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中國人二十四節氣諺語透商機


農業
由於古人將觀察氣象變化的心得及播種作物的經驗,濃縮成琅琅上口的諺語,代代相傳,中國大陸各地有各地不同的農業諺語,臺灣因地處亞熱帶,又偏於東南海面,當然也有臺灣特色的農業諺語,而且這些臺灣的節氣諺語當然與華北或中原地區略有不同。
臺灣人民自閩 粵大量來臺,時間雖只三四百年,但臺灣先民已把祖先源自大陸的節氣諺語,自成一格地融入臺灣特殊的海島型氣候中,這些農作經驗的寶貴諺語例如:
(一)
「好上元,好早稻;好中秋,好晚稻」:意指元宵節和中秋節若是晴天,則預占一、二期稻作會豐收。
(二)
「雨水節,接柑桔」:意指「雨水」節氣是柑桔接枝的好時節。
(三)
「春分前好播田,春分後好種豆」:臺灣北部農民都在春分前播田,春分後種豆子;南部則比較早。
(四)
「清明前,栽竹平」:要栽植竹草花木,必須選在「清明前」,其成活率較高。
(五)
「清明芋,穀雨薑」:這是說「清明」比較適合種植芋頭,「穀雨」是種生薑的季節。
(六)
「穀雨前三日無茶挽,穀雨後三日挽未付,穀雨過,茶葉卡粗過材皮」:意指春茶須在「穀雨」前後一週採茶。
(七)
「小滿櫃,芒種穗」:稻是於「小滿」的時候作櫃(結芭),到了「芒種」時開始結穗。
(八)
「雷打秋,年冬一半收」:「立秋」時若「陳雷」(打雷),則二期稻作會歉收,「年冬」只有一半的收成。
(九)
「七月蔥,八月蒜,九月蕗蕎」都是當令的農獲,是最甜美好吃。
(十)
「寒露麥,霜降豆」:「寒露」時適合種麥,「霜降」時適宜種豆。
(十一)
「雷打菊花心,柴米貴似金」:
九月菊花盛開時,不宜「打雷」,否則年冬不好,連柴米都像金子一般貴。
(十二)
「立冬田頭紅,立冬田頭空」:「立冬」是農作物收成的季節,田裡一片金紅色,田裡因收割而成為「田頭空」。
對於農業諺語,我國有極為精采而詳實的記述,因為我國數千年來以農立國,自西漢以來使用的二十四節氣,為農民提供了安排農作的參考。

漁業
但是對於漁業,前人的記載就不甚詳盡,臺灣是海島型氣候,地處亞熱帶地區,與黃河流域為準的大陸性氣候稍有不同,因此臺灣人民對漁撈捕獲,也留下許多珍貴的漁業諺語,例如:
(一)
「春鮸,冬加魶」:
春天的鮸和冬天加魶魚,最肥最好吃。
(二)
「七蟳、八市、九毛蟹」:
臺灣四面環海,螃蟹種類繁多,一年四季都可捕獲,但以七月的蟳、八月的市和九月的毛蟹最為滋美。
(三)
「九月圓臍,十月尖」:
螃蟹以九月的母蟹最佳,因為此時的母蟹體內尚未排卵,故油膏豐脂,最為老饕所喜愛,。
但十月以後,母蟹已排完卵,體內空虛,肉質鬆疏,母蟹的口味就不如公蟹,而檢選螃蟹的要訣,就是檢視其腹部,故若形如三角型的,則為公蟹;型如圓型的,則為母蟹。
(四)
「正月查某,二月簡古」:
鄉村的婦女正月為最美,因為婦女迎接新年,須抹粉,穿新裝,故正月可「笑山妻塗粉過新年」,而如同正月的村女,二月的簡古(烏賊)也最肥最美。
(五)
「芒種瘋鯊」:
四月「芒種」時,鯊魚會大量迴游到大甲外海,像-群發瘋的魚。
(六)
「六月秋,快溜溜;七月秋,秋後油」:
「立秋」若出現在農曆六月,則捕漁季節將大為縮短,故謂之「快溜溜」;「立秋」若出現在農曆七月,則捕魚季可延長,故謂之「秋後油」。
(七)
「十月到,豆仔魚肥到不見頭」:
農曆十月是「豆仔魚最美最肥碩的時節,可肥到看不到頭,此時老饕會澆上醬油,配以薑絲,略加蒸煮,即成一道佳肴。
(八)
「小雪小到,大雪大到,冬至過十天,烏魚就無了」:
烏魚俗稱「烏金」,又稱「信魚」,每年「很有信用的」準時來到臺灣海峽,時間是:「小雪」時小批來到淡水、新竹外海;「大雪」時大量湧到梧棲外海,冬至前後十天則大批大批地游來臺灣南部外海。近年因海水溫度升高,故冬季前後的烏魚漁場,已逐漸由高雄、布袋移往梧棲。
(九)
「三月三樣三」:
三月的海潮變幻多端,加上三月「春天後母面」,天氣晴雨多變,宜蘭漁民在三月多變的天氣裡,勇敢駕船沖入海面,捕撈心愛的魚。
(十)
「二月十九,無風水也哮(六月十九,無風水也哮)」:
臺灣人相信「神」的生日(或重要紀念日),海面會起「風暴」(報頭),二月十九日是觀音嬤生日,六月十九日是觀音得道之日,故「二月十九,無風水也哮」。

