衡。
24節氣養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節氣是用來反映寒冷與暑熱的,本質上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規律來確定。而按照中醫所說陽氣運作的四部曲: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只要順著春、夏、秋、冬四時節氣來養生,即可福氣又安康!民間有諺語「補冬不如補霜降」。 霜降進補要以「潤燥、固表、益氣」為主。此時節宜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此類食品有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如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蕃薯、山藥、南瓜、蘿蔔、白菜、洋蔥、藕、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橄欖、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等都適宜在此時節食用。若想要收斂陽氣,可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子、醋等酸味食品。
24節氣-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三月,又分為:
孟秋(立秋─階前梧葉聞秋聲。 處暑─五穀成熟在處暑),又稱為秋之初。
仲秋(白露─已涼天氣白露時。 秋分─月到中秋分外明)。
季秋(寒露─寒露秋冷近重陽。 霜降─楓紅滿地霜滿天)。
立秋是個大節氣,代表陽氣即將進入《收》的樂章
雖然立秋了,但台灣的氣溫還是非常高,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代表《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同時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期,更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收》= 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的《陽氣》也應收進體內,人只有把陽氣聚足,才會形成「正氣存內,邪不可侵」,在冬天才不會受寒邪的侵襲。
霜降之時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屬金,五時中(春、夏、長夏、秋、冬)為秋,在五味中屬心,在人體五臟中(肝、心、脾、肺、腎)屬肺,在五氣中屬燥。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係上,脾胃為後天之本,此時宜平補為原則,所以淡補,尤其應補血氣健脾養胃,以養後天。在飲食進補中當以食物的性味、歸經加以區別,秋季是易犯胃病和咳嗽的季節,也是慢性運氣管炎容易復發或加重的時期。霜降時節氣候漸冷。人與植物雖然同屬生物,但人與植物體內流動的液體對溫度的要求不同,人血見寒易凝。在這段時間人的手腳易涼,後背易冷,是氣血遇寒循環不暢所致,但心裡有燥熱的感覺。這是「秋行夏令」的結果。健脾養陰潤燥的調養食物有芝麻、山藥、蘿蔔、紫菜、白果、銀耳、百合、豬肉、雞肉、牛肉、華生、蘋果、棗、梨、橄欖、柿子、山楂、玉蜀黍、栗子、蜂蜜等食物。
根據中醫學「天人相對」的理論,肺屬金,與秋氣相對,肺主氣、可呼吸,在志為憂。在多事之秋,人們常常面對秋景心生感慨,不自禁地生出悲秋的情緒。所以我國自古就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說法。因此,人們就情緒低沉、多愁善感了,也就是我們說的悲秋。秋冬時節萬物蕭瑟,應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急躁動怒,才是養生之道。醫師也提醒「不宜過度沐浴」,因為霜降過後氣溫不斷下降,皮膚搔癢的情況大大增加,也是秋天常見的病徵之一,倘若吃了刺激性食品或洗澡時水溫升高也會容易誘發皮膚相關問題,因此這個時節沐浴不宜過勤,且肥皂以及沐浴乳也盡量不要使用一些鹼性較大的產品。
台灣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諺語就充分的表達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因此,每到霜降時節,鴨子就會賣的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
「燥氣」是秋天的主氣
