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預言家「愛德格·凱西」:古文明系列-亞特蘭提斯

凱西的364系列解讀就是關於令人著迷的亞特蘭提斯。

人們探索有關亞特蘭蒂斯(又稱亞特蘭提斯)文明的描述,發現傳說中失落的帝國亞特蘭蒂斯非空穴來風,古之傳說今之研究有若干相符。更有趣的發現是,相隔兩千多年的哲學家與預言家竟然所見妙合;更驚人的是,其中二千多年前的哲學家語錄所記,是歷經一萬多年的古老傳說,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一萬多年前的傳說,(神話)已慢慢一個個的證實?然而中國的神話也緩慢的被開啟真實的一面。

我們根據凱西的解讀中,隱約看出以前的創造者轉世今世也成為發明家,以此概念應該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雅典人,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與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前470年-前399年)及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3月7日),他們三人的靈魂也應該來自一萬多年前的亞特蘭蒂斯。另外也跑來一位亞里士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2日-公元前323年6月10日)建立了領土涵蓋希臘、波斯、埃及及其他地區的廣大帝國。

亞特蘭蒂斯((希臘語:Ἀτλαντὶς νῆσος,英語:Atlantis,法語:Atlantide,意為「Island of Atlas」,「阿特拉斯的島嶼」),又譯阿特蘭蒂斯、阿特蘭提斯等,意譯大西洋島、大西國、大西洲,是傳說中擁有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發展的一塊古老大陸、國家或城邦之名,是大西洲文明的核心、地球「第八大洲」。又稱作大西洲或大西國,最早的描述出現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對話錄》裡,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一萬年左右,已被一場史前大洪水自然災難毀滅。傳說中這個城市的經典模式,由一系列浮於海上的同心圓連接成。

在梵蒂岡圖書館中保存的一批古代手稿中,對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類文明也有所談及。現代科學發現,在大洪災之前,地球上或許真地存在過一片大陸,這片大陸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災難中,這片大陸沉沒在大西洋中。

而近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遺迹,似乎在印證著這個傳說。

其實,科學界早就給這片神秘消失的大陸命名了,那就是沿用了柏拉圖提出的名字:亞特蘭蒂斯。

可以說亞特蘭蒂斯代表了大西洲的精粹,是文化、藝術和工藝水平的集合體現。


這是一座紀念碑樣的城市,是其他國家的典範,是顯示亞特蘭蒂斯的偉大所在。亞特蘭蒂斯的綜覽。是傳說中的這個城市的經典模式,由一系列浮於海上的同心圓連接成。可以看到,它是如何一層層由低到高排列向中心的。中心部分是大本營,直徑接近2.5公里。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晚年於公元前350年最後留下的兩本著作《對話錄》──《克里特阿斯》(Critias)和《提邁奧斯》(Timaeu​​s),是世上文字中到目前為止被公認對「亞特蘭蒂斯」的描述最有價值的記錄之一,追溯其錄事來源上達公元前萬年左右。據他所稱,大約1.2萬年前,「亞特蘭蒂斯」在暴雨和洪水中沉沒,至21世紀沒有蹤跡。

柏拉圖的描述中亞特蘭蒂斯是一個美麗、技術先進的島嶼,他在書中寫道:亞特蘭蒂斯不僅有華麗的宮殿和神廟,而且有祭祀用的巨大神壇。柏拉圖在描述中說,亞特蘭蒂斯人擁有的財富多得無法想象。亞特蘭蒂斯人最初誠實善良,具有超凡脫俗的智慧,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亞特蘭蒂斯人的野心開始膨脹,他們開始派出軍隊,征服周邊的國家。

他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腐化,無休止的極盡奢華和道德淪喪,終於激怒了眾神,於是,海神波塞頓一夜之間將地震和洪水降臨在大西島上,亞特蘭蒂斯最終被大海吞沒,從此消失在深不可測的大海之中。
杜拜朱邁拉棕櫚島是第1個被開發的,由像棕櫚樹形狀的人工島和月牙形的堤壩組成。面積為5.6×5.6 km2的島區位於Jumeirah 海灘對面
柏拉圖在他的著作《對話錄》中,記錄著由他的表弟柯里西亞斯所敘述的亞特蘭蒂斯的故事。柯里西亞斯是蘇格拉底的門生,他曾在對話中三次強調亞特蘭蒂斯的真實性。柯里西亞斯說,故事是他的曾祖父從一位希臘詩人梭倫(Solon約前638年-前559年BC,生於雅典,出身於沒落的貴族)那兒聽到的。梭倫是古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詩人,古希臘七聖人中最睿智的,梭倫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執政官,制定法律,進行改革,史稱「梭倫改革」。梭倫在一次埃及之旅時,從埃及老祭師處聽到亞特蘭蒂斯之說。在柏拉圖的提示中,有這樣的話:「在梭倫九千年前左右,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對面,有一個很大的島,從那裡你們可以去其它的島嶼,那些島嶼的對面,就是海洋包圍著的一整塊陸地,這就是『亞特蘭提斯』王國。當時亞特蘭提斯正要與雅典展開一場大戰,沒想到亞特蘭提斯卻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災,不到一天一夜就完全沒入海底,成為希臘人海路遠行的阻礙。」

對話錄中的記載大意如下:

在地中海西方遙遠的大西洋上,有一個以驚異文明自誇的巨大大陸。大陸上出產無數的黃金與白銀,所有宮殿都由黃金牆根及白銀牆壁的圍牆所圍繞。宮內牆壁也鑲滿黃金,金碧輝煌。在那裡,文明的發展程度令人難以想象。有設備完善的港埠及船隻,還有能夠載人飛翔的物體。它的勢力不只局限於歐洲,還遠及非洲大陸。有幅壁畫發現於阿克羅提里城中。這座城在3500年前因聖多里尼火山爆發而遭埋沒,於1967年自火山灰中挖掘出來,似乎描述的是正前往北非貿易的船隊。在一次大地震之後,使它沉落海底,它的文明隨之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杜拜由300個島嶼勾勒出的一幅世界地圖。建造這個63km2 大世界的土方工程。
柏拉圖在二千年前述說的這個島嶼,令許多人為之嚮往,但沒有人能提出有力的證據證明亞特蘭蒂斯確實存在過。因為亞特蘭蒂斯消失在一場火山爆發的大地震及洪水之後,亞特蘭蒂斯在頃刻之間便永遠沉入了海底。根據柏拉圖的記述,由於亞特蘭蒂斯的文明程度極高,國勢富強,漸漸社會開始腐化,貪財好富,利欲熏心。遂發動征服世界的戰爭。但遇到強悍的雅典士兵便吃了敗仗。亞特蘭蒂斯這種背棄上帝眷顧的行為,導致天神震怒,因而喚起大自然的力量,消滅了這個罪惡之島。

亞特蘭蒂斯城市構造的建築成同心圓狀,互相用艦隻分隔開。隨著越來越深入,身份限制也越嚴格。在圓環內圈是最重要的廟宇和保留地。城市的建築美妙地讓人感受到了音樂的韻味。鍍金的圓屋頂,由於風力和溫度的不同,會發出和諧的聲音。通常是三個音節。對於亞特蘭蒂斯來說,三是它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線條會重複三次,建築群由三組類似的建築組成,三個金字塔組成的塔群。城市的每一層的街道都呈對角線分佈,從海濱一角到另一角,在地下還有很多錯綜複雜的地下長廊。

