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靈魂轉生的奧祕(十四)寂寞的人

第十四章 寂寞的人

    以靈魂轉生的長期觀點來看婚姻,一個無可避免的老問題就出來了:對某些人在某些轉生中,為何沒有包括婚姻?他們看來也還有吸引力,人格性情也很正常,但從沒結婚的機會。我們疑惑,在凱西的報告中,對此是否有業障的原因?

    對已婚與未婚狀態,法國人有個佳妙的諷刺說法:「婚姻像個圍攻的城堡;在外面的人想要進去,在裡面的人想要出來。」雖是諷刺,卻也有些道理在其中。婚姻雖帶給許多人如此多的苦惱,但令人驚訝的是,人們仍認為婚姻是必要的,人們仍不顧它會帶來心神不寧的威脅,而只一意指望它的幸福。然而,不管大家都知婚姻確有它的真實困難——未婚者通常有種期待珍貴的東西結果卻被欺騙的感覺——一種挫折與失敗感。

    這種狀況,性慾當然是個重要的因素,至少在文明的國家,不婚的挫折就如同對異性的飢渴。在原始社會,就不至如此了。但是在我們現行西方社會,單身狀態代表一種挫折,甚至帶有一點輕視的意味。(譯者註——請注意作者寫此話的背景是西元一九四零年代的美國。)這在未婚的女子特別如此。下面幾個凱西檔案的例子都是女人的,因為對這種事,女人比男人更關切,她們的案情也更明顯。

◎失去所要,才會珍其所有

    孤單,這詞有些淒涼,有些難以言喻的悲哀。就如「最後一次」或許是情人語言中最悲傷的詞,「我很孤單」或許是人對自己所說話語中最哀傷的。失戀後的孤單,或從不知愛的孤單,如不賦予心靈上的意義,則是人類所有狀況中,最令人枯燥乏味與沮喪的。

    下面所描述的案例,就是一個女人,其人生的最大問題就是孤單感。她是紐約市的一個社交女祕書——一個挪威裔、風姿綽約、外形引人的女人。在她作第一次凱西報告時,她是四十七歲,曾結過二次婚。第一個丈夫在婚後不久就死掉了。她再婚——這次是與一個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結婚,但因婚姻很不愉快,她很快就離婚了。她沒有孩子,家人都去世了,沒有一個親人。她作社交秘書雖給她很多機會接觸到外人,但都是屬表面不足道的接觸。她寧願再婚,但始終沒有機會,她很孤單。

    在報告的申請書上,她所問的,顯露她的孤獨與困惑:「為什麼我總是如此孤單?是否有什麼特殊原因使我無法得到婚姻的伴侶?為何我如此無法與人匹配?報告透露出,確實有她寂寞的原因。二世以前,在挪威,她有一次悲慘的失足之恨:自殺,而種下今日心理狀況之因。」

    那時她是二個小孩的母親,她丈夫因某些未透露的原因而遭到鄰里的羞辱。在生了第二個孩子後,她變得沮喪消沉,終在鄰近的峽灣投水自殺。「因此,我們發現這種影響力顯現於此生不時的憂鬱症,以及時常無法忍受的孤寂。」

    此一個案中的業報模式是相當清楚的。在受到了玷辱時,她取了自己的生命,因此剝奪她的丈夫與孩子們所切需的愛,她對家庭的可貴緣分不知感謝,她對家人不知榮譽與責任,終於為她今生帶來困住自己的境遇。讓人失其所要的,人才會珍惜其所有的。

    這是個發人深思的情境。它不僅說明了天主教會以自殺為重罪,而嚴予禁止的正確,也陳述一個合於真理的事實:對上天生命所賦予我們的,每一行為、每一漠視、每一忽略、每一輕蔑或濫用,我們最後都要負責任的。

