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靈魂轉生的奧祕(二十二)人格動力

第二十二章 人格動力

像精彩故事的情節,人生是因有衝突、爭執,才令人覺得有趣。對原始人,衝突多半起於與他人或大自然的爭鬥。當人愈來愈進化時,他的衝突也愈來愈起於內心。這種內在的爭鬥,在不同時代,被形容為好與壞、心與物、理智與感情、良心與衝動、或意識與潛意識等之間的對抗。

※把肉身誤為真己

所有這些描述均有其真實性,然而,在靈魂重生觀點中,它們並未充分解釋衝突。依照此一觀點,衝突的主要根源,是心魂犯了把自己認同於物質的錯誤,靈魂藉由物質而表達以達成進化。這種謬誤的認同導致自私與疏離的行為,而這又導致業障報償的運作。業報運作就體現於人的不良行為,使人受其挾制,而這正是人的心理痛苦煩悶的首要基本根源。人反抗那難以捉摸而自我設定之心獄挾制,就構成內在衝突的形態。

※往世帶來的推力

凱西的報告很清楚地指出,還另有一個衝突的根源。我們必須記得業障有一一種特性:報應性與持續性。其中業的持續性,能使不調和因素或推力(Urge,亦可說衝動、驅使力)從前世帶過來,從而形成人內心世界衝突的另一根源。

在凱西檔案中,推力的意義是:起因於過去世經驗的一種衝動或衝力(Impulse)或慾望。譬如說,一個人從某過去世帶來要表達音樂的推力,從另一世,教書的推力。這兩種衝力在他職業選擇的意識中引起相互的衝突。他應作個音樂家或作個教師?他很可能被這種不知何所從的內心爭扎,折磨許多年之久,其結局可能將兩種推力混合,或有乾脆都放棄而去做別的,另立人生目標,或只為求經濟安全。

※未完全中和的推力→矛盾

當推力未被完全中和時,就會引起比相互衝突、激盪更困難的掙扎。譬如:某人有傲慢的推力,起因某世前生中,對被壓迫民族,他擁有獨斷權能。在其後的轉世中,他變成跛腳而貧窮的孩子,其傲慢因業障而受制,而相反的寬容和同情得以滋生。然而這中和或消除作用並不完全。結果,本是同一基本特性,卻在意識中湧出二種相互矛盾的衝力。因此我們可看出其人格中有明顯的矛盾,表現於交替的傲慢與容忍。此人逐漸察覺他自己的矛盾。如果能醒覺,所有的人都是互為手足,他就會開始努力平息這種其來有自的傲慢。然而,很多人沒法察覺他們自己的矛盾。

此種推力的不完全中和狀態,是由廣泛而深入地研究凱西檔案後歸納而得。無數單一零星的線索證實此一歸納,對好些個案中的當事人,以他們的靈命報告作長期的第一手觀察,也確認此一歸納。或許最明顯的單一例子就是下面的個案。

※人格的矛盾到人格的整合

在此案當事人的人格中,有兩個基本的人格矛盾。其第一個矛盾是,他有時愛隱居、內向、 沉默、冷漠、不喜社交、謹慎、超塵出世.,有時卻又和藹親切、外向、豪爽、開朗、活潑、耽於聲色。依照報告,這種怪異的不一致,是由於二種顯著不同的前世經驗所致。有一世他在英格蘭一修道院作修士,這給了他不喜社交的傾向;在此之前於中古時代,他參與十字軍東征,給了他外揚活潑的傾向。此生這種雙重性情使很多人疏遠他,因為今天他是熱情洋溢的同伴,而明天卻是冷漠保守,他們實在摸不清他,從而無法信賴他。

其第二個人格矛盾,看來顯然起因於未完全中和的推力。在這人的某一世前生中,他曾是埃及的統治者。一種施惠者的趾高氣揚、孤高而幾近蔑視的優越感,均可溯因於那一世的經歷。但是在接後的一世中,他居於巴勒斯坦而深受那叫耶穌的木匠的影響。受了這位偉大導師的人格感召,他養成服務公眾的堅強推力以及人皆手足的堅定信念。