氣候
「風颱」,是臺灣人最怕的天變,因此臺灣人對「風颱」的觀察最用心、最仔細,也留下許多琅琅上口的颱風諺語,例如:
(一)
「夏至,風颱就出世;霜降,風颱走去藏」:
臺灣的颱風以農曆四月(夏至)至八月(霜降)出現最多,臺灣人以這句諺語,來提醒人們「颱風季節」應注意防颱。
(二)
「五、六無害北」:
《臺灣府誌》等古籍,對臺灣季風如此描述:「清明以後,以南風為常;霜降以後,以北風為常,風若反向,必有颶風」,五月和六月應該吹南風,若改吹北風,此風必不善良,颱風要來了。
(三)
「六月一雷鎮九颱,七月一雷九颱來」:
農曆六月若陳(打)雷,則颱風必消失,七月若打雷,則颱風一個接一個地來襲。
(四)
「六月防初,七月防半」:
六月來襲的颱風,要特別嚴防月初的颱風,因為風力特別強烈,會造成嚴重災害;七月則以七月半的颱風最厲害。
(五)
「不驚(怕)七月半鬼,只驚七月半水」:
臺灣人最怕的是七月的鬼(好兄弟),連七月鬼都不怕了,卻怕七月水,原因是七月滿潮,每有颱風,必定海水倒灌,災情特別嚴重。
(六)
「天頂若有半節虹,要作風颱敢會成」:
臺灣久晴遇虹必雨,久雨遇虹必晴,但此虹是完整的半圓型,若只出現一半的彩虹(半節虹),則颱風要來了!
(七)
「風颱做了無迴南,十日九日(濕漉漉之意)」:
颱風無論從臺灣島何種方向登陸,其臨離開臺灣前,必吹刮南風,否則就會有下不停的豪雨。
(八)
「大暑熱不透,大水風颱到」:
「大暑」應該酷熱,應熱到「大暑,大暑,曬死老鼠」,若「大暑」時豪雨連連,天氣應熱而不熱,則大水風颱馬上就到。
(九)
「九月颱,無人知;九月颱,慘歪歪」:
九月「九降風」的東北季風已吹起,因此人們很難預測九月的颱風是否準確來襲,故九月颱,無人知,而且九月颱會捲進「九降風」挾雜的豐沛雨量,使災情更慘重。
(十)
「山神無動,海神頭先動」:
颱風來臨前,海浪會長浪海吼,因為海水的傳送速度比風速快,且海浪會把海底的穢物捲上海邊,人們看到海神變臉了,知道颱風快來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智慧結晶,熟知節氣不僅可掌握農作漁獲,而且可以搶到商場先機。
例如:
「冬至在月頭,要寒在年兜(年底),冬至在中央,無雪閣無霜;冬至在月尾,要寒正二月」;冬至在陽曆(新曆)都固定在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但在農曆(舊曆)則變來變去,有時在十一月上旬,有時在中旬,有時在下旬。倘若冬至是在上旬(月頭),則那年冬天的年底(年兜)會很寒冷;倘若冬至日在中旬(中央),則那年冬天是暖冬之年,倘若冬至日在下旬(月尾),則那年冬天過年前很暖和,過年後會很寒冷。因此有很多賣成衣、賣蘭花的,過年前是否該大批進貨,便可依此諺語,搶到商場先機。

歷代賢臣良將扭轉乾坤:
熟知諺語的孔明「赤壁之戰」豈有能力借東風,起濃霧?只因他熟知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的「天時」。鄭成功擊退荷蘭人,豈是他有能力掀潮漲、鼓濃霧,只因他懂得節氣,能掌握天時。施琅癸亥年的「澎湖海戰」,一舉殲滅明鄭水軍,豈是他兵力強過劉國軒?只因他懂得「六月一雷鎮九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