◎自殺絕不是出路

    下面一個孤寂案例,雖是同一基本模式,但內容卻大不相同。這是一英裔的女人,雖在幼稚園作老師,卻一直渴望結婚。她是中年雙親的唯一孩子,在她很小時,雙親即去世。她是由二位年長的阿姨,在嚴肅而保守的方式下養育長大。結果,她與相仿年齡的外人一直有相處、調整的困難。她一生都感到寂寞,與他人隔離,成了顯著的內向人。

    她有過一次的戀愛,但純屬外在的吸引,當心理的不投契愈來愈明顯時,這事就結束了。從那以後,她的生活似乎總是失意而空虛。她喜歡她的工作,在職業上也很成功。她很有效率、能幹、聰明。然而,每隔一段時期,她就陷入長達數週的情緒低潮,然後逐漸復常。在情緒發作時,她常會想到自殺。她是如此積極而引人的女人,別人真是很難想像她會有如此深沉的沮喪。

    依照她的報告,四世之前,在波斯時期,她曾自殺,時當貝多因(Bedouin)游牧部落侵入她的國家。那時她是統治者的女兒,貝多因部落侵入時其酋長把她擄為人質之一。以後她又被轉給酋長的副手,與他有了一個孩子。在她生了這孩子——是個女的後,就自殺了。這女兒在這些好戰之徒中,吃足了苦頭,開鎖骨立,憔悴不堪,直到被一個巡遊的宗教教師領養,方恢復了健康。

    報告指出,這母親自殺,純因強烈怨恨受制於人,以及純為滿足自己——不是為了自我防衛,或為護衛原則,或為護衛國家。報告並未給予進一步細節,但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判斷,她是個傲慢、蠻橫、強烈自我意志的人,她寧毀滅自己,而不顧自我受到屈辱。

    她今世所顯現的獨立、自主、自足的性格相當的凸顯。她在波斯那一世所犯下的罪條,很可能正是今世造成她與男人之間障礙的關鍵。她缺少了些柔軟,無法消除那些過強的自我,或許這樣就把男人嚇跑了。

    另外很奇怪的是,今生她一直渴望要個孩子。如不是因為年老的阿姨有些難處,不然她早就會領養了一個女嬰。還有一件奇怪的後遺是,她常想到自殺。自從她得到報告知道她處境的原因後,她不再認為自殺是條出路,曉得現在如不面對,將來總還是要面對的。她的另外一個報告告訴她,她仍然可以在今生盼望結婚,較晚就是;在此期間,她應盡可能幫助周遭的人。當她問到還有多久才可盼到這快樂的結局。報告說:「當你證明了你自己時,它就會來了。」在好幾處地方,報告都清楚的指出,這對她是個試煉。在她問及:「為何過去五年中我完全沒接觸到邊男人?」報告答:「這是一個試煉期,正是你此生的基本目標。」

    以上二例均是棄絕孩子而自殺,終導致孤寂與沒有丈夫的業報。在檔案中還有個第三例,是個德克薩斯(Texas)州的音樂教師,她也處於相同境遇中,也是因相同原因——自殺,時當法國宮廷時代。

◎自我毀滅必遭報

    僅僅依據三個案例,當然不夠資格就此歸納自我毀滅的一般業報後果。曼雷▪霍爾(Manly Hall)著有:《靈魂轉生:必要的輪迴》一書,依他的意見,通常自我毀滅的業報是:將來有個人,在求生慾望最強烈的狀況下,卻會棄世。在凱西檔案中卻無案例可以證實此一觀點,但這卻是個合理的推論。在凱西檔案中有好幾個其他案例,都是在過去世自殺,但在今生並未顯其業報。這些案例的業報後果,可能在來生才會顯出。