亞特蘭蒂斯(阿特蘭提斯)島海岸險峻,中央是寬闊肥沃的平原,首府是波賽多尼亞(海神市)十分繁華,大陸中央的衛城,市中心有獻給波塞頓和其妻的壯麗的王宮和祭祀守護神波塞頓的神殿,四周建有三層的環狀運河。代表大西洲的精粹——是文化、藝術和工藝水平的集中體現。這是一座紀念碑式的城市,是其它國家城市的經典模式,由一系列浮於海上的同心圓連接而成,一層層由低到高排列向中心。中心部分是大本營,直徑接近2.5 千米。最外側的運河寬500米,可通行大型船隻,運河都以寬100米的水陸和外海銜接。神殿是以黃金、白銀、黃銅、象牙或閃閃發光的稱為“歐立哈坎”的金屬裝飾,島上所有建築物都以當地開鑿的白、黑、紅色的石頭建造,美麗壯觀。環狀都市外有寬廣的平原,四周被深30米、寬180米、全長1800公里的溝渠環繞。內側的運河,以每18公里縱橫交錯的方式圍繞,如同棋盤的格子整齊方正。人們用此水種植穀物蔬菜,通過運河將產品運至消費地區。在水路和海相接之處有3座港口。亞特蘭提斯的海岸設有造船廠,船塢內擠滿著三段槳的軍艦,港口碼頭附近居民密集,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絡繹不絕。亞特蘭提斯王國十分富強,除了島嶼本身物產豐富外,來自埃及、敘利亞等地中海國家的貢品也不斷。

杜拜浩大的阿里山棕櫚島,面積6.4×7.3km2。 
接兩個同心圓層的海洋通道的景觀,從城市內部朝外看去,可以看到城市的另一層。亞特蘭蒂斯的內海區域,右邊有座燈塔,兩座金屬雕塑支撐著巨大的燈。背景是天空中的三輛飛車,中心城市的一些莊嚴建築,階梯的最高處,雕塑頭上的翅膀顯而易見,在亞特蘭蒂斯的藝術中那代表了生生不息。城市的整體設計極儘可能的體現了各種藝術的巔峰。階梯通向一座綜合院校。

金子是最常用的建築材料。城市中心最輝煌的建築有天文意義。那些金碧輝煌的建築在風中會發出和諧的音調。城市的中心地帶。鍍金的音樂圓頂是天象館和其他一些公眾建築。並非所有人都有權進入中心城市到處布滿了巨大的山洞。這是支撐的柱子。仔細看可以看到緊貼入口是金牛座的標誌,以及男人和公牛。這塊祖母綠被精細的雕刻成透明,城市的主要法典寫在上面。翻譯成不同的語言和土語。祖母綠被安放在一個地下房間嚴密看守著,那是亞特蘭蒂斯最神聖的地方。離開城市不遠的山谷中掩埋著亞特蘭蒂斯的國王。這是個很深的山谷,專用作墓地。那些墓碑上記錄了人的一生。在這裡,不僅埋葬著官員也有藝術家。山谷在山的上面,還有很多已經絕種史前動物。

當時亞特蘭蒂斯的生活非常奢華,因為根本無需用勞力賺取生活,一切都是自動化的,百姓享盡便利。一些邊緣歷史學家大膽猜測,說他們因為過度享樂而遠離精神,違背上帝。大多數人面貌非常俊美,衣服由珠寶點綴,人們跳舞、聚會、服用迷幻藥物。亞特蘭蒂斯人用腦高達90%,跟動物可輕易溝通,不但製造機器人,也通過基因工程創生半人半獸的「卡美拉」,例如美人魚。整個城市都是機械管理,人不需專門讀書,知識可以從特殊裝置中吸取,15、6歲小孩的智慧就已超過現在的高等學者。獨角獸也是他們基因改造出來的。
杜拜的濱水島人工島面積8100萬m2和阿里山棕櫚島組合在一起建造出850km 長的海岸線。 
柏拉圖描述的亞特蘭蒂斯很神奇的社會構成和公共設施:全島是幾個呈同心圓的陸地,被環狀的運河分隔開。那裡的人們有很高的智商,精通哲學、科技和藝術。但不知道是一場什麼大災難,竟然使一塊大陸一夜之間沉入海底。有專家推斷:或許那正說明亞特蘭蒂斯只不過是個小島。也有人講,亞特蘭蒂斯是人們記憶中的上古文明的殘留蹤影。

亞特蘭蒂斯的文明十分發達,其社會結構已經有了明確的階級劃分;人口大約有1200萬;農業的分工也很細緻,適宜的氣候使其可以每年收穫兩次;有了系統的文字;已經開始使用貴金屬和合金;遠洋貿易也繁榮至極。

此外,他們還擁有大量的公用建築,像波塞冬神殿、寺廟、圓形劇場、競技場、公共浴池等。他們的軍事組織也極為嚴密,國土被分為9萬個軍事區域,每個區域設一名指揮官,負責調度12名戰士、兩匹戰馬、一輛戰車以及所需要的一切供給。

柏拉圖在《迪邁斯》和《格利迪亞斯》中描繪了亞特蘭蒂斯的全貌。柏拉圖將希臘賢人之一梭從埃及祭司那裡所聽到之事寫成了故事介紹給世人。
杜拜的代拉棕櫚島,面積14.5×8.9 km2,連同一個21km 長的月牙形堤壩。並增加了240km 長的人工海岸線.
柏拉圖說,亞特蘭提斯是希臘神話中海神波塞冬的廣大島嶼。創建亞特蘭提斯王國的是海神波塞頓。在一個島上,有位父母雙亡的少女,波塞頓娶了這位少女並生了五對雙胞胎,於是波塞頓將整座島劃分為十個區,分別讓給十個兒子(5對雙生子)共同來統治,並以長子為最高統治者。因為長子叫做「阿特拉斯」(Άτλας),而這座島嶼也以第一代國王亞特蘭斯之名,稱該國為「亞特蘭提斯」王國。

十位國王分別在自己的領土握有絕對的權力,各自採行不同的國家組織,彼此間為了保持溝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塞頓神殿齊聚一堂,討論彼此的關係及其統治權力,當協議成立後就割斷飼于波塞頓神殿中的母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塞頓神殿的柱子上寫下決議條文,以增添決議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性。

十位國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國家也都很富強。不幸的是,這些國家不久以後便開始出現腐化現象。眾神之首宙斯為懲罰人們的墮落,引發地震和洪水,亞特蘭提斯王國便在一天一夜中沒入海底。

在柏拉圖的亞特蘭提斯故事中,還暗示柏拉圖時代以前的希臘,所使用的文字與柏拉圖時代的希臘文字不同。

亞特蘭蒂斯島位於「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有「真正的海」之意的大西洋中心左右的地方,其面積則比北非和小亞細亞合起來還更寬廣。至於其強大的權力則並不僅限於周邊的大西洋諸島,而是遠達歐洲、非洲及美洲。

柏拉圖的亞特蘭蒂斯預言與埃德加·凱西的預言有些細節非常一致,但也有相異之處。特別是有關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有很明顯的不同。柏拉圖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是在「一日及悲慘的一夜」發生的;而凱西卻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是經過前後三次(從時間上來說是公元前50000年至10000年間)大激變所造成的。首先,在公元前50000年時發生了最初的異變。雖失去了大陸的一部分,但還持續著亞特蘭蒂斯的繁榮文明。接著是在公元前15650年所發生的第二次異變。這時大陸被分成數座巨島,人民紛紛遠走他鄉。
杜拜的亞特蘭提斯夢
在公元前10000年,最後的異變發生了。以超文明為譽的亞特蘭蒂斯,終於經不起如此大的激變而消失了。但是,在第一次、第二次激變后的移民及逃過最後異變大難的亞特蘭蒂斯人,卻廣布在世界各地。亞特蘭蒂斯超文明的遺產渡過了遠海,促使了埃及文明和瑪雅文明的興盛。