在此生中,這後一推力顯佔優勢,他選擇了宗教和社會服務方面的領導工作為其生涯。他創造新模式,無止無休地努力,為眾人帶來亮光。他以愛心輔導助人,極為有效。然而,他不時地仍陷於埃及經驗的強烈高傲中,因為這種推力,迄未被巴勒斯坦或其它後續轉生經驗所充分中和。他逐漸察覺這種潛藏缺失,努力要超越它,因為他知道這與他的人格理想不吻合。在力爭上游的過程中,他逐漸趨向人格的整合,而非人格的崩解,他偏斜的本性,乃能逐漸朝向自我完美與服務人生的正途邁進。

===定下人生理想→調和矛盾===

察覺諸如此種的矛盾,決定哪種人格傾向最需要,以及努力克服其相反面,看來是處理、對治根深蒂固的衝突之適當方式。當我們查究這類的案例時,可以清楚看到為何報告如此堅持重複勸戒:「先定下你人生的理想」。乍看之下,這話有道理,但不無老生常談;這話是健康的,但不無像營火旁童子軍的陳腔濫調。然而,經由慎思熟慮的分析後,我們發現,這勸告對成人問題的整盤合,實具無比的重要性。

一旦定下人生理想,我們就如航行有了羅盤,存於潛意識中的矛盾思想,有了調和和超越的利器。這矛盾直可視為光明與黑暗、精神與物質、或善與惡之間的爭戰。但如以其他與較現代化的名詞稱之,這是已啓悟醒覺了的意識,與未啓悟、未贖免而仍深藏於潛意識中的想念力量,二者之間的爭戰。

===超意識人生目標===

個人以直覺(非以理性或頭腦)孕育的理想,很可能反映這魂體轉生的基本人生目的——也許可叫做超意識(以有別於以理性頭腦之意識)的人生目標。但是,有時意識(這是指理性的意識)制定的人生目標——雖總有助於進化的最後目的——可能只是接近魂體在出生前所選擇的超意識目的。(這裡超意識所定的人生目標,實際上,也就是人之靈魂真我於轉生前所定的人生目標,以有別於人來世間後,取得肉身,變成靠五官感知的傷我之表面意識所定的人生目標。前者才是正確的真正人生目標,後者則常是肉體偽我之私心所扭曲的錯誤人生目標。)

超意識所設定的人生目標,是人生至要和統合的原則,它才能合理解釋所有外在的事情與人格的表面意圖。如果此一觀點能被充分接受,則人生傳記的寫作就可以變得更精微深刻,更具意義了。傳記作家就可不僅僅記載現世人生之正確紀事,或只描繪表面看來之人格種種,他的主要工作會是,去發現當事人超意識與此生意識的人生目標。他的次要工作則是,魂體即選擇了人生目標,那就要藉此而追溯其匯聚此生之各種業力。研究前世各生帶來之衝力的相互作用,可解釋當事人性格上看似不合理的地方。當然,如果傳記作家沒有超視能力的協助,他就需要以當事人之人生種種資料為基礎,而以直覺獲得這些要素。「他也必須對業障原則有充分的了解,就如本書前所概述。

前述有關傳記作家與其工作的概述,當然也同樣適用於心理治療醫師和其他人格分析與輔導有關之人員。不過,要把相信靈魂再生者所構思的魂體之超意識人生目標,與心理分析所構思的潛意識人生目標作一區別,是屬至要。為使此一區別明白清楚,或許用個假設的個案作例子。

假設有個女的,由於精神崩潰而去看心理醫生。經過分析、治療,醫生髮現,這女人一生中都想要支配控制別人。在愛之切的藉口下,她對先生與四個孩子頗為霸道。但是,現在她先生死了,四個長大的孩子不願再被控制,她視孩子們的獨立自主態度是種無情的忘恩負義,她感到自己被虐待了,不被需要、寂寞,而活得沒意思了。

分析醫生找出她嬰兒時或兒童期有某些事,讓她缺乏安全感,以致她長大後總想獲得力量以控制別人。在知道了她一生在潛意識裡不知不覺都以此為目標,醫生建議她不要再費力去想控制她的孩子與他人,而要奉獻自己於什麼慈善公益活動,讓別人也有自我實現的自由。有生以來,第一次這女人看到她下意識作為之真相,她接受了醫生的分析,遵從了他的建議,克服了一度威脅她的精神病狀。

