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耳常鼓
(a)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卜一聲。重複做10下。
(b) 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摺,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卜卜有聲。
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十種按摩耳朵養生方法 鳴天鼓提神醒腦
中醫的說法:腎主藏精,開竅於耳。也就是說通過按摩耳朵就可以達到養生預防疾病的作用。而且,按摩耳朵不僅僅可以養腎,對於我們人體全身的經絡以及五臟六腑都是具有一定的養生保健效果的。如果經常按摩耳朵,是可以起到健腎壯腰、增強聽覺、清腦醒神、養身延年等功效。
腎是人體重要器官之一,乃先天之本。我國第一部醫學著作《內經·素問》中就闡述了人體衰老之原因:"腎氣衰,精氣虧,天癸竭。"並強調"腎氣有餘,氣脈常勇"是延年益壽的首要條件。耳是"腎"的外部表現,"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廓較長。耳垂組織豐滿,在一定程度上是腎氣盛健的一種徵象。《內經》還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之地。"認為耳不是一個孤立的器官,它和全身經絡及五臟六腑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人體各器官組織在耳廓上都有相應的刺激點,一旦器官組織發生病變,耳上的某個特定部位(中醫稱之為“穴位”)就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和反應,因此當刺激某個耳穴時,就可以診斷和治療體內相應部位的疾病。
耳廓正面耳穴的分佈,像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頭部朝下,手腳朝上,臟腑和肢體器官的分佈都有一定的規律性。
耳垂:相當於面部;
耳屏:相當於鼻咽部;
對耳屏:相當於頭部;
對耳輪:相當於軀體;
對耳輪上腳:相當於下肢;
對耳輪下腳:相當於臀部;
耳舟:相當於上肢;
耳甲腔:相當於胸腔;
耳甲艇:相當於腹腔;
耳輪腳:相當於隔肌;
三角窩:相當於盆腔;
屏間切跡:相當於內分泌。
耳廓表面解剖名稱
1.耳輪:是耳廓外緣向前捲曲的部分。
2.耳輪結節:指耳輪後上方的一個不太明顯的小結(肥大部分)。
3.耳輪尾:在耳輪末端、與耳垂交界處。
4.耳輪腳:指耳輪深入到耳腔的橫行突起。
5.對耳輪:是與耳輪相對的、上部有分叉的隆起部分。
6.對耳輪體部,即對耳輪垂直走向的主幹部分。
7.對耳輪上腳:指對耳輪向上分叉的一枝。
8.對耳輪下腳:指對耳輪向前分叉的一枝。
9.三角窩:指對耳輪上、下腳之間構成的三角形凹窩。
10.耳舟:指耳輪和對耳輪之間的凹溝,又稱舟狀窩。
11.耳屏:指耳廓前面的瓣狀突起,又稱耳珠。
12.屏上切跡:即耳屏上緣與耳輪腳之間的凹陷。
13.對耳屏:耳垂上部,與耳屏相對的隆起。
14.屏間切跡:指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
15.屏輪切跡:指對耳屏與對耳輪之間的凹陷。
16.耳垂:指耳廓最下部無軟骨的皮垂。
17.耳甲:是由對耳屏和弧形的對耳輪體部及對耳輪下腳圍成的凹窩。
18.耳甲艇:指耳輪腳以上的耳甲部。
19.耳甲腔:指耳輪腳以下的耳甲部。
20.外耳門:在耳甲腔內,被耳屏遮蓋著的孔竅。即外耳道的開口。
21.上耳根:指耳廓上緣與頭皮附著處。
22.下耳根:指耳垂與面部附著處。
耳郭背面解剖名稱
1.耳舟後隆起:耳舟背面的隆起部分。
2.對耳輪後溝:同對耳輪相對應的背面凹溝處。
3.耳垂背面:耳垂背面部分。
4.耳輪尾背面:耳舟後隆起與耳垂背面之間的平坦部分。
5.三角窩後隆起:三角窩的背面隆起處。
6.耳甲艇後隆起:耳甲艇的背面隆起處。
7.耳後上溝:對耳輪下腳之背面,三角窩後隆起與耳甲艇後隆起之間的凹溝。
8.耳甲腔後隆起:耳甲腔的背面隆起處。
9.耳輪腳後溝:耳甲腔後隆起與耳甲艇後隆起之間的凹溝,於耳輪腳的背面。
10.屏間切跡後窩:耳垂背面上方、耳甲腔後隆起下方的凹窩,恰同屏間切跡背面相對。
11.對耳屏後溝:對耳輪後溝與屏間切跡後窩之間的凹溝處,位於對耳屏背面。
12.耳輪腳後溝上支:耳輪腳後溝分叉的上支。
13.耳輪腳後溝下支:耳輪腳後溝分叉之下支。
14.珠形突起:耳輪腳後溝上下支之間的小隆起。
1、婦女肚子痛:
可在耳垂處找最痛的點,找到後用勁按,能止痛。