目前世上有一位能追憶起自己前世在亞特蘭蒂斯生活的人──英格麗特·本內特,她的記憶留存在亞特蘭提斯時的一些生活事件和社會狀況,可供人們參考:

從她的回憶中告訴人們,亞特蘭蒂斯人具有相當高度的科學發展。比如說運用水晶做為能源,當時一顆巨型的水晶便足以供應整個城市的能源需求,而且水晶也配合著藥草與芳香來替人們治療疾病。這些發展的基礎是將精神與物質當做同一性質來看待。

在交通工具上,亞特蘭蒂斯人也運用磁能場來驅動類似飛盤的飛行器。亞特蘭蒂斯人在精神與心靈上的開發著重於整體和諧的宇宙觀,亞特蘭蒂斯人運用心靈高度開發的人,作為訊息傳遞的中繼站,其功能就好像現在的衛星接收站一樣。也就是說精神已經成為一種有形的媒介,而不是使用電線電纜,純凈的心靈勝過好幾尺大的盤型天線。而一般的人運用心靈與動物溝通,如與海豚和麒麟做心靈對話更是稀鬆平常的事。

亞特蘭蒂斯人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她存在的價值與對整體的貢獻,但對於心靈高度成長的人,是賦予較崇高的社會地位的。所以相較於現代人對兒童才藝的培養,在亞特蘭蒂斯的社會裡對兒童的教育反而是著重於心靈的成長與開發。對於幼兒的健康成長,仰賴的是心靈培養而不是營養豐富的科學食品。積極向上的想法和振動頻率,是這個學習期間的重點。這使靈魂能夠達到它最高的潛力。

在整體道德下滑的情況下,也出現科學家為了名利,以改變宇宙基本元素來調節氣溫凈化空氣等手段試圖充當上帝。許多的智者都對這些行為所導致的後果提出了警告,無奈多數人對於這樣的預言聽而不聞。所以在英格麗特·本內特的回憶中,提到在亞特蘭蒂斯的最後一日裡,整個地殼的變動造成了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人們在呼喊聲與尖叫聲中被火焰吞噬被海水淹沒,整個亞特蘭蒂斯大陸在極短的時間裡消失在海平面上。
而「二十世紀睡著了的預言家」愛德格.凱西在他一生中對於傳說中時間跨度幾萬年的亞特蘭蒂斯帝國文明的精細透視與詳細陳述記錄,到今天應無人能出其右。更神奇的是凱西的“亞特蘭蒂斯催眠透視」和柏拉圖所留下的距今萬年前的“亞特蘭蒂斯傳說」,竟然巧妙神合。

然而凱西在早期的生命解讀中,“資源”有零星提到過亞特蘭提斯。

但直至1927年3月2日的一個為朋友尋寶的解讀中,“資源” 明確指出波塞迪亞(Poseidia)神廟曾經座落在比迷尼(Bimini) 島附近。
註:於1968年在巴哈馬群島的比米尼島附近海底陸續被探測隊發現。[凱西的解讀中曾說過亞特蘭提斯的其中一位祭司Atlan則將記錄存放在比米尼(Bimini)島附近的波塞迪亞(Poseidia)神廟裡

在對1600多人做的生命解讀中,有多達700多人的生命解讀,被提及他們有亞特蘭蒂斯/大西州或藍瑪尼亞/畝大陸的前世生活經歷。

凱西的364系列解讀就是探索這一曾經光輝和悲劇性的亞特蘭提斯。

先簡單介紹凱西的人類起源:

解讀說:最簡潔精美的描述莫過於約翰福音第一章1到5節:「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解讀5246-1說:「如(聖經)開始所述,上帝在運動,說讓這裡有光,於是有了光。那光並不是太陽光,而是通過這一形式,每一個靈魂永遠有了存在。」我們每個個體是純光體的、非物質的、擁有上帝意識的靈體。佛家稱之法身。我們說這是第一人類(First Root Race)。人人均有佛性,因為我們是按上帝的形像造的,別忘了上帝是靈,是原創能量。

然後有了黑暗(這句話可以演繹成一本書),我們與上帝意識的接觸漸漸減少,於是時間和空間被安排來讓我們經歷。解讀說地球不是創造給人類居住的。在人類來臨之前,地球經歷了礦物、植物、動物三個王國的演變。大約一千零五十萬年前,人類靈魂開始遊歷地球這三維空間,第二人類開始(Second Root Race)。
凱西的五階段人類 (詳解:http://pw98orchard.blogspot.tw/2016/08/blog-post_57.html)
★第一人類,就是靈。
★第二人類,是「思想體」(Thought Forms) 。
★第三人類,就是困在地球上的失落的靈魂 「東西」(Things) 。
★第四人類,凱西解讀明確告訴我們:人類不是由猿進化而來的,但猿的進化和演變卻是「靈」的參與。
黃色人種亞洲的戈壁(Gobi)地區代表「聽」
白色人種歐洲的高加索/喀爾巴阡山區代表「看」
棕色人種藍瑪尼亞(Lemuria)/畝(Mu)大陸代表「嗅」
紅色人種亞特蘭提斯大陸(Atlantis) 代表「食」
黑色人種非洲的蘇丹地區代表「覺」
★第五人類(The Fifth Root Race)「大勺星座在緩慢的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可觀的程度時-這可以從金字塔計算出來-,人類將要開始有種族的變化。將會有來自亞特蘭提斯、Lemuria、La、 Ur或Da文明的靈魂產生巨大影響。」凱西說,始於上世紀的科技浪潮是大量來自史前文明靈魂轉世的傑作,地理的調整是一種形式的洗滌,新的人種第五人類(The 5th Root Race)正在誕生。

在梵蒂岡城國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岡城亞特蘭蒂斯(Atlantis,Ἀτλαντὶς),又譯阿特蘭蒂斯,在梵蒂岡城國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岡城國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眾國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過類似的敘述:「地球上曾先後出現過四代人類。第一代人類是一代巨人,他們毀滅於飢餓。第二代人類毀滅於巨大的火災。第三代人類就是猿人,他們毀滅於自相殘殺。後來又出現了第四代人類,即處於「太陽與水」階段的人類,處於這一階段的人類文明毀滅於巨浪滔天的大洪災。在梵蒂岡圖書館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對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類文明也有所談及。」

凱西的解讀告訴我們:亞特蘭提斯州覆蓋廣闊。這塊大地「西起於墨西哥灣,東至地中海邊」的一個廣袤的大陸。

她的輝煌時期是從公元前210,000到公元前50,722年,這一年這個大陸遭受第一次摧毀。

凱西說:亞特蘭提斯人原是「和平的人們」,他們的物理和身體的發展很快,「因為他們認識到他們僅是整體的一部分,所以,對那些身體所必需的物質,僅取於自然。」由於與自然的和諧合一,亞特蘭提斯人發展出這樣的能力「應被稱為航空時代(AERIAL AGE),或稱電力時代,所提供交通的手段是通過存在於每一個體內部的能力---利用思想力」。他們即可思想旅行,也可身體旅行。令人驚異的是,旅行不僅僅局限在地球三維空間內!

