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二十四節氣與經絡腧穴養生

二十四節氣與人體調養

一、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引起的地面氣候演變,將一年次序分為二十四段。起源於黃河流域,春秋時代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0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在月首的叫「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在月中的叫「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一)二十四節氣中「立」、「至」、「分」命名的具體含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來。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

「分」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時黃經分別為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

(二)二十四節氣命名的含義
春季六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
立春:春季開始,萬物復甦,生機勃勃。陽曆每年的2月4日前後。
雨水:表示降雨開始,雨量逐漸增多。陽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陽曆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春分:春季的中間,晝夜平分。陽曆每年的3月21日前後。
清明: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陽曆每年4月4日或5日。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陽曆每年4月20日或21日。

夏季六節氣:夏滿芒夏兩暑連
立夏:夏季開始。陽曆每年的5月6日前後。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公歷每年5月21日或22日。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公歷每年6月5日或6日。
夏至:夏天到, 此時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公歷每年6月21日或22日。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分別是每年的公歷7月7日或8日、公歷7月22日或23日、

秋季六節氣:秋處露秋寒霜降
立秋:秋季開始,氣溫逐漸下降。公歷每年8月8日或9日。
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公歷每年8月23日或24日。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公歷每年的9月7日或8日。
秋分:秋季的中間,晝夜平分。公歷每年的9月23日前後。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公歷每年10月8日或9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公歷每年10月23日或24日。

冬季六節氣: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冬季開始。公歷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開始下雪。公歷每年11月22日或23日。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公歷每年12月7日或8日。
冬至:進人「數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長。公歷每年12月22日前後。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公歷每年1月5日或65日。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歷每年1月20日或21日。

二、四季的整體特徵與人體調養

(一)春季
春季,萬物復甦,柳絲吐綠,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與此同時,人體陽氣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

春季多風,風為陽邪,易襲陽位,又為百病之長,易於引發多種疾病,如感冒、咳嗽、過敏性鼻炎等。故應遵循養陽防風的原則,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

春季,冬夏轉換交替的季節,冷暖氣流互相交爭,時寒時暖,乍陰乍晴,天氣變化無常。氣候的不穩定,使氣候敏感人群產生諸多不適,為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過敏性疾病的好發季節。

春季,與肝相對,肝氣、肝火易隨陽氣升發,導致肝火上升、肝陽亢盛,易引起高血壓、肝炎、精神異常等疾病,出現頭痛、眩暈、心煩、易怒、焦慮、失眠等。春季,氣候變暖,人體氣血活動隨之加強,新陳代謝漸趨活躍。

健康者可迅速適應變化,體弱多病者、老人和孩子則不容易適應,導致舊病復發或病情加重,因此需在疾病的防治上要早做準備。

《黃帝內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自然界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因此,春季養生宜順應陽氣自然升發舒暢的特點,以養肝為要務。

春季,與之對應的五臟為肝,對應的六腑為膽,肝與膽互為表裡相關臟腑,中醫認為,肝屬木,喜條達,與春令升發之陽氣相對。如果不注意情志調控,使肝氣抑鬱,則會生出許多病來。如情志不遂,肝陽上亢,就會有血壓升高的危險;有心腦血管病者還容易發生中風。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到了春天易復發。

因此,春天應順應陽氣升發的自然規律,方可使肝氣順暢。擁有良好的自我調控和駕馭情緒的能力,就能在遇到不快的事情時免於衝動暴躁,並及時進行宣洩,這樣方可防止肝氣鬱結。

春季的運動健身  平日多散步,踏青出遊,放風箏,多做戶外活動。春季霧多,風沙也大,因此鍛煉時肢體裸露部分不宜過大,以防受潮寒誘發關節疼痛。初春時晨練不要太早,運動後脫穿衣服要預防感冒。

春季的情志管理  春屬木,與肝相對。肝主疏洩,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故春季養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愉快。

春季的膳食調養 一般說來,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為扶助陽氣,此時,在飲食上應遵循上述原則,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比如,豆芽、豆苗、春筍、蒜苗、芽菜等,可清炒、煮湯、作餡,以清淡、溫熱為宜。韭菜、生薑、雞湯有助養陽,可以多吃點;草莓、橙子、獼猴桃也可適當多吃;重點推薦枸杞菊花泡水,能養肝明目。此外,蜂蜜是春天一大補品,除了喝蜂蜜水外,還可以在熱牛奶中分別兌上一勺燕麥和蜂蜜,口味更好。