2、「落枕」的治療:如晚上睡覺不當心「落枕」,在兩個耳朵上的枕穴上按壓,按2~3分鐘後,等疼痛緩解一些時,僵硬的頸子一下子輕鬆了許多,並可以轉了。繼續再按壓幾分鐘,頸子就能自由活動了。愛產生「落枕」的,平時一定要經常按摩這個地方,夜裡睡覺注意不耍貪涼,以後就不會再復發了(落枕的視訊:)
3、頭痛的耳穴按摩方法:
患「偏頭痛」:可用兩手掌的掌心按摩雙耳的耳廓背面至充血發熱為止,然後再兩手握空拳,以大拇指和食指沿外耳輪上下來回按摩至耳輪充血發熱,最後用大拇指和食指由輕到重按捏耳垂5分鐘。堅持按摩治療兩個月,就能治好或緩解偏頭痛。
經常發生頭痛的人,可參考頭痛的耳穴按摩視訊圖 來緩解頭痛,直到治癒。
4、耳垂相當於面部,當內火上炎而致齒耳腫痛,或面部生癤時,可用雙手拇指揉捏耳垂,直到雙耳發紅髮熱。每日2次,經常按捏耳垂,還有美容養顏的作用。
5、正對耳孔開口處凹陷叫耳甲腔,此處相當於胸腔內臟器官,經常刺激這個部位,對心、腦、肺和血液系統有補益作用。具體做法是:將食指放到耳孔處,拇指放在耳的背面即可,每日3次。
6、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處可助消化,並有強腎健脾之功。
7、耳郭的外周耳輪相當於軀幹四肢,耳輪頂端凹陷處叫足趾,頸肩腰腿痛患者宜多按壓耳輪。
8、將耳輪向耳屏對折時,耳郭的上緣為上尖端處,按摩此處有退熱、鎮痛、消炎、降壓的作用。
9、按摩耳穴控制體重:
根據中醫理論,人的耳廓上有不少穴位是與大腦控制食慾的中心直接相連的,刺激那些穴位,就能減少食慾,達到減肥的效果。
1)控制飢餓:食指壓右耳的飢餓點一分鐘,換左耳做同樣動作。
2)減少腹部脂肪堆積:用小手指輕輕敲打右耳的胃點穴位60下,然後在左耳相同部位重複此動作。(腹部脂肪堆積是由於胃脹氣及消化不良,對胃點施以壓力可使消化激素活躍起來,提高酸性物質含量,分解多餘食物)。
3)延長飽足感:用食指輕輕敲打右耳的內分泌點穴位60下,換左耳重複此動作(瘦身原理:按壓內分泌點穴位可以使下丘腦中的食慾控制中心限制導致飢餓的激素的產生,並且提升使人產生飽足感的激素)。
10、當刺激某個耳穴時,就可以診斷和治療體內相對部位的疾病,很多中醫高手還可以透過觀察耳部面板顏色的深淺變化,有無凹凸變形、脫屑、毛細血管是否充盈等現象來協助診斷疾病。比如在冠心病病人的耳垂處常可見到一條斜形的皺痕,此皺痕被稱為「冠心病溝」。耳垂對血管缺血現象很敏感,一旦冠狀動脈硬化引起冠心病時,耳垂組織就會發生缺血現象,並發生一定程度的萎縮變化,依據這條斜線狀的皺痕來診斷冠心病,準確率可達90%。人們在醫院裡也可以見到醫生在患者耳朵上某個特定的穴位埋藥籽或埋針,以此治療各類疾病。
11、丘腦:位於對耳屏內側面,中線下端。此穴是植物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進階中樞,對內臟活動及體內生理活動有一定調節作用;可調節體溫、攝食、水電解質平衡、內分泌及情緒反應等。
常用於治療單純性肥胖症、嗜睡症、水腫、內分泌功能紊亂。
12、興奮穴:位於對耳屏內側面,中線下1/3處。此穴對大腦皮質有一定興奮作用。用於治療嗜睡症、夜尿症、肥胖症、內分泌功能紊亂、性功能低下等諸症。
13、內分泌:位於耳甲腔底部近屏間切跡處。此穴可調節內分泌功能,用於治療內分泌功能紊亂引起的疾患,如肥胖、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同時也能利水消腫,用於治療內分泌功能紊亂引起的水腫。
14、卵巢:屏間切跡外與對耳屏內側緣之間。此穴可治療月經不調、附件炎、不孕症、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15、神門:在三角窩內,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上方。具有鎮靜、消炎、止痛之效。用於痛症、炎症、失眠及多夢等症的治療。
16、內生殖器:位於三角窩前1/3中部凹陷處。用於內分泌功能紊亂、痛經、遺精早洩等。
17、腦點:位於對屏尖與輪屏切跡之間。用於治療腦垂體功能紊亂、內分泌功能紊亂及婦科病症。
18、額:位於對耳屏外側面的前下方。具有健腦清頭目之效,用於頭昏、頭部麻木、記憶力減退、嗜睡症等。額是健腦要穴。
19、艇中:又稱腹水點。位於耳甲艇中央。具有利濕消腫之功,可用於浮腫疾病。
20、肺:心區上、下方。具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祛風止癢及利水通便之功。用於呼吸系疾病、面板病及水腫等症。
21、脾:位於耳甲腔的後上方。具有運化水谷、健脾補氣、統血生肌之功。用於腹脹、腹瀉、便秘、白帶過多、浮腫等症。
22、腎: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下方。具有壯陽益精、聰耳明目、通利水道、強壯健身等功用。可用於腰痛、耳鳴、腎炎、腎盂腎炎、遺尿、浮腫等症。