凱西說:他們可以將「自己的身體從宇宙的一點移動到別處」。

除了他們的旅行能力,凱西提到亞特蘭提斯的晶石---他們的動力源。在亞特蘭蒂斯史前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學成就就是能源系統。凱西在這方面留下了十分詳盡的催眠透視記錄。能源系統的中心是磁歐石。它是六面體(橫斷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圓柱體狀的玻璃樣物質,它能吸收陽光,將其轉變為能源。它被設置在波塞迪亞(亞特蘭提斯的首都)太陽宮的中央能源所內,創造出20世紀人類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將它集中、增強,以不可直視的強光向世界傳播。
註:
目前,自然界已經發現的礦物及礦物集合體近3000種。其中,可作為寶玉石的礦物及其集合體約有230餘種,而較常見的寶玉石原料僅有30餘種。其化學成分分別為自然元素、氧化物,氫氧化物、矽酸鹽和磷酸鹽等。

現今寶石的種類有很多種:
1、天然寶石:金剛石、螢石、紅寶石、藍寶石、赤鐵礦、水晶、尖晶石、金綠貓眼、黃綠貓眼、黃寶石、綠寶石、祖母綠、碧璽、蛋白石、紫晶金礦石、石英等16種。
2、天然玉石:黃龍玉、瑪瑙、碧玉、靈壁玉、和田玉、岫巖玉、南陽玉、冰彩玉髓、翡翠、藍田玉、孔雀石、綠松石、東陵玉、漢白玉、準噶爾玉、夜光玉、矽孔雀石、綠凍石、青金石、金黃玉、冰花玉、英石等。
3、天然彩石:壽山石、田黃石、青田石、雞血石、五花石、長白石、端石、洮石、松花石、雨花石、巴林石、賀蘭石、菊花石、紫雲石、磬石、燕子石、歙石、紅絲石、太湖石、昌化石、蛇紋石、上水石、滑石、花崗石、大理石等25種。
4、天然有機寶石:琥珀、珍珠、珊瑚、象牙等4種。

較常見的30餘種寶玉石是:鑽石(金剛石)紅寶石(剛玉),藍寶石(剛玉)、祖母綠(綠柱石)、貓眼石(金綠寶石)、海藍寶石、歐泊(貴蛋白石)、托帕石(黃玉)、青金石、水晶、紫晶、碧璽(電氣石)、紫牙烏(石榴子石)、坦桑石(黝簾石)、芙蓉石(薔薇水晶)、勒子石(蛋白石)、澳洲玉(綠玉髓)、大紅寶石(尖晶石)、土耳其玉(綠松石)、橄欖石、粉翠(薔薇輝石)、孔雀石、軟水紫晶(螢石)、翡翠(硬玉)、和田玉(軟玉)、岫玉(蛇紋石)、獨玉(蝕變輝長石)、信宜玉(蛇紋石)、壽山石(葉蠟石)、青田石(葉蠟石)、雞血石(葉蠟石、辰砂)等。

「磁歐石」最有可能是(碧璽)
在西元1703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有幾個小孩把玩著由一些航海者帶回來的彩色石頭,這些石頭在陽光的照射下綻放各種色彩,他們還發現這些寶石還能吸附灰塵、羽毛等一些質量較輕的物質,因為,荷蘭人將這些寶石成為“吸灰石”。

到西元1768年,瑞典著名科學家林內斯發現了這種彩色的寶石還具有壓電性和熱電性,一直到1912年10月,“吸灰石”也有了一個正式的學術命名,這種彩色的寶石正式被美國珠寶商協會正式命名為“電氣石”,英文名稱Tourmaline,是從古僧伽羅(斯里蘭卡)語“Turmali”一詞衍生而來的,意思為“混合寶石 ”。在中國歷史文獻中,也可找到“碧霞希”、“ 碎邪金 ”、“ 砒硒 ”等稱呼。現代稱呼的碧璽是珠寶行業慣用的名稱。
1989年晚期,一支由海特·巴博薩率領的寶石探勘團隊,於巴西東北方之帕拉依巴省發現了一種具有鮮豔土耳其石藍的碧璽。這寶石的鮮豔藍綠色立刻引起了當時寶石界的轟動。之後寶石探勘團隊亦相繼於莫桑比克、尼日利亞發現帕拉依巴‧ 碧璽的新礦脈。現在市面上的碧璽 大多來自巴西。以地理位置也是最接近亞特蘭提斯
碧璽,音譯為托瑪琳,被譽為「彩虹寶石」是一種硼矽酸鹽結晶體(硼鋁硅酸鹽),也是一種名貴的高檔天然多彩寶石之一。碧璽具石英等所擁有的壓電效應。產地包括巴西、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等,比石產量還稀少。碧璽不是水晶,兩者的化學成分也不同,碧璽是一種複雜的矽酸鹽,水晶是一種無色透明的大型石英結晶體礦物。水晶的主要化學成份是二氧化矽,當二氧化矽結晶完美時就是水晶;二氧化矽膠化脫水後就是瑪瑙;二氧化矽含水的膠體凝固後就成為蛋白石;二氧化矽晶粒小於幾微米時,就組成玉髓、燧石、次生石英岩。 碧璽的硬度也高於水晶,另外碧璽的磁場是同色系水晶的幾十倍至上百倍。二次世界大戰之初,碧璽是惟一可以判定核爆壓力的物質。後因色澤、美感等多作寶石裝飾佩戴,通常還在科學上用於發光強度與壓力變化的測定,也被廣泛運用於光學產業。 

碧璽種類有:紅碧璽、綠碧璽、藍碧璽、黑碧璽、紫碧璽、無色碧璽、雙色碧璽、西瓜碧璽、貓眼碧璽、鈉鎂碧璽、亞歷山大變色碧璽、鈣鋰碧璽、含鉻碧璽、和帕拉依巴碧璽等十七種之多。結晶習性:柱狀、三方柱、六方柱、三方單錐,集合體呈放射狀、束狀、棒狀。而一種具有特殊顏色的碧璽叫“ Paraiba ”,其顏色與其它寶石都不同,綠帶藍,有如湖水綠,色澤既美麗又特別。但因產量稀少,所以價格十分昂貴。
其實碧璽也叫電氣石(英語:tourmaline),是一種能量寶石,它是唯一帶永久電極的物質。它只要吸收太陽的光能,在不需要任何附加條件和人工助力的情況下,其表面就能產生電荷, 具有永久放射遠紅外線的特點。這種紅外線波對皮膚穿透能力為3~5毫米,所以遠紅外線能量能被淺層皮膚里流動的血液中和體液中的水吸收,而人皮膚中的水是 遠紅外線良好吸收體,接受碧璽發射遠紅外波照射後,表層皮膚中大分子團水氫鍵的鍵能剛好和4—14微米光子能量形成共振,把體內締合大分子團水的長鏈切 斷,引起群組的縮小化,部分大分子團水形成小分子團水,調整人體體液酸鹼平衡,使體液長期維持在弱鹼性健康狀態,這對防治多種疾病,尤其對防治心腦血管疾 病極為重要。是天然的心腦血管保護神,經常配戴,能暢通人體經絡,使微血管擴張,促進全身氣血循環。