從中醫節氣來說,中秋是氣候轉換的分界點,中秋節之前算是早秋,一過中秋,天氣早晚溫差大、空氣乾燥、風大、容易上火,人體新陳代謝漸緩,當身體血液循環不良的地方,津液就會不足,自然就會導致皮膚乾燥、皮膚過敏、口渴、失眠,尤其是老人、小孩、抵抗力弱的人,就容易感冒、咳嗽、腹瀉、便秘等腸胃功能失調的症狀。晨飲淡茶水,晚飲蜂蜜水。可起到補充水分、保養肺陰、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作用。科學研究證明,茶中含有咖啡鹼、多酚類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的確具有一定的養生功效。深秋時節,適當飲用青茶,可潤肺、潤喉、生津、清除體內積熱、讓機體輕鬆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蜂蜜為天然的抗生素,常喝蜂蜜水可起到提高視力,祛痰、止咳、降低血壓、血脂、增強心臟功能等作用,還可延緩衰老、延年益壽。
霜降節氣養生
一、起居:穿衣要保暖,早晨莫貪睡
秋天人體皮膚易乾燥、脫屑,貼身衣服應定期換洗。手足保養上,要保持雙腳乾爽。老年人不要穿硬底鞋,鞋要寬鬆些,襪子要透氣護膚。此時節,由於天氣寒冷,很多人喜歡賴床貪睡。對此,保健專家解釋,早晨臥室中積蓄著肌體一夜排出的廢氣,空氣污濁,影響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加上空氣中大量細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塵粒,會使人更易發生感冒、咳嗽、咽炎、便秘等。睡眠時間過長,還有可能降低心肌及全身肌肉收縮力,破壞心臟活動和休息的規律。長期下來,人體體質會變差,容易生病。因此,霜降時節要避免賴床不起,宜早睡早起,養成規律。
二、防病:重在保暖
在這一節氣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和腹瀉等消化道疾病,同時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峰期。老年人也極容易患上「老寒腿」的毛病,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大家要注意添衣保暖,預防感冒。霜降節氣後,中醫專家提示廣大女性朋友要特別注意腳部保暖,不要再穿船鞋,可以穿上靴子了。
三、運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
霜降一般在農曆九月,一片秋高氣爽的景象,此時肺金主事,運動量可適當加大,可選擇登高、踢球等運動。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也可選擇廣播體操、健美操、太極拳、太極劍、球類運動等。氣溫越來越低,最好等太陽出來或比較暖和的時候出門鍛煉,如果活動量大出汗熱了,應該解開衣扣,讓身體慢慢降溫。每次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不宜過度勞累,更不可經常大汗淋漓,使陽氣外洩,傷耗陰津,削弱機體的抵抗力。
四、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態
精神調養也不容忽視,最好的調養方式就是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睡眠養生的早起,能夠使人提前覺醒,精力充沛,從而避免秋乏的發生。週末可以去戶外爬爬山,登高望遠,有助於保持樂觀情緒,神志安寧。但此階段運動健身的活動量不宜過大,也不宜劇烈,以微微出汗為宜。
「霜降」之日適合平補,這一節氣中的民間食俗很有特色。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認為「秋補」比「補冬」更要緊。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季宜收不宜散。因此,應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如姜、蔥、蒜、辣椒等,特別是辛辣火鍋、燒烤要少吃,以防「上火」。
中醫認為,金秋時節的飲食原則應以滋陰潤肺為宜,應「平補」,而大補則容易補「過」了。為防止秋燥,可以適當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類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蘿蔔、冬瓜、銀耳、蓮藕及各種豆類製品等,也可服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等食品以潤肺生津,可以防止秋季最容易出現的口乾、皮膚粗糙、大便干結等「秋燥」現象。