    今生的孤寂與無法結婚,可能起因於許多其他原因。下面的案例說明一個完全不同業緣的起因。

    在研讀下面個案時,不禁想起王爾德(Oscar Wilde ,西元一八五四~一九零零年,愛爾蘭詩人、戲劇作家)的雋語:“生命中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得不到你所要的,另一種是得到你所要的。”這種奇怪而矛盾的基本理由,在於人的拙劣判斷力——印度人稱它做愚昧(avidya)。那仙女讓人可有三個願望的神仙故事,常顯示人作愚昧之願,終至承受其惡果。此類故事深深地像徵兩項事實:其一,大部分人並不真正知道他們人生要什麼;其二,人的許多痛苦起因於他自己所作的愚蠢選擇——這又起因於拙劣的判斷、狹窄或現實觀點、錯誤的自私,或短視的自我利益。

◎堅拒愛情的女人

    下面的範例是有關遠在亞特蘭提斯時代所作的一個決定,其後果直到現代仍能感覺到。這是一個約四十歲的女人,她的身材看來短壯粗重,但這大部歸因於缺乏運動及錯誤的姿勢。她的臉沒有化妝,頭髮從未燙過。她的衣飾也太不女性化,她對衣服的選擇,完全基於方便與經濟,不顧及增進她的外觀。如把她交在美容師、身材教練及服飾專家手中,她可以變成一個美麗而成熟的女人。她的面貌端莊,而最特殊的,是因虔誠的信仰,她培養出一種開朗迷人的風姿。

    她只受過八年的教育,靠著在工廠作手工或機械性工作過活。在某一心理價值測驗中,她於宗教與社會價值上得到最高分。這是可以想見的,因為她生活中主要的興趣,是閱讀宗教書籍以及積極參與某種社會服務工作。雖然如此,她卻是孤單而寂寞的。她的家人沒有一個能分享她的信仰,她幾乎沒有戀愛過。

    從心理學家的觀點,這女人是個所謂的「男性化抗議」,或拒絕接受女人角色的顯例。此種抗議,在她幾乎好戰的女權主義及非女性化的態度上明白顯出。這在她幾乎以嚴守清規般峻拒任何自我裝飾,以及絕不想吸引男人上也明白顯示。此種態度的心理機制是很有趣的,傳統心理學(是指不涉靈魂轉生的心理學)能解說它。但傳統心理學的解決看來難以完全。我們要問,她既有女性生理的與心理的「遺傳」與「環境」(傳統心理學以人格為遺傳與環境之產物),又為何有男性化抗議的傾向呢?她過去世的歷史卻提供了答案。

    在第一次過去世中,她是施洗約翰的近親,因此是在一種宗教熱潮的氣氛中成長。這是此生宗教傾向的基礎。在此之前一世,她——這一世生作男人——是早期巴勒斯坦時代的一個木工與金工工人,這似乎導致她今生呆板、實事求是的外觀。在此之前,她是亞特蘭提斯一個高階的女人,一件不愉快的愛情帶給她很大的痛苦與混亂。結果,「該魂體決心永不在世上再愛那些會遭致她失望與痛心的人」。這生就是她想脫除愛情圈套與冒險之決心的起點。

    她此生寂寞與未婚狀態不是業障報償。這裡我們沒看到如前述自殺案例的作用與反作用,我們所看到的,是慾望的力量讓持續原則在運作。她一旦作了個決定,就對她的同胞以及與他們的關係採取堅定的態度。她以亞特蘭提斯人慣有的強烈情感,決心永不允許她的感情與別人有牽扯,特別是與異性。這決定,不是出於一種心靈上的與愛情上的棄絕,乃是自我激起一種強烈意願,不想在付出感情后被羞辱。在轉世的過渡期間,她沒有看到要改變態度的理由。因此現在她必須承受其決定所自然帶來的一切結果,除非她改變其決心與意志。