從凱西的解讀中:大概可以了解到亞特蘭提斯人在他們的歷史上曾經將晶石使用在不同方面。首先,凱西說晶石是用來調諧給予生命的宇宙動力。這種調諧是為了幫助延長他們物理身體的壽命,和幫助他們的思想與原創能量的連接。亞特蘭蒂斯人不僅有將光線發展成動力能源的文明,同時尚能使人體再生及返老還童,致使亞特蘭蒂斯人猶如生活在天堂(學者們對此爭議,但是在凱西臨死前的解讀中,人們才意識到「返老還童」就是靈魂轉世再生)。

然後,解讀說:有TUAOI晶石。

解讀2072-10中,凱西說:這個晶石原是「用於或提供中央化的能量源,人類的後代和太一的後代均知曉。」後來,這個晶石系統被用來「引導各種形式的交通和亞特蘭提斯人的旅行。在這一時期,空中的交通,水面和水下的旅行均是同樣的導航方式。這種能力來自於這個能量中心,或稱TUAOI晶石,它是以光束工作的。」在這個黃金時代,上帝之子,就是凱西稱為太一之子(Children of the Law of One),與自然和宇宙力和諧地生活。

就在這一時期,凱西說:我們非常熟悉的耶穌和瑪麗亞的靈魂稱為阿米琉斯(Amilius)和莉麗斯(Lilith)來到亞特蘭提斯。開始他們是同一靈魂(或稱理則Logos) 。因為他們知道許多同他們一樣的靈魂,由於非常喜歡物理刺激---作為靈體是無法體驗到的---「他們的心智長時間、持續地駐足在三維物理界,於是他們成為一部分」。那些靈魂的振動頻率漸漸地降低了,有些甚至固化在他們的物理身體中。為了更好地解脫那些忘記自己身份的靈魂,阿米琉斯和莉麗斯認識到這三維空間的陰陽雙重的必要,他們分為二個獨立的靈魂,(聖經說莉麗斯是阿米琉斯的排骨) ,成為彼此的助手。許多靈魂也照這樣做了。

悲劇性的是,不僅有靈魂忘了回家之路,更有些投身來的靈魂模仿上帝的創造性將他們的部分投射成一個無獨立意志的「自動體(Automatons)」---凱西稱之為「東西(Things)」--- 用來滿足自我的榮耀,如勞作,服務和生理需要;有些靈魂---凱西稱之為比萊之子(Son of Belial)---一味追求自我利益,越來越少考慮全體和合作的必要。道德的墮落、能力的濫用、對自然的蔑視、無視與原創力量的同一和漸漲的統治階層的意識,給這塊大陸帶來了負面能量。

愛塞(Esai) 取代了阿米琉斯成為領袖。負面的能量吸引和創造了毀滅的事件。那些史前的巨型動物---負面靈魂創造出來滿足物理需要的---如sabertooth tigers, mastodons, woolly mammoths等使有物理身體的人們生活得非常悲慘。於是亞特蘭提斯的和平、醫療性的裝置被迫變成殺傷性的武器,以保護生命。

Tuaoi晶石---後來凱西稱為火石(Firestone) ---變成了武器的能源;恢復青春之晶石發出了死光(Death Ray) 。漸漸地,失調的晶石的威力,不僅殺死了敵人,同時也攪動這個星球的環境和板塊的振動,地極發生了轉動,這個大陸的第一次毀滅發生了。

此超文明於公元前1.2萬年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歐石為中心的能源系統發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搖動,巨大的大陸沉沒,倖存下來的人遷移他方,亞特蘭蒂斯人就此消失。這個大陸承擔著不可思議的命運。

1933年(民國22年)的凱西說:「這一死光或超級宇宙射線,將在25年內(1958年以前)被發現。」
註:
在1932年(民國21年),凱西凱西在生命解讀中說:許多亞特蘭提斯人選擇在這個世紀轉世,促成了20世紀科技的一個飛躍。

死光(英語:Death Ray),亦作殺人光線或死亡射線,是一種理論物理學上利用粒子束或電磁波(包括光)為基礎的武器,其高峰研究期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當中以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及Harry Grindell-Matthews最為知名,其他獨立研究者還有Edwin R. Scott及Graichen,他們都是死光武器研究的先驅。

1912年,德國科學家韋克多·漢斯帶著電離室在乘氣球升空測定空氣電離度的實驗中,發現電離室內的電流隨海拔升高而變大,從而認定電流是來自地球以外的一種穿透性極強的射線所產生的,於是有人為之取名為“宇宙射線”。宇宙線亦稱為宇宙射線,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它們可能會產生二次粒子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和表面。射線這個名詞源自於曾被認為是電磁輻射的歷史。主要的初級宇宙射線(來自深太空與大氣層撞擊的粒子)成分在地球上一般都是穩定的粒子,像是質子、原子核、或電子。但是,有非常少的比例是穩定的反物質粒子,像是正電子或反質子,這剩餘的小部分是研究的活躍領域。

宇宙射線為來自太陽係以外的高能量粒子,能量約從109eV to 1020eV以上。宇宙射線的主要成份是質子,及其它核種從氦核到鐵核以上,甚至微量的鑭系元素。人造粒子加速器其最高能量約為1013eV。極高能宇宙射線(Ultra High Energy Cosmic Rays: UHECR)主要研究1018eV以上的宇宙射線。

1958年時菲利浦·莫里森(Philip Morrison)的研究提出了γ射線天文學的概念。讓科學家相信在宇宙中有多種不同的物理機制可產生伽瑪射線輻射。這些機制包含宇宙線和星際物質的交互作用轟擊的星際氣體、超新星爆炸、加速電子和磁場交互作用。接著發現了太陽的伽馬射線爆發,它總是伴隨著射電爆發。

1958年德國物理學家梅斯堡首次在實驗中實現了原子核輻射的無反衝共振吸收,因此被命名為梅斯堡效應。在實驗中把發射和吸收光子的原子核置於固體晶格中,那麼出現反衝效應的就不再是單一的原子核,而是整個晶體。由於晶體的質量遠遠大於單一的原子核的質量,反衝能量就減少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這樣就可以實現梅斯堡效應。實現γ射線共振吸收的關鍵在於消除反衝效應。

1951年查爾斯·哈德·湯斯第一次設想通過熱或電的方法,把能量泵入氨分子中,使它們處於「激發」狀態。然後,再設想辦法使這些受激的分子處於具有和氨分子的固有頻率相同的微波束中,這個微波束的能量可以是很微弱的。一個單獨的氨分子就會受到這一微波束的作用,以同樣波長的數波形式放出它的能量,這一能量對繼而作用於另一個氨分子,使它也放出能量。這個很微弱的入射微波束相當於起立腳點對一場雪崩的促發作用,最後就會產生一個很強的微波束。最初用來激發分子的能量就全部轉變為一種特殊的輻射。1953年12月,湯斯和他的學生終於製成了按上述原理工作的的一個裝置,產生了所需要的微波束。這個過程被稱為「受激輻射微波放大」。