另外進補講究因人而異,脾胃虛弱者、老年人或慢性疾病患者進行食補時,以健脾補肝清肺為主,應選用氣平味淡、作用和緩的食物,食溫熱熟的食物,以湯類、粥類最為適宜,既營養滋補,又利於吸收,可增強體質,保持旺盛活力,預防和減少疾病。一種食療方法:食用山藥益壽麵。山藥作為保健食品,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山藥富含多巴胺以及人體缺乏的數十種微量元素、礦物質,經常食用能夠清熱解毒,特別適合秋季滋補之用。
秋天氣候乾燥,再加上氣溫的突然變化,人們的心情極易發生波動。俗話說,「怒則傷肝」,人的心情好壞,是肝臟是否正常工作的「晴雨表」,中醫裡有句話叫做清肝明目,肝臟可以為眼睛提供脂肪酸、維生素等必需品,因此肝臟的好壞常常與眼睛關聯在一起。特別是對於肝肺功能較弱的老年人來說,養肝明目,是秋季養生的重中之重。
此時飲食多樣要適當,粗細要搭配,油脂要適量;甜食要少吃,食鹽要限量,三餐要合理,飲酒要節制。宜多食富含抗氧化及清除機體自由基和清除胃腸道有害物質的食品,如甘薯、鮮果、豆製品及海藻類食品。大棗、豆腐、白菜、牛奶、胡蘿蔔,健脾和胃;蘋果、柚子、葡萄、橘子、風梨,防脂肪積聚,補心益氣生津止渴;海帶、紫菜、黑豆、黃豆、綠豆、赤豆、小米、栗子,防血管硬化及美容;核桃、榛子、松子、桂圓、花生等堅果食品可及時補給微量元素,有利於骨質健康;中藥健脾養胃可服用人參健脾,用參苓白朮、四君子、香砂養胃。
秋季下火關鍵:潤肺
夏天天氣炎熱,人流汗多,如果人的體質熱,屬於體內水分少的陰虛火旺體質,則容易出現咽喉疼痛等症狀。而到了秋季,夏季餘熱尚存,並且空氣更乾燥,不止體質熱的人,在這種氣候環境下的大多數人都容易出現這些症狀了。它不叫上火,而是秋燥。這就是很多人到秋天後共有的感受—皮膚乾燥皺裂、口鼻乾燥、咽干口渴、乾咳少痰、大便干結等。從中醫角度講,秋天由肺主宰,而「肺,喜潤勿燥」。如果秋天出現上述那些上火症狀,就應該選擇潤肺的食物,肺清潤平潤了,身體的燥氣就能消除,也就是「下火」了。
秋末是呼吸道疾病的好發期,容易出現咳嗽或支氣管的舊疾病復發;可搓揉鼻翼兩側的迎香穴,有助預防呼吸道疾病。
另外經絡按摩合谷穴可宣洩氣中之熱、升清降濁、宣通氣血之功,對全身都有廣泛的說明,尤其是婦科生理問題,能提神醒腦、利於便便、神經衰弱、鼻腔乾燥、喉嚨痛、乾咳無痰等。合谷穴位置:拇指、食指伸張時,當第一、二掌骨之中點,稍偏食指處。
1.將鼻氣不順精油先塗抹於合谷穴(虛症體質的人);將淋巴按摩精油先塗抹於合谷穴(實症體質的人)
2.大拇指指腹按壓在合谷穴上,以順時鐘方向揉按,力道由輕到重,有酸痛感才有效喔!
3.重覆揉按幾次,大約5分鐘後,症狀即可緩解。
飲食注意養生
初秋:應多吃《益胃生津》的食物→ 說明健脾胃、補中氣。初秋時節(立秋、處暑、白露),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食用粳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
秋季:多吃《滋陰潤肺》的食物→ 可防止鼻子過敏、皮膚乾燥。可多吃芝麻、糯米、蜂蜜、葡萄、枇杷、菠蘿、蘿蔔、香蕉、銀耳、乳品等食物。中醫養生「肺屬金,通氣於秋,肺氣盛於秋」。秋天養生,多以保肺為重,因為秋季乾燥、風大、容易上火,要少吃蔥、薑、韭菜、辣椒等辛味之食物,即可有效防止肺氣太盛。
多吃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吃保健養生藥膳,如人參、沙參、麥冬、川貝、杏仁、胖大海、冬蟲夏草等益氣滋陰、潤肺化痰的中藥材藥膳。
另外經絡按摩合谷穴可宣洩氣中之熱、升清降濁、宣通氣血之功,對全身都有廣泛的說明,尤其是婦科生理問題,能提神醒腦、利於便便、神經衰弱、鼻腔乾燥、喉嚨痛、乾咳無痰等。合谷穴位置:拇指、食指伸張時,當第一、二掌骨之中點,稍偏食指處。
1.將鼻氣不順精油先塗抹於合谷穴(虛症體質的人);將淋巴按摩精油先塗抹於合谷穴(實症體質的人)
2.大拇指指腹按壓在合谷穴上,以順時鐘方向揉按,力道由輕到重,有酸痛感才有效喔!
3.重覆揉按幾次,大約5分鐘後,症狀即可緩解。
飲食注意養生
初秋:應多吃《益胃生津》的食物→ 說明健脾胃、補中氣。初秋時節(立秋、處暑、白露),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食用粳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
秋季:多吃《滋陰潤肺》的食物→ 可防止鼻子過敏、皮膚乾燥。可多吃芝麻、糯米、蜂蜜、葡萄、枇杷、菠蘿、蘿蔔、香蕉、銀耳、乳品等食物。中醫養生「肺屬金,通氣於秋,肺氣盛於秋」。秋天養生,多以保肺為重,因為秋季乾燥、風大、容易上火,要少吃蔥、薑、韭菜、辣椒等辛味之食物,即可有效防止肺氣太盛。
多吃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吃保健養生藥膳,如人參、沙參、麥冬、川貝、杏仁、胖大海、冬蟲夏草等益氣滋陰、潤肺化痰的中藥材藥膳。
立秋-秋分,小孩轉骨好時機!