現在再從相信靈魂重生者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例子。此種解說的主要差別在,我們認為這事比嬰儿期有更深遠的起因。我們推論這女子,在某前生中曾經歷過超越別人之上的大權。她若不是居於權威的高位而懷思重建她的權威,就是屈居低位而怨恨而決心爭取能控制他人之地位。不論何者,她從前生確實帶來專橫的霸氣。這或許是個下意識的推力,下意識的人生目標,但這與靈魂轉生觀點所構思的超意識人生目標不盡相同。

這女子在轉生前預期的總體目標很可能是:做到不視別人為己所有或不視別人為己之走狗,或學到待人如己的功課。她孩子們的反叛,在她的小世界中推翻她的霸政,以及精神崩漬等事情,都在預定的人生計畫之內,這樣,她才會學到克服想控制別人的強勁推力。

相信靈魂重生者的心理分析之不同於一般的心理分析,在於認為所有的人生經歷,均是永恆真我(Over-soul),在投生前所作的人生計畫。如果世人能從其種種人生境遇,學到該學的功課而無抗逆之心,絕不會崩潰的,而崩潰之導致,乃是要人在自我全然的垮台中,消解掉人格中的頑強執著(即憑一己私意硬要這樣或那樣),隨之其行為就能與永恆真我的人生預定計畫一致。

心理分析所想像的潛意識人生目標,通常是自我(Ego)為了自己想像的不安全感,或自己保存(Self-Preservation,即自以為常受威脅,生怕有所失,而生出的保存保護自己所已有的一切之想念與行為)而衍生的自私和唯物(只顧及屬世的想佔有的人、財、物等)為目的,而超意識人生目標,則是非唯物的,因為它只關切獲得心靈優質以及學到心靈功課。如果人逐漸知道其轉生的目抓,則其此生意識的人生目標輿超意識的目標就變得一樣,那麼進步就可快多了,因為人會對其人生的敎育性經歷減少很多內在的抗拒。

===雙重與多重人格===

在潛意識中深藏又常含矛盾,且我們須力除其弊的推力,在靈魂轉生心理學中,是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概念。此概念有幾個重要含義,可更清楚說明今日心理學的好幾個問題。其中之一是:它能對雙重與多重人格(Dual & Multiple personality)的問題提供一個可能的答案。

由於斯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公元一八五〇~一八九四,英國作家,曾作有《化身博士》,寫一個畫善夜惡的雙重人格人物)廣為流傳的傳奇性故事《傑克爾博士與海德先生》(Dr. Jekyll I Mr. Hyde,我國有譯為《化身博士》),雙重人格可說早已廣為眾知,少有人知的則是,不僅雙重,而且三重與多重人格的案例,在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的記錄中卻是屢見不鮮,而且,更有進者,很多人格的變易,幾乎就如化身博士之從一種人格變成一完全不同人格一樣。一流的歐美心理學家對這問題雖深感興趣,但從未有肯定的解答。

此類變態,在凱西檔案中並無直接案例可尋,因此無法肯定凱西會如何解說此種狀況。然而,鑑於所有其他凱西資料,有二種可能可解釋此種人格的變易。其一:被一個或依次被多個無形的魂體(Discarnate Entities)所暫居(Possession);其二:是個人前生人格記憶之異常出現。我們之所以提到前者之可能性,乃因在檔案中有好幾個心理變態的案例,凱西將之歸因於鬼靈(Spirit)的佔據。雖然這些案例均是部分與單一佔據,卻沒有證據顯示是全盤與多重佔據。後一可能性——即前生記憶之再現——意味前生帶來之推力延伸及於下一世的現象。

===性格特徵的解釋===

往世推力概念的第二個重要含義,與心理學所謂的「性格特徵」(Specificity of Traits)有關。心理學家發現人的性格是很明確特定的,而非通泛籠統的。替如說,我們知道,誠實,不是個絕對、通泛的優質,而是集合好些不同特性的德行。誠實,當然是個正當的道德概念,但當它被人用以詮釋人的實際行為時,它不是單一概括性的。它有有關於金錢方面的誠實,有關於考試方面的誠實,有關於遊戲方面的誠實,有關於談話方面的誠實,有關於個人關係方面的誠實,以及許多分屬個別狀況的誠實,而沒人有一種單一絕對的誠實。

心理學家對此種特定誠實的反應的解釋是:人對特殊情境的反應,是受父母與老師的教導、訓練,他因此經歷的滿意或失望,形成了他來日對同樣事情反應的模式。這是個合理的解釋,也使得存於我們內在的品質其不一致性易於了解。