氨分子的振動穩定而精確,用它那穩定精確的微波頻率,可用來測定時間。這樣,脈澤實際上就是一種「原子鐘」,它的精度遠高於以往所有的機械計時器。脈澤還可以用來向不同的方向發射微波束。如果乙太存在的話,那麼地球在以太中運動,於是頻率將隨方向而變化。1960年1月做了這個試驗,結果是波長沒有發生變化。這個實驗的精度是前無先例的,能測出小到10^-12的相對頻率偏差,這更確鑿地證實了七十多年前邁克耳孫-莫雷的實驗結果,這個實驗以及當時發現不久的穆斯堡爾效應,都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湯斯意識到,若用固體分子來替代氨分子,根據肖克利所建立的固體和新概念,用途更廣泛的裝置也能製成。在五十年代後期,湯斯和其他一些科學家確實製成了固體脈澤。這種脈澤在放大微波信號時所造成的隨機輻射(噪聲)比以往的任何放大方式都低得多,這意味著它對極微弱信號的放大遠比其它已知的方法更為有效。1960年,用這種方法放大了從皮爾斯的「迴聲I號」衛星射到金星後又射回來的幾乎消失殆盡的微弱信號。

1957年美國物理學家、科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湯斯開始思索設計一種能產生紅外或可見光而不是微波脈澤的可能性。1958年查爾斯·哈德·湯斯與阿瑟·倫納德·肖洛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現象:當他們將氖光燈泡所發射的光照在一種稀土晶體上時,晶體的分子會發出鮮艷的、始終會聚在一起的強光。根據這一現象,他們提出了"雷射原理",即物質在受到與其分子固有振盪頻率相同的能量激發時,都會產生這種不發散的強光--雷射。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波激射器。讓湯斯聞名的是的激微波的理論和應用,其中他得到了根本性的專利,並與激微波和雷射兩種設備連接量子電子學等工作。微波激射器(Maser)的主要發明者和激光器(Laser)的先驅者

1955年蘇聯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與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合作,借助量子系統研究電磁波振盪發生器的最新方法,製成利用氨分子束的第一個分子發生器。1957-1958年和同事們一道,發明了製造順磁微波激射器的方法,建議在量子電子學中使用紅寶石,提出在激光技術中使用的開式諧振器理論,1961年又提出製造氣體動力激光器的理論。在大功率紅外光與可見光的激光器製造、非線性光學、大功率激光與物質的諧振及非諧振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1958年蘇聯科學家尼古拉·巴索夫首先提出了用半導體製造激光器的想法,1960年發明了半導體雷射器。半導體雷射器的結構通常由p層、n層和形成雙異質結的有源層構成。其特點是:尺寸小、p合效率高、響應速度快、波長和尺寸與光纖尺寸適配、可直接調製、相干性好。實現了通過PN結、電子束和光泵激發的各種類型的激光器。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在天文學、宇航學、醫學和工業通訊等領域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960年5月16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休斯實驗室的科學家梅曼宣布獲得了波長為0.6943微米的雷射,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獲得的第一束雷射,梅曼因而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雷射引入實用領域的科學家。他的方案是,利用一個高強閃光燈管(取代了電影放映機的燈泡)來刺激紅寶石(聚光器),利用這台設備產生出了脈衝相干光。紅寶石在物理上是一種摻有鉻原子的剛玉,當紅寶石受到刺激時,就會發出一種紅光。在一塊表面鍍上反光鏡的紅寶石的表面鑽一個孔,使紅光可以從這個孔溢出,從而產生一條相當集中的纖細紅色光柱,這稱為紅寶石雷射。當它射向某一點時,可使其達到比太陽表面還高的溫度。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雷射器。

凱西解釋道:「這種自然爆發是來自於漸冷的地球的內部,現在被稱為Sargasso馬尾藻海的亞特蘭提斯的一部分,沉入海底」。這次毀壞將亞特蘭提斯大陸分成5個島嶼。世界的伊甸園不復存在。有21個解讀指出那是50,000年前。

儘管星球的劇烈反應,比萊之子(Son of Belial)仍然持續與太一之子(Children of the Law of One) 爭奪控制權。如果相信太一的人們繼續留下,他們就不得不發展一些他們不想發展的態度和能量。許多人則遷徙到別的洲繼續學習和教導他們的信念---與原創能量的同一。那些留下的則不停地與黑暗的Belial, Baal, Baalila, Beelzebub(解讀用詞)抗爭。直到亞特蘭提斯管理階層完全為負面能量和慾望所控制。

許多祭司,試圖通過與比萊之子合作來提醒他們認識真理,但他們一個個陷入黑暗。

有三位祭司,Atlan,Iltar,Hept-supht認識到亞特蘭提斯時代已經結束。他們收集整理所有記錄,分別帶往各地。

Iltar前往尤卡坦半島(猶加敦半島Yucatan)地區,
Atlan則將記錄存放在比米尼(Bimini)島附近的波塞迪亞(Poseidia)神廟裡,
Hept-supht前往埃及。
註:
猶加敦半島Yucatan:位於中美洲北部、墨西哥東南部的半島,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之間,將加勒比海從墨西哥灣中分離出。東靠加勒比海,西臨墨西哥灣、坎佩切灣,東北隔猶加敦海峽與古巴相望,面積達19.76萬平方公里。半島大部分屬於墨西哥的坎佩切州、金塔納羅奧州和猶加敦州,中南部和東南部分屬瓜地馬拉佩滕省和貝里斯。

比米尼Bimini位於北美洲巴哈馬群島北比米尼島,隸屬巴哈馬國(英語:Commonwealth of the Bahamas)簡稱巴哈馬,是位於大西洋西側廬卡雅群島上的一個島國,全國包含700座島嶼(以及小島嶼)和珊瑚礁。地處美國佛羅里達礁島群東南面,古巴和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和多米尼加以北,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東北部。其首都拿索位於新普羅維登斯島上。巴哈馬群島的原住民為路克揚印第安人,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探索該群島時瞥見他們。比米尼島(Bimini Islands)亦稱比米尼斯,因海明威的傳奇而聞名於世。海明威當年曾駕駛皮拉號漁船在比迷尼島附近水域搜尋馬林魚、刺鮁和旗魚,據稱,小說《老人與海》就是海明威在巴哈馬海釣時引發的靈感。是巴哈馬西北部的一串島嶼,南北長65公里,位於美國佛羅里達海岸以東80公里(50哩),巴哈馬首都拿騷以西175公里(110哩)。

埃及Kemet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稱埃及,首都:開羅,位於非洲北部,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20,00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數派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蘭教什葉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科技在亞特蘭提斯繼續發展,也是太一之子與比萊之子的衝突焦點。

凱西說許多現代科技只是再發現,並在解讀中警告人們認真理解他們的能力的使用目的,不使悲劇重現。

有52個解讀涉及到大陸的第二次毀滅,時間是「出埃及記之前22,500年前,或是基督誕生前28,000年。」這次的火山爆發、地震及地極變化,亞特蘭提斯只剩下了3個的島嶼:波塞迪亞(Poseidia), 雅利安(Aryan)和(Og)。巨大的海浪淹沒了其它陸地。

解讀說:這是聖經中描述的遠古大洪荒,聆聽上帝之音(Small Still Voice) 的諾亞們得以在方舟中存活。

先進的科技在第二次大陸毀壞後仍然得以保留,太一之子與比萊之子都擁有一部分。物理和意識層次上的戰爭一直在持續。衝突攪動著這個大陸,終於,約在公元前10,700,亞特蘭提斯最後的一個島沉入海底。

解讀1159-1提到過,現在被成為Sargasso馬尾藻海(在北大西洋) 的曾經是亞特蘭提斯五個重要地區之一波塞迪亞---“世界之伊甸園”。

“資源” 指引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亞特蘭提斯文化遷徙的地方-「遺失的文明的證據可以在庇里牛斯山脈(Pyrenees)和摩洛哥(Morocco)地區,以及英屬洪都拉斯,尤卡坦半島(猶加敦半島Yucatan)和美國發現」。