節氣裡的立秋至白露時期,也是青少年調整體質長高的好季節,因此中醫的「轉骨方」,就是在《立秋-白露》這段期間,以『補腎益脾為主、補氣血為輔』的概念來說明轉骨。
原則上是在立秋-秋分這時節的前後1-2個月,在小學5-6年級左右轉骨最為適當,而在服用『轉骨方』的時候,要注意少食冰飲、早睡勿熬夜、適量運動、飲食均衡,才不會影響或抵銷藥效,白忙一場。
轉骨方,為一星期服用1-2帖左右效果最佳。
男女轉骨大不同
女生轉骨-偏重補血:
女生因有經期,所以要調經補血,預防貧血及經期腹痛的發生。
男生轉骨-重補精氣:
男生要注意筋骨及氣的調理,預防運動氣傷及筋骨損傷。
利用中藥補血、補氣、補脾、補腎的方法:
搭配苦筍和九層塔頭(根)為藥引來燉補,使藥帖中的『補養氣血、健脾補腎』之功能發揮至完美之境界。
苦筍:有解毒健身,健胃消積之作用。
九層塔頭(根):芳香健胃,促進消化系統的運作。
秋季適宜的水果、乾果、蔬菜以及餐桌上的食譜:
節氣裡的立秋至白露時期,也是青少年調整體質長高的好季節,因此中醫的「轉骨方」,就是在《立秋-白露》這段期間,以『補腎益脾為主、補氣血為輔』的概念來說明轉骨。
原則上是在立秋-秋分這時節的前後1-2個月,在小學5-6年級左右轉骨最為適當,而在服用『轉骨方』的時候,要注意少食冰飲、早睡勿熬夜、適量運動、飲食均衡,才不會影響或抵銷藥效,白忙一場。
轉骨方,為一星期服用1-2帖左右效果最佳。
男女轉骨大不同
女生轉骨-偏重補血:
女生因有經期,所以要調經補血,預防貧血及經期腹痛的發生。
男生轉骨-重補精氣:
男生要注意筋骨及氣的調理,預防運動氣傷及筋骨損傷。
利用中藥補血、補氣、補脾、補腎的方法:
搭配苦筍和九層塔頭(根)為藥引來燉補,使藥帖中的『補養氣血、健脾補腎』之功能發揮至完美之境界。
苦筍:有解毒健身,健胃消積之作用。
九層塔頭(根):芳香健胃,促進消化系統的運作。
秋季適宜的水果、乾果、蔬菜以及餐桌上的食譜:
梨:
[性味歸經] 性涼,味甘微酸,入肺、胃經。
[功效] 生津,潤燥,清熱,化痰。
若在口渴時食梨給人以清涼除燥之感,酒後吃梨可謂甘甜香馨,意在玉漿鮮美之中,酒意全消。
蘋果:
[性味歸經]性涼,味甘。
[功效] 生津、潤肺,消食、止渴。
對蘋果的功效早在唐朝的《千金 食治》中就有記載。西方人曾有「日食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說法,蘋果產區也有「飯後一蘋果,老頭賽小夥」的諺語。
橄欖:
[性味歸經] 性平,味酸甘。
[功效] 清肺,利咽,生渴,解毒。
《本草求真》:「橄欖,肺胃家果也,性能生津止渴,酒後嚼之最宜。人服河豚魚肝及子,迷悶至死,取此煮汁飲既解。
白果:
[性味歸經] 性平,味甘澀苦。入肺腎經。
[功效] 斂肺氣,定喘咳,縮小便,止帶濁。
銀杏樹葉形似鴨掌,故有鴨腳之稱。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有「鴨腳生江南,名實本相浮。降囊因入貢,銀杏貴中州。」之句。銀杏樹還有公孫樹之稱,這是因為此樹生長緩慢,「公植樹而孫得食」的緣故。
洋蔥: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入肺經。
[功效] 清熱化痰。降脂、降糖。
洋蔥作為利尿劑和祛痰劑在民間廣為流傳,還是西餐中不可缺少的進階調味底料。