    她此生是否會結婚,報告並未指出。但是至少她正朝對他人表達興趣與感情的方向努力。因缺乏愛,她才學到愛的價值。因寂寞,她才看到她的罪——拒絕愛。

◎陽剛的女人

    次一案例是有關一個深被懷疑為同性戀的女人。凱西報告中從未明白說明,但看來很可能某些同性戀案例,是由於新近性別的轉換,以及幾乎無可克服之異性特質的後遺。

    本案中的女人生於英格蘭,但年幼時即來到美國。在作她的報告時,她正在美國一個大城市中從事其專業。看她外貌與姿態,她是極其男性化的。她的聲音低沉像男的。她穿著像男裝的衣服,有著男性化的表情與姿勢,留著短頭髮。她的朋友都懷疑她是同性戀者,即基於對她這些特性的觀察,以及許多年來她都與一個外表與姿態都極度女性化的女人住在一起。她們是密不可分的伴侶,而一切的安排均有著同性戀的標記。

    她的前兩世與她現在的人格最有關聯。其前第二世她在英格蘭,時當十字軍東征時期,她是成千上萬被丈夫留棄且面臨自謀生路的婦女之一。這種十字軍東征經驗,在許多人身上留下難忘的記憶。有些女的因此就棄世獨居,有些則放縱。

    本案中的女人,則反應出女性中罕見的魄力與將才。顯然她受過許多苦難,也體認到其他處於相似狀況女人的困苦,這終激起她出來,把女人組織成團體,以求相互之保障。「從那以後,該魂體對男人,尤其是熟心於動亂不安活動的男人,簡直沒有什麼信心。怨恨、多疑以及愛審問他人的活動之傾向,就是從那一世來的。」

    就是在那一世,某些陽剛之氣、有闖勁、積極等的素質產生於其心靈中。我們猜想這還只是其初期狀況,至少在這一趟輪迴中是如此,因為她的前一世在巴勒斯坦時也是女人,且報告並未提及陽剛的傾向。在十字軍東征的末期,這些陽剛物質更為明顯,以致下一世她就生為男人了,又生於英格蘭,她(此生雖是男人,作者仍用她來代稱)。是與哈得凱索(Hardcastle ,百科全書中查不到此人,猜想是移民先驅之一)一起來到美國喜歡冒險的人之一,時當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 ,西元一五八零~一六三一年,英國探險家及作家)抵美之稍後。她的名字是詹母斯*布漠納納(James Buhamana),她是個強盜與自由思想者,跑過東海岸各地,後來她與其他探險者進入內陸。

    此生我們可發現她是個男人的心靈在女人的肉體中——一個幾乎像男人的肉體。如果在事實上她是同性戀者(這一點上的正確消息無法獲得),此案例就令人加倍感興趣了。但即使她不是,這情況也在心理學上有高度的重要性與價值,因為它讓我們與極度重要的二極原理(Principle of Polarity)面對面。

◎陰陽兩極原理

    凱西報告中未曾用過二極這詞,亦未陳述此一原理。作者在此提出它,以解說凱西報告的某些事實,你會發現:它與所有的報告資料,以及古代埃及智慧的原理,是相互吻合的。

    心理學家容格曾以相當篇幅,討論每個人心靈中均有陰性與陽性,但其中之一為較強。就如身體除了己顯的性器官外,也含有異性之發育未全的性器官;同樣的,人的心靈中,也有屬於異性而未開發、暫時擱置隱藏的潛能。容格經長年的臨床觀察而得到的此一心理學證據,與凱西報告對人的起源與進化所採取之立場,甚相吻合。

    這立場簡言之是這樣的:所有人類的心魂都有神性且無性別。但是,二極或二性原理,是宇宙的結構體係原理之一。當心魂陷溺於物慾時,人就與二極法則頻頻牽連。起初,人是自含雙性的,即一靈魂之中均包含有男女兩性。然後,人變成兩性人。亞特蘭提斯歷史的最初幾世紀,有不少因性能力的誤用,而創造出一些奇形怪狀的例子。目前兩性的區分只是我們進化的一個階段,很可能在靈魂的層次上,人是走向自含男女兩性的。(譯者:請讀者註意,此段所述非凱西的意見,乃作者自己的想法或推論。)