然而,依據靈魂轉生原理,性格的特徵,不僅僅由於人此生在被塑造時期產生的滿意或失望,也於許多次過去世轉生,而累積了有教育性的經驗。人很可能在金錢有關的誠實上已經學到了很徹底的教訓——或許是經由一次不誠實行為被發現且被公佈所帶來的羞辱經歷——而在人際關係上的誠實尚未學到。人也可能已學到對人尊重的功課,卻仍未學到對動物尊重的功課。

此種人品的多變性是很普遍的,用靈魂轉生的心理說法最能解說它。舉例言之,一個很誠心善意的青年人,可能深切關心世界和平以及普遍的社會正義。當有朋友在激辯後,說他的本性基本上是很冷酷的,他變得甚為憤怒。他一點也不相信朋友的指責,進而輕視指責的人。但是,幾個月後,一連串的遭遇使得他了解到,事實上在他的本性中,確有某些他過去未曾察覺到的冷酷,且每每在決心要壓抑別人意見時明白顯出。這種突來的自我認識使他頗為震驚,他不能了解,他的追求理想與對全人類的仁善之心,竟共存著對某些特定人的霸道與冷酷敵意。確實,他開始疑惑:他是否如他敵對的人所稱基本上是個冷酷的人,是否他所有的理想事情都是自我欺騙的傷善。

或者讓我們拿一個總認為自己很慷概的富有婦女作例子。當她突然發現:她對於物質的東西諸如食物、衣飾、金錢、或其個人所有物等十分的慷慨,但是她對於別人行為的批評、論斷卻十分不慷慨時,她在驚訝之餘,良心不安油然而生。

===痛省有利於成長===

諸如此類的發現,在心理成熟的人中是很普遍的,也很令他們困擾。它動搖了自信,使我們懷凝自已的正直性,甚至不再努力。這種自我反省之痛,無疑是有利於我們的成長。要知道,我們本性的多變,是因我們靈魂在過去不同的經驗所致。有了這種認識,可助我們驅除焦慮。如我們接受這種認知,我們就能不動感情地看待這些不一致,並進而冷靜地了解:我們有能力去整合,事實上,人生的痛苦歷練,就是為要帶來此種整合。在靈魂的各式各樣境遇中,我們終必學得所有的優點。然而,我們不能期待一下子做好每一件事,學校一周上課五天,一年上九個月,不是沒原因的,同樣,我們需要許多許多世人生,以贖救那內在於己而未被贖救的。

這些在我們內裡的傾向,應該依心理學專門名詞叫它做特性(Traits)或驅使力(Drives),或依凱西報告的專門名詞叫推力(Urges),不是最重要的,雖然推力這詞或許更能生動地描述所涉及的推進力量。當徹底了解推力的多變性、其相互的對立、或其相互抵銷後,則自我了解(Self-understanding)和了解別人就會大大地改進。

===罪欲得贖免,必先改變心、意識===

過去世推力的認知,還會引起另一個含義,這與所謂的天真的幻念(Illusion of Innocence)有關。千百年來,人類關切純真(Innocence)與原罪(original sin)。很多哲學家全神貫注於嬰兒的本性——是生來就是善的,或生來就是惡的。柏拉圖認為嬰兒的心充滿了往世生存的回憶;洛克(John Locke, 公元一八三三~一八八八,英國哲學家)認為嬰兒的心像一張白紙,寫下感官印象,而終成為概念。基督教神學家認為所有的嬰兒均霑染了亞當和夏娃(Adam & Eve,舊約聖經中上帝所造人類的男女始祖)的原罪,而唯聖恩(指上帝差遣耶穌來到世上為世人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才能贖罪。

依靈魂轉生的觀點,當然所有的人,生時即遺有罪(或說有業,或有業緣、或罪業),但這是他們自己自有的,而非亞當與夏娃寓意的原罪。罪,起因於我們早先自我的行為,其贖罪,無法以浸禮(或叫受洗)或任何其它宗教的儀式達成。這些儀式當然有它們象徵的價値與目的,但無法替代意識的改變。(罪先由心或意識引起,要罪得赦免,需先改變心或意識。再受洗禮或任何儀式,卻不改變其心其意識是沒用的,想這是作者在此欲表達的。 )