近年醫學研究發現,洋蔥內含有降血糖的物質—甲磺丁脈相似的有機物—環蒜氨酸,也含有前列腺素A和硫胺基酸,常食對糖尿病人頗有益處,也有擴張血管,調節血脂,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
芥菜(雪裏蕻)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入肺、大腸經。
[功效]宣肺豁痰,溫胃散寒。
對於急慢性氣管炎寒痰內盛,咳嗽白粘痰,胸膈瞞悶者宜食之。
秋季涼茶首選羅漢果
廣州人一向愛喝涼茶,出現秋燥的咽干口渴症狀首先也會想到涼茶。陳瑞芳介紹,各品牌涼茶,不同種類配方不同。秋季喝涼茶就不全要選擇清熱解毒,而應選擇清潤養肺的。關鍵看成分,有羅漢果、竹蔗、玉竹、麥冬成分的就非常適合秋天飲用。比如羅漢果五花茶、茅根竹蔗水等。但是建議,脾虛的人不要喝涼茶。所謂脾虛證,從症狀看就是,經常有嘔吐、洩瀉、水腫等症狀的人。另外,如果你本人不懂該怎麼選擇涼茶功效,就不要亂選擇了。飲食上平秋燥是最佳選擇。
枸杞茶:
[配料]配製時只需十幾粒枸杞
[做法]加熱水沖泡頻飲。
[功效]枸杞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潤肺燥的功能。可降壓、降脂和防止動脈硬化。對肝腎不足引起的頭昏耳鳴、視力模糊、記憶力減退具有保健治療功用,對長期使用電腦而引起的眼睛疲勞,尤為適宜。
蘿蔔茶
[配料]白蘿蔔100克、茶葉5克,
[做法]加少量食鹽,先將白蘿蔔洗淨切片煮爛,略加食鹽調味(勿放味精),再將茶葉用於沖泡5分鐘後倒入蘿蔔汁內服用,每天2次不拘時限,有清熱化痰、理氣開胃之功,適用於咳嗽痰多、納食不香等。
[功效]白蘿蔔營養豐富,含鈣且有藥用價值,可清熱化痰,配茶飲用能清肺熱、化痰濕,少加食鹽既可調味,又可清肺消炎。
姜蘇茶
[配料]生薑、蘇葉各3克,
[做法]將生薑切成細絲,蘇葉洗淨,用開不沖泡1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2劑,上下午各溫服1劑。
[功效]有疏風散寒、理氣和胃之功,適用於風寒胃痛腹脹等腸胃不適型感冒。此方以藥代茶,味少而精,實用簡便。
銀耳
[配料]銀耳20克、茶葉5克、冰糖20克。
[做法]先將銀耳洗淨加水與冰糖(勿用綿白糖)燉熟;再將茶葉泡5分鐘取汁和入銀耳湯,攪拌均勻服用。
[功效]銀耳配冰糖可助滋養潤肺、止咳化痰之力,配茶葉取其消痰火於利濕之中,兼有消炎之功效。
有滋陰降火,潤肺止咳之功,適用於陰虛咳嗽。銀耳是食藥兩用滋補佳品,內含蛋白質約10%、碳水化合物65%、無機鹽4%;還含有維生素E以及磷、鐵、鈣、鎂、鉀、鈉等。藥用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
金銀花茶
[配料]配製時選金銀花10克
[做法]沸水沖泡頻飲。
[功效]金銀花有清熱解毒、疏利咽喉、消暑除煩的作用;可治療暑熱症、瀉痢、流感、瘡癤腫毒。急慢性扁桃體炎、牙周炎等病。
紅花茶
[配料]紅花、檀香各5克,綠茶2克,紅糖30克。
[做法]沸水沖泡後,加蓋悶5分鐘即可飲用。每日一劑,會讓你的面板變得乾淨透亮。但需注意睡前少飲,以免興奮影響睡眠。
[功效]紅花,味甘、無毒,能行男子血脈,通女子經水,多則行血,少則養血。紅花和紅花籽富含維生素族和生物活性成份,能養血、活血、降壓、降脂、抑制血栓形成、保護心臟、美容美發。