23、肝:位於耳甲艇的後下方。具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祛風明目之功。可用於脅痛、眩暈、經前緊張症,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高血壓等。
24、大腸:耳輪腳上方內1/3處。具有通利大腸、清熱祛風、止咳通便之功。可用於腸功能紊亂、腹瀉、便秘、腹脹等症。
25、小腸:耳輪腳上方中1/3處。具有分清別濁、助消化等作用。可用於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等症。
26、胃:耳輪腳消失處周圍。主治各種胃病及胃腸功能紊亂等。
27、三焦:位於耳甲腔底部內分泌穴上方。適用於腹脹、便秘、浮腫、肥胖等。
28、皮質下(消化系統皮質下區):位於對耳屏內側面下1/2的中點。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及調整胃腸功能。
29、饑點:外鼻與腎上腺連線之中點。可控制飲食量、減少飢餓感。適用於肥胖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的治療。
30、渴點:外鼻與屏尖連線中點,可控制飲水量。適用於糖尿病、尿崩症、神經性多飲等治療。
31、腹:腰骶椎前側耳腔緣。作為肥胖部位的治療點。
32、臀:對耳輪下腳後1/3處。作為肥胖部位的治療點。
介紹幾種按摩耳朵養生的方法。
1.鳴天鼓
兩掌分別緊貼於耳部,掌心將耳孔蓋嚴,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其餘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錯扣擊頭後枕骨部,即腦戶、風府、啞門穴,耳中“咚咚”鳴響如擊鼓。
該方法有提神醒腦、寧眩聰耳之功效,不僅養生保健,而且對耳鳴、眩暈、失眠、頭痛、神經衰弱等病有良好的療效。
2.拎耳屏
雙手合指放在耳屏內側後,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內向外提拉。手法由輕到重,牽拉的力量以不痛為限。每次3~5分鐘。
此按摩耳朵養生的方法可有效治療頭痛、頭昏、神經衰弱、耳鳴等疾病。
3.摩耳輪
以食指貼耳廓內層,拇指貼耳廓外層,不分凹凸高低處,相對捏揉。如果發覺痛點或結帶不舒服處,表示對應的器官或肢體有病變的可能,適度多多捏揉可治病。日久,痛點消失說明局部病變有好轉。此法不拘遍數,做2~5分鐘,以耳部感到發熱為止。耳輪處主要有頸椎、腰椎、胸椎、腰骶椎、肩、肘等穴的反應區。
此法有健腦、強腎、聰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陽痿、尿頻、便秘、腰腿痛、頸椎病、心慌、胸悶、頭痛、頭昏等疾病。
4.拔雙耳
兩食指伸直,分別伸入兩耳孔,旋轉180度,反復3次後,立即拔出,耳中“啪啪”鳴響,一般拔3~6次。
此按摩耳朵養生方法可使聽覺靈敏,並有健腦之功,對於神經衰弱、健忘等疾病有一定療效。
5.推耳後
就是用兩隻手的中指的指面,分別放在兩隻耳朵的後面,沿翳風、瘛脈、耳殼後、顱息上下來回各推擦20~30次,一直到局部的皮膚發熱為止。
這樣做可以起到滋腎養肝,降低血壓的作用。
6、掃外耳
以雙手把耳朵由後向前掃,這時會聽到"擦擦"聲。每次20下,每日數次。只要長期堅持,必能強腎健身。
7、按耳窩
先按壓外耳道開口邊的凹陷處,此部位有心、肺、氣管、三焦等穴,按壓15-20下,直到此處明顯的發熱、發燙。然後,再按壓上邊凹陷處。此部位有脾、胃、肝、膽、大腸、小腸、腎、膀胱等穴,同樣來回摩擦按壓15-20次。
8、提耳尖
用左手繞過頭頂,拇、食指捏耳上部,先揉捏此處。然後再往上提揪,直到該處充血發熱,每次15-20次;同樣用右手繞過頭頂,拇、食指捏耳上部,先揉捏此處。然後再往上提揪,直到該處充血發熱,每次15-20次。此處的穴位有神門、盆腔、內外生殖器、足部、踝、膝、胯關節以及肝陽穴、風溪穴等。
9、拉耳垂
用左右手的拇、食指同時按摩耳垂,先將耳垂揉捏、搓熱,然後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發熱發燙。耳垂處的穴位有頭、額、眼、舌、牙、面頰等穴。
10、養摩全耳
雙手掌心摩擦發熱後,向後按摩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覆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經絡,對腎臟及全身臟器均有保健作用。
按摩耳朵養生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按對相關穴位,任何方法均可,但必須要長期堅持,才能起到明顯效果,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按摩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