===嚴懲,人才會不忘悔改===

赫克斯里(AldgsL. Huxley,公元一八九四~一九六三,英國小說家及批評家)講述彼得▪克雷佛(Peter claver)這十七世紀西班牙修士聖徒,奉獻其一生服務那些從非洲來而遭非人待遇的黑人,他如何勸誡黑奴去思考他們自己的罪。這種勸誡看來顯然離題了,「然而,」就如赫克斯里所說,「彼得▪克雷佛很可能是對的。……對在堅認:不論處於什麼境遇,『懈於為善』之罪行,必須改正;對在相信:要嚴厲懲罰,人才不忘提醒自己的缺失,這是正確的。」(這與我國孟子的名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中國人說「痛改」,痛了才會改,不痛,人是很難改的,真是對極了。)

赫克斯里在這裡碰觸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我們叫做純真的幻象。我們大部分人認為自己受到過於嚴厲的懲罰與虐待。我們都相信自己是無辜的好人。少部分可能是由於天生的自以為是,大部分是因為我們一直浴於遺忘之河。由於大自然的仁慈天意,我們罪惡的過去一直被隱匿而不顯(如果上天讓我們不忘記一切過去的事,我們會受不了。)。

===人的內心隱藏了很多的罪過===

「我一向對人很好,」我們聽到一個女的在抱怨,「然而看看人家對我如何。人們真是忘恩負義啊!」是呀——我們可能回答——你在此生對人很好,因為你了解,早年即無美貌,你唯一贏得男人青睞的方法是經由友善的言行。但是,你必須了解這只是你新長成的美德。看看你過去世,長得漂亮,卻驕奢淫逸,你正在收穫那時所種的果。人們對你現在的對待,並不證明人類是忘恩負義的,它僅是你過去對待別人的方式反射回自己而已。你一生都在種無花果,但一直在收成前生所種的薊草(一種多年生草)。最後生命季節到時,自會帶來你現在在種的無花果,同時,接納薊草為你當得的收成,而且勇敢地繼續播種無花果吧。

一個敏察人類性格的人,能看到在內心的何處是淺灘,何處是人所難以察覺的危險深處。有些人有隱藏的憎恨,或有想控制他人的暴虐慾望,或有寒若冰霜的冷漠。人易受欺受騙於自己的青春、美麗、財富、頭腦好、感官的滿足、功成名就、或謙恭有禮,卻茫然無知於可能隱匿其中的罪惡,但是,當據以自持的外在屏障動搖和摧毀後,那些內裡隱匿的東西就會顯揚出來,引致狀況,逼使你尋求補救、改善。

當痛苦的遭遇來了,人不自禁抱怨,我從來沒做什麼,我不該遭此。但這種無知僅是個幻覺,他的邏輯之不合理,就如那個被控以謀殺其父母的法國人,雖承認其罪,但看在他是個孤兒的分上懇求寬宥。那抱怨的人不承認自己犯錯,因為他真的不知道什麼錯,這就如這法國人以成了孤兒為由而求赦罪。然而,確實是他自己的錯造成他的現狀的。一定是犯了某些罪或某些缺失,不然不幸怎會降臨我身?因為壞事不會臨到一個人,除非他內心裡已有某些隱匿的邪惡而引致的(原文為Vibratorily Attracted,應是同類相聚之故,雖五官感知不到,但確實存在,就如人不能感知傳染性感冒病菌,但它確實存在而能感染人一樣)。

人世的倉桑無常——管它是明顯的外在災難如戰爭、瘟疫或洪水,還是隱藏的內在緊張與衝突,其目的是要敎育人作性格上的轉換改進。當心理學家承認這種人生滄桑的教育目的,使靈魂在進化之螺旋梯上盤旋而上,心理學就可大步向前。

同樣的,宗教的實踐----無論是教士、牧師、拉比(Rabbi,猶太教教師)、婆羅門(印度四階級中之最高者)等,應該對人生的內在與外在,會造成人之性格改變的各種動力,有徹底的了解。如絕望中的人渴問他們人生悲劇的意義時,他們就能以很科學的論點,給予安慰與鼓勵,給予如代數公式般的清晰而準確的解說,給予如山頭上落日的壯麗景觀。

(第二十二章結束)



本資料為網路轉載僅供學習交流,內容欠完整,請自行向各書店購買,多次研讀,必有所穫。

初版發行日期:1950年
作者:Cerminara- Gina 吉娜·舍明那拉
繁體中文翻譯:陳家猷
简体中文译者:刘珺
版權為作者與譯者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