甘草茶
[配料]取甘草10克,茶葉5克,食鹽8克,配水1000毫升。
[做法]按此比例,先將水燒開,再將甘草、茶葉、食鹽放入水中煮沸10分鐘左右即可飲用。
[功效]可治風火牙痛、火眼、感冒咳嗽等症。
荷葉甘草茶
[配料]鮮荷葉100克,甘草5克,配水1000毫升。
[做法]按此比例,先將荷葉洗淨切碎,把水燒開,然後將甘草、荷葉放入水中煮10餘分鐘,濾去荷葉渣,加白糖適量飲服。
[功效]有清熱解暑。利尿止渴之保健功能。
荸薺茅根茶
[配料]鮮荸薺100克洗淨切碎,鮮茅根100克,配水1000毫升。
[做法]按此比例,先將水燒開,投入荸薺、茅根,煮20分鐘左右,去渣,加白糖適量,飲服。
[功效]能清熱化痰,生津止渴,降壓利尿。
陳皮姜茶
[配料]陳皮20克,生薑片10克,甘草5克,茶葉5克,配水1000毫升。
[做法]按此比例,先將水燒開,再將陳皮、薑片、甘草與茶葉投入,沖泡10分鐘左右,去渣飲服。
[功效]具有解渴消暑、止咳化痰、健胃消食的保健功能。
秋飲青茶(以烏龍茶為佳)
秋天,天高雲淡,金風蕭瑟,花木凋落,氣候乾燥,令人口乾舌燥,嘴唇乾裂,中醫稱之「秋燥」,這時宜飲用青茶。青茶,又稱烏龍茶,屬半發酵茶,介於綠、紅茶之間。色澤青褐,沖泡後可看到葉片中間呈青色,葉緣呈紅色,素有「青葉鑲邊」美稱,既有綠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紅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熱,溫熱適中,有潤膚、潤喉、生津、清除體內積熱,讓機體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作用。
餐桌上的食譜:
一、白果蘿蔔粥
[配料]白果6粒,白蘿蔔100克,糯米100克,白糖50克。
[做法]蘿蔔洗淨切絲,放入熱水焯熟備用。先將白果洗淨與糯米同煮,待米開花時倒入白糖文火再煮10分鐘,拌入蘿蔔絲即可出鍋食之。
[功效] 固腎補肺,止咳平喘。二、清蒸人參雞
[做法]
1.將母雞放入開水鍋裏燙一下,用涼水洗淨;將火腿、玉蘭片、香菇,蔥、生薑均切片;
2.將人參用開水泡開,上籠蒸30分鐘取出;
3.將母雞洗淨,放在盆內,置入人參、火腿、玉蘭片、香菇、蔥、生薑、精鹽、料酒、味精,添入雞湯(淹沒過雞),上籠,在大火上蒸至爛熟;
4.將蒸熟的雞放在大碗內,將人參切碎,與火腿、玉蘭片、香菇擺在雞肉上,將蒸雞的湯倒在勺裏,燒開,撇去沫子,調好口味,澆在雞肉上即成。
[功效]滋補腎陰,補血益氣。
三、歸參山藥豬腰
[做法]
1.將豬腰切開,剔去筋膜臊腺,洗淨,放入鋁鍋內;
2.將當歸、黨參、山藥裝入紗布袋內,紮緊口,放入鋁鍋內;
3.在鋁鍋內加適量水,清燉至豬腰熟透,撈出豬腰,冷卻後,切成薄片,放在盤子裏;
4.將醬油、醋、薑絲、蒜末、香油等與豬腰片拌勻即成。
[功效]滋補腎陰,補血益氣。
四、花生米大棗燒豬蹄
[做法]
1.花生米、大棗置碗內用清水洗淨、浸潤;
2.將豬蹄出毛洗淨,煮四成熟撈出,用醬油拌勻;
3.鍋內放油,上火燒七成熱,將豬蹄炸至金黃色撈出,放在炒鍋內,注入清水,同時放入備好的花生米、大棗及調料,燒開後用小火燉爛即可。
[功效]滋補腎陰。補血益氣。
(網路資料僅供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