例如:在解讀1219-1中,“資源” 說:美國有一個叫Iroquois的印第安部落,就是純粹的亞特蘭提斯人的後裔。(1776年6月11日關於美國獨立的論證時,Iroquois部落酋長被正式邀請參加。)
註:易洛魁人(Iroquois)
易洛魁人於1570年組成易洛魁聯盟,易洛魁人生活在美國紐約州、威斯康星州、賓夕法尼亞州、俄亥俄州,以及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易洛魁人長期實行母系氏族制,親屬關係按母系確定,經濟活動也以母親為中心,婦女地位比較高。易洛魁人以農耕聞名,也從事漁獵、畜牧和製陶、編筐等手工業。除了“六部落”之外,伊利人、切羅基人是易洛魁人的旁支。加上他們,總計共十餘個部落。
1914年出版的美洲原住民
易洛魁人北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原分佈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後遷到安大略湖和伊利湖一帶。共約9萬人(1978)。本支包括塞內卡人(Seneca)、卡尤加人(Cayuga)、奧內達人(Oneida)、摩霍克人和奧南達加人(Onondaga)、圖斯卡羅拉人(Tuscarora)、休倫人、奧奈達人、塞尼卡人,旁支包括伊利人、切羅基人等,共有十多個部落。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使用易洛魁語,屬印第安語系霍卡-西烏語族。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

「易洛魁語系」包含加拿大和美國東部多個族群的語言,較重要者包括切羅基語(Cherokee)、辛尼卡語(Seneca)和莫霍克語(Mohawk),其中切羅基語是「易洛魁語系」下的獨立語言,辛尼卡語和莫霍克語則屬於「易洛魁語系北部易洛魁(Northern Iroquoian)語族」。在上述語言中,莫霍克語和辛尼卡語主要散佈於現今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亦有部分散處於美國的紐約(New York)州;切羅基語則主要散佈於美國的奧克拉荷馬州和北卡羅來納(North Carolina)州。說上述語言的族群可以統稱為易洛魁人。易洛魁人在歷史上沒有建立過政權。約15世紀,北部的辛尼卡、莫霍克等部落組成易洛魁部落聯盟,雄霸北美洲東岸。17世紀起,易洛魁部落聯盟與西方殖民者、美國及其他土著美洲人多次爆發沖突,勢力日漸削弱,至18世紀末解體。此後,參與聯盟的部分部落遷往今加拿大,部分留在美國,其後分別成為加拿大和美國的屬民。
易洛魁人傳統慶典
南部的切羅基部落由17世紀起與西方殖民者接觸,因迅速接受西方文化,成為殖民者所稱的「五文明部落」之一。但在18世紀,切羅基部落與不列顛殖民者和美國爆發多次沖突,最終被擊敗,部分部落民被迫西遷,形成切羅基部落分處今北卡羅來納州和奧克拉荷馬州的局面。其後東、西兩部的切羅基部落均成為美國的屬民。

在1932年,凱西說許多亞特蘭提斯人選擇在這個世紀轉世,促成了20世紀科技的一個飛躍。

例如:哈佛大學的一個年輕人黑斯廷斯.米切爾(Mitchell Hastings)被“資源”:指出曾經是亞特蘭提斯的能源中心「火石」的安裝和運行人之一。所以他發明FM調頻電台,並擁有許多專利也就成為自然的結果。(他公開宣稱凱西對他的幫助,同時不遺餘力地支持凱西。)

在這迅速臨近的新世紀,帶來亞特蘭提斯已知的所有能力和意識。亞特蘭提斯的好與壞、榮與辱、同一和自我、與自然力和宇宙力合一還是利用意識實現我們的物質需求等等,選擇再一次升起,擺在人類面前。一如伊甸園中的生命之樹和智慧之樹,在水瓶世紀到來的前夕,我們的選擇是什麼?

凱西的催眠透視如此預言:
「亞特蘭蒂斯覆蓋廣闊的大陸,西起於墨西哥灣、加勒比海,東至地中海邊。」
「亞特蘭蒂斯被水淹沒的地域,是在佛羅里達外海比米尼島附近,人們將會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積的泥沙下發現寺院。」
「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羅里達比米尼島的附近,將重新浮出亞特蘭蒂斯,它的一部分會在1968-1969年之間被世人重新發現。」

凱西於1940年作出此預言,當時無人相信。


亞特蘭提斯的正確位置,至今仍未有任何肯定的說法,不過大至上分為兩種講法,就是柏拉圖的記述和愛琴海的基西拉島兩種。

根據柏拉圖的記載(西元前590年),亞特蘭提斯的所在地是直布羅陀海峽以西的大西洋中部,並記載亞特蘭提斯是在索隆之前九千年毀滅的,後人據此推論亞特蘭提斯是個位於大西洋中的島國這也就是大西洋(Atlantic Ocean)名稱的來由。
  
另一方面,由於亞特蘭提斯的位置將北面溫暖的墨西哥灣流擋住,使得歐洲與北美洲地區發生七次的冰河時期。直至亞特蘭提斯島沉沒,溫暖的墨西哥灣流才能順利抵達歐洲與北美洲地區,結束了冰河時代。

有部分學者支持這項說法,咸認為現在的亞速爾群島、維德角群島、加那利群島都是當時亞特蘭提斯的山峰,亞特蘭提斯大陸沉沒後便露在水面以上,形成島嶼。但現代地質探測結果指出,大西洋這塊海底區域實際上是一塊上升地塊,並非是下沉地塊。

又根據大陸飄移學說,大西洋根本沒有沉沒的大陸,即使有也不可能如柏拉圖所描述的亞特蘭提斯般大,亦不會有如此複雜的環形結構。所以時至今日,仍舊未能有任何証據証明亞特蘭提斯的存在,事實上要找到這一些証據極不可能。

考古踪跡-海底探測發現

17世紀

1665年,阿塔納斯·珂雪神甫首次提出亞速爾群島和加那利群島是大西國遺蹟的理論。後來幾個世紀的發現證實其設想。
阿塔納斯·珂雪描繪的亞特蘭提斯地圖(1669年),位於大西洋中部,
上方是南方,左邊是非洲和歐洲南部,右邊是美洲
19世紀

1898年夏,有一艘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間敷設電纜。突然間海底電纜發生斷裂,船上的工人馬上投入搶修工作。出事地點在亞速爾群島之前900公里處,水深3100米。人們發現海底具有陸地山脈的特點,其表面除谷底外沒有淤泥,岩石頂端呈鋒利的尖狀。船員們帶回一塊岩石,這塊“ 玄武玻璃 ”一直保存在礦業學院。

“玄武玻璃”引起法國地質學家皮埃爾·泰爾米埃的極大興趣。這塊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未變硬,在空氣中卻堅硬起來。因此泰爾米埃得出結論:這塊岩石曾受到大氣壓力,因為在此地,海底岩石過去曾同周圍地區一樣露出水面;顯然,發生的地殼激變使此處下陷3000米;歐洲同美洲之間曾經有過一塊陸地,在激烈的地質變動時消失。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海域、巴哈馬群島和佛羅里達半島等附近海底,接連發現轟動全球的奇蹟。

1967年,美國一位飛行員羅伯特·布拉什飛越百慕大地區巴哈馬群島中的安德羅斯和比米尼島,發現水面之下幾米處有一個長方形的灰色物體,幾何圖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識到是人類的建築物,於是拍下照片。照片送給法國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