(二)夏季:
夏季,即5月、6月、7月,立春節氣到立秋節氣之間。在夏季的這三個月中,陽氣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充分交合,其間清氣充實,是自然界萬物生長最茂盛、最華美的季節。夏季人們陽氣旺盛,宣發於外,氣機宣暢,通洩自如,精神飽滿,情緒外向,新陳代謝最為旺盛。這時候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比較強盛,總體上顯現出夏季萬物華實的特點。

但夏季持續高溫可影響身體的各個系統,如消化、心血管、呼吸系統等。人體出汗多,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膚經常處於潮濕油膩狀態,濕度較高時尤其感到週身皮膚粘濕難受。而大量汗出需要能量,從而消耗了人體大量的維生素和無機鹽礦物質等。

所以夏季機體物質代謝加速,基礎代謝包括糖、脂肪及蛋白質三大代謝過程均加快,維生素代謝也增加。夏季體表皮膚血管擴張,血流增加,此時內臟血管則相對收縮,血流量相對減少,機能相對減低。

由於高溫抑制胃腺分泌,故夏季胃酸分泌減少,消化功能和胃腸免疫功能均降低。人們往往食慾不振,易患胃腸疾病。為了散熱,人體周圍末梢血管擴張,使心臟負擔加重,平時體內水分的50%-75%由腎臟排泄,高溫時僅l0%-15%經腎排泄,這會使腎臟發生一定程度的功能不全。由於心肺等重要器官供血相對不足,在高溫高濕的情況下,就容易發生中暑。同時,夏季日照強度大,日光中的紫外線還會灼傷人體的皮膚、眼睛,引發日光性皮炎、眼炎、皮膚痛、白內障等。

《素問·四氣調神論》:「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勿厭於日,使之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季的三個月,天陽下降,地熱上騰,天地之氣相交合。加之太陽光充足,萬物長勢旺盛,繁榮秀麗,故謂夏季主長。夏天是陽長陰消的極期,夏天主長,萬物茂盛,心氣內應,養生應以養心為主。如若違背了夏長之氣,心氣就會受傷,秋天人的收斂能力就會受損,從而導致瘧疾的發生,冬天則有可能發展成為重病。

夏季,與之相對應的五臟為心,對應的六腑為小腸,心與小腸互為表裡相關臟腑,心經與小腸經互為表裡經絡。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人體一切生命活動都由心所主宰,故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心神受損多會影響其他臟腑。心為火髒,主陽氣,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暑為夏季之主氣,與心氣相通。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暑邪侵入人體,常見腠理開而多汗,汗多則傷津,容易導致口渴引飲、唇乾口燥、大便干結、尿黃心煩、悶亂等症。

長夏與脾相通,對應的六腑為胃,脾與胃互為表裡相關臟腑,脾經與胃經互為表裡經絡。脾為人體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以供應人體四肢百竅。脾為土髒,喜燥而勿濕,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濕為長夏之主氣,其性屬陰,重濁而粘滯,好傷人體脾陽。脾陽一旦為濕邪所遏,則可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

夏季的運動健身  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適度運動,如太極拳、瑜伽、游泳等,盡量避免過量劇烈運動而導致中暑。

夏季的情志管理  夏季養生要神清氣和、胸懷寬闊、精神飽滿,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自然可以涼從心生,順利度夏。

夏季的膳食調養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暑天汗多,用鹹味之品補充心液,如淡鹽水、海產品(海帶、紫菜等)。長夏多濕,易困脾陽,可食用健脾化濕之品,如扁豆、苡仁等。還可服用清淡消暑、補益氣陰之品,如綠豆、蓮子、山藥等。

(三) 秋季:
秋季,即8月、9月和10月,指從立秋節氣到立冬節氣之間,由炎熱夏季到寒冷冬季的過渡季節。太陽高度角漸低,溫度漸降;白天逐漸變短,黑夜逐漸變長,晝夜溫差逐漸增大;秋風送爽、雨水較少,氣候乾燥。初秋(立秋、處暑),盛夏餘熱尚存,秋陽肆虐,濕熱較甚;白露後雨水減少,氣候乾燥,晝熱夜涼;寒露後天氣很快變冷,寒露風、霜凍及低溫冷害。若機體不適應秋季氣候的變化,疾病將紛至沓來,乘虛而入。

經夏季過多的發洩之後,機體各組織系統均處於水分相對貧乏的狀態,如果這時再受風著涼,極易引發頭痛,鼻塞、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症狀,甚至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對這種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注意。