    兩極的各面,陽性與陰性,均有其典型的特質。至少在我們的文化時間裡,典型的陽性與陰性特質可作如下區分:

    陽性——力量、進取性、積極、支配。

    陰性——順服、消極、溫柔、仁慈。

    假設一個靈魂,在同一文化時期中,頻頻地以男性或女性出現,且高度發展其性別特質,則他即有一面倒這危險。這對他自己與人間,都是個真實的危險。納粹的理論與行為,就是一個極佳範例。納粹的超人理想,不如說它是直陽剛之氣。它強化、吹誇陽極特質的力量、強權、進取、支配、粗暴以及追求自我私利。這些特質有其地位與必要,但如未能以陰性特質的愛與自我犧牲來調和,它就變成殘暴、縱慾與自我的瘋狂。世界上這種惡名昭彰的可怕證例,所在多有。

    陽性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其過度強調必致罪惡。因此有必要以陰性美德來補足之。這種補足作用透過婚姻,將不同二性結合,而能達成。結合的每一夥伴,因對方而修正而調和。但是,光是修正仍是不夠完整的。一個明顯陽剛的靈魂,是無法在短短一世中靠他的配偶來調和,就可得到陰性柔面的美德,反之亦然。但是不斷的轉生於男人與女人間,就可提供必需而相互糾正的經驗之機會。因此之故,靈魂轉生原理,可再一次被視為心理學必需的新境界,唯有透過一再的轉生,心靈的完整才有可能。只有這種支配與柔順才能融合成完美的平衡,能自我控制,能登堂入室,能順服神的旨意。

    這種透過性別轉換而達成心魂的修正、感化,從我們才談過的個案例上可見一斑。這魂體經過二次轉生,頭一次是女人,然後第二次是男人——以培養積極的男性特質。她這樣做,是付出了溫柔、美貌、寬諒、容忍、耐心等的代價。如再生為男人,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其已呈誇大的傾向。但此生她生為女性,帶過來有前生不均衡發展的男人特質,意圖在心靈上作修正。由於她的內在與外在的對照,即肉體內心魂的特質,相對於社會對她女性外在肉體的期待,益發顯明了她這種不平衡的發展。這樣她缺乏陰柔特質就會愈加明顯,而造成她的不自在、不安。這只會導引其心靈中的真我,尋求修正以獲得平衡。允許自己變成同性戀的陽剛女人與陰柔男人,或許他們是在拒絕學習其肉體要教導他們的平衡功課。

    凱西檔案中還有好幾個其他案例,都是關於有男性化傾向的女人,這種傾向均可追溯於其不久前轉生為男人的前世。雖然不久前世轉生為男人致有陽剛特質的今生女人,並不必然拔除婚姻,但是,似乎常拔除生養孩子的能力。依據報告,很多生孩子有困難,或根本不能生孩子的女人,是因為她們前生才轉換了性別。

◎寂寞是修己的良機

    不論寂寞的業障是什麼——是自殺、是決心不愛人、或是前生為異性——我們必須認清,未婚狀態,像任何其他事,是個內在修養與自我轉變的機會。康第德(Candide ,是法國作家伏爾泰小說《康第德》中之主角,為一天真少年)在其多彩的探險終結時,說:“還是開墾我們自己的園地吧。”當任何人發現自己陷於寂寞的荒原時,也能同樣應用此一智慧於己身。

    想要伴侶,先要把自己變成別人想要的伴侶。想要朋友,必須對別人友善。想要有愛,必先給人愛。先涵養自己的內在,以值得別人要你,那麼寂寞的人很快就會實現愛的快樂結果。

(第十四章結束)


本資料為網路轉載僅供學習交流,內容欠完整,請自行向各書店購買,多次研讀,必有所穫。

初版發行日期:1950年
作者:Cerminara- Gina 吉娜·舍明那拉
繁體中文翻譯:陳家猷
简体中文译者:刘珺
版權為作者與譯者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