勒彼科夫曾經從飛機上見到同一海域有一個400米長的長方形物體,還見到一些筆直的線條以及圓形及形狀規則的物體。勒彼科夫帶著照片找到曼森·瓦倫丁教授。瓦倫丁立即組織一支探險隊奔赴現場考察。

巴哈馬群島的大礁帶水並不深,因此水面下的物體比較容易看清。經過考古學家探測隊果然找到照片上的物體:一道30厘米厚的「牆」,周圍積滿泥沙,是一座長30米、寬25米的建築物的地基。為了仔細觀察,勒彼科夫把自己設計的配備有廣角鏡自動攝影機的一個航行器交給一支專門小組使用。

勒彼科夫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道,牆的正面十分挺拔,牆上石塊十分平整,整個建築牢固平穩。石塊內側有一些痕跡,據考證是工具鑿琢遺留。數千年上萬年,牆竟然頂住了海浪侵蝕和颶風襲擊。隨後,一支新的探測小組發現上層石塊是蓋在4根柱子上的。從此考古學家肯定發現的「牆」是人工建築。
1967年(民國56年),美國的「阿呂米諾」號潛水艇在佛羅里達、佐治亞、南卡羅來納群島沿岸曾發現一條「海底馬路」。「阿呂米諾」號裝上兩個特殊的輪子之後,就能像汽車奔馳在平坦的馬路上前進。



1968年,在巴哈馬群島的比米尼島附近海底,幾名潛水員發現一條用巨石鋪設的大道:用長方形和多邊形的平面石頭砌成的大道,石頭的大小和厚度不一,但排列整齊,輪廓鮮明。
1968年9月2日,J. Manson Valentine探測隊同樣在比米尼島,約距其西北海岸5.5米的水底下,發現一片由扁平的、長方形或多邊形巨石塊建造起遼闊的路面,地面上的石塊每條邊有5米長,厚度從50-150厘米,估計每塊石頭至少16 立方英尺、重25噸。整個石板地面長70米、寬10米,皮埃爾·卡納克說,這地面似乎是由「大塊大塊的齊整的岩石用一種類似水泥般的東西膠合起來的」。考古學家們吃驚地看到,這麼多年來,這些牆竟頂住了海浪的侵蝕和颶風暴雨的襲擊。 後來,人們稱之為「比米尼大牆(Bimini Wall)」與「比米尼路」的發現。

1968年後,人們不斷地在比米尼島一帶發現更多不同尺寸、厚度和形狀的石頭,以及巨大的石頭建築群臥在大洋底下,,看起來像是街道、碼頭、倒塌的城牆、門洞,還有一座雙翼的棧橋,儼然是一個久遠年代前沉沒的規模宏闊的偉大城市的港口和建築遺跡。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模樣,與英國南部索爾茲伯里的史前遺跡巨石陣和秘魯的史前遺跡斯通亨吉石柱及蒂林特巨石城牆十分相像。顯示了一個偉大的文明古城,遺跡遺留有多久遠?

雖然已經無法考證這些東西始於何年,但研究者根據附著在這些建築上的紅樹根的化石,表明它們至少已經有12,000年的歷史。這麼漫長的歲月,這些牆竟然抵住了海浪的侵蝕和颶風暴雨的襲擊留存下來。這些沒入海底的建築結構嚴密,氣勢雄偉,石砌的街道寬闊平坦,路面由一些長方形或正多邊形的石塊排列成各種圖案。研究者由種種跡象推測這些遺跡很可能是傳說中的文明古國亞特​​蘭蒂斯的遺址。


1968年這個年度,正是凱西生前預告的,這個神秘的冰山一角的浮現位置,也落在凱西所描述的亞特蘭蒂斯所在的海域範圍中。研究者、探查者仍找尋著其他更多的遺跡和輔證。


1969年7月人們又在北比米尼發現了古代希臘樣式的裝飾用大理石圓柱。自此以後,海底部分開始隆起,凱西的預言似乎開始實現了。
1968年(民國57年),確實在比米尼島附近海底發現了許多齊整的方形巨石,建造了遼闊的路面,還有巨大的兩座石頭建築群被發現。這就是今天被稱為「比米尼大牆」的海下遺迹。
20世紀70年代初,一群科學研究者來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附近,從800米深的海底取出岩心,經過科學鑑定,此地在12000年前確為一片陸地。現代科技推導出來的結論同柏拉圖的描述驚人的一致。人們進行了多次探測,證實了原先的設想。

1971年,探測者們在東牆腳下打開一些洞,發現下面還有一層石塊,由6公分的水泥澆砌於第一層岩石之下。人們推測這可能是一個未知的高度文明社會的遺跡。

1974年,前蘇聯的一艘「勇士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在直布羅陀海峽外側的大西洋海底,成功拍攝了8張海底照片。從照片中可以清楚了看出,除腐爛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脈、古代城堡的牆壁和石頭階梯等,一座宏大的古代人工建築。這些照片足以證明,此處曾經是陸地並且有人類居住過。

1979年,美國和法國的科學家使用先進儀器,在百慕大三角海底發現金字塔,據測量塔底邊長300米,高200米,塔尖離洋面僅100米,比埃及金字塔大。塔下部有兩個巨大的洞穴,海水以驚人的速度從洞中流過。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還要古老。

1985年,兩位挪威水手在百慕大三角海區之下發現一座古城。拍攝的照片上有平原、縱橫的大路和街道、圓頂房屋、角斗場、寺院、河床等,與柏拉圖的描繪相同。

海面科考船在古巴近海,聲納掃描的結果令人震驚:海底的白色巨石方陣排列整齊,整個圖像如同一座被海水突然吞沒的城市廢墟,方圓16Km²。

科學家保羅·溫威格說,發現一個異常難解之謎,大自然不可能擺出如此規則的巨石方陣。

溫威格的一位同事透露,在該海域內發現8座類似巨型金字塔建築,金字塔按軸線分佈規律。至於其它巨石陣,可以隱約區分「城市廣場」、「大廈」和「公共設施」之類。

2013年5月,巴西和日本在海底發現類似亞特蘭蒂斯的大陸,其位置與柏拉圖所言一致。日本認為亞特蘭蒂斯的存在早於人類出現,尚須進一步確定。

2013年12月,在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海底,一名漁夫以聲納探測法,在特塞拉島和薩歐米格島之間,發現一座高60米、寬8000米的海底巨大金字塔,位於海面之下40米,四面棱線正好朝向正東、正西、正南與正北,與吉薩金字塔類似。亞速爾群島是位於北美、歐亞以及非洲大陸之間的連接點。葡萄牙海軍獲悉展開探勘,作進一步研究,進而推測:消失的古代大西洲——消失的古代大西洲(國)亞特蘭蒂斯,可能沉沒在大西洋底。

所有這一切表明:曾經存在一個古代大陸及其文明社會埋葬於大洋底下。種種跡象表明這些石塊極有可能是亞特蘭蒂斯遺址。現在,生物學家、人種學家、地質學家、人類學家以及考古學家都告訴我們:從亞速爾群島到百慕大島,人們在大西洋的這部分海底發現有大片大片的陸地深深地埋在水下,可是這些陸地昔日是露出水面的土地。

原文參考:凱西的探索和領悟協會A.R.E - http://www.edgarcayce.org/ -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Enlightenment, Inc. 215 67th Street Virginia Beach, VA 23451-2061免費電話:800-333-449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