秋氣應肺,而秋季乾燥的氣候極易傷損肺陰,從而產生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便秘等症狀,重者還會咳中帶血。由夏到秋,氣溫下降,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過於生冷,會造成消化不良,易生各種消化道疾患。《管子》:「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

《內經·四氣調神論篇》:「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秋季三個月,風急天高,地氣清肅,陰氣漸長,萬物成熟而趨向平定收斂,故謂之秋季主收,秋季當養陰精,宜收不宜散,保養收藏,養精蓄銳。秋季,與之對應的五臟為肺,對應的六腑為大腸,肺與大腸互為表裡相關臟腑,肺經與大腸經互為表裡經絡。肺在五臟中位置最高,譽為華蓋;肺葉嬌嫩,易受外邪侵襲,稱之嬌髒;肺性喜濕潤,勿乾燥;開竅於鼻,其華在皮毛,在志為悲。秋季,氣候乾燥,燥邪易傷肺,引起肺與大腸功能失調,出現咳嗽,咯痰,呼吸不利,便秘,鼻干,皮膚瘙癢,毛髮乾枯,心情低落等症狀。

秋季的運動健身  散步、太極拳、爬山等輕鬆柔緩的項目,運動強度不可太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秋季的情志管理 內心寧靜、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心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

秋季的膳食調養  秋宜溫,進補以「清」補為主、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吃蜜不吃姜,吃果不吃瓜;早飯一碗粥、晚飯一碗湯。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在初秋,可適當食用防暑降溫之品,如綠豆湯、蓮子粥、百合粥、薄荷粥等;多吃橘子、檸檬、葡萄、蘋果、石榴、楊梅、柚子等酸味食物;蔬菜應選擇橙黃色蔬果和綠葉菜,如:南瓜、胡蘿蔔、黃瓜、冬瓜、西紅柿、芹菜、芥藍、菠菜、綠菜花等;主食可選擇,如玉米、山藥、甘薯、芋頭、馬鈴薯等;水果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

(四) 冬季:
冬季,即11月、12月和次年1月,指從立冬節氣到立春節氣之間,由寒冷冬季到溫暖春季的過渡季節。太陽高度角漸高,溫度漸升;白天逐漸變長,黑夜逐漸變短,晝夜溫差逐漸縮小;寒風凜冽、雨水較少,氣候乾燥。初冬(立冬、小雪),立冬是冬季的開始,水冰地凍,萬物收藏。小雪天氣陰冷,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繁。

冬季開始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此時應順應自然,加強禦寒保暖,減少精氣神的消耗,早睡晚起,適當進補,多曬太陽,在陰冷的時節應保持情緒愉悅。冬天天氣寒冷,近來冷空氣又頻繁侵襲,正是冬季疾病高發的時期,尤其是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在寒冷的冬天更要嚴陣以待。秋冬交替時氣溫降低、晝夜溫差變大,冬氣應腎,最易耗傷腎的陽氣,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等症狀。小雪節氣的前後,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的,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是那些患有抑鬱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而過食肥甘厚味易引發各種消化道疾患。

《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冬季三個月,萬物都閉藏起來,水凍成冰,地凍開裂,故謂之冬季主藏,冬季當收斂陽氣,養精蓄銳。冬季,與之對應的五臟為腎,對應的六腑為膀胱,腎與膀胱互為表裡相關臟腑,腎經與膀胱經互為表裡經絡。腎藏精,主水、主納氣、主生殖,主骨生髓;開竅於耳,其華在發,在志為恐。冬天氣候寒冷,寒與腎五行相對,最易耗傷腎的陽氣,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等症狀。
冬季的運動健身  散步、太極拳等輕鬆柔緩的項目,運動強度不可太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冬季的情志管理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對於抑鬱心中的不良情緒,透過適當方式發洩出來,以保持心態平和;延長光照時間。精神安靜多愛好,應以安靜的活動為主,如琴、棋、書、畫、集郵等。

冬季的膳食調養    冬季,氣候寒冷,陰盛陽衰。宜溫,進補不要過於滋膩,滋陰補陽,益腎補氣。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應以優質蛋白質為主,如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其製品等。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蔬菜的數量既少,品種也較單調,尤其是在我國北方,這一現象更為突出。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裡美蘿蔔、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還可多吃些含鈣、鐵、鈉、鉀等豐富的食物,如蝦米、蝦皮、芝麻醬、香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