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預言:[戰國]姜子牙《太公陰符經》
[戰國]姜子牙撰
《戰國策·秦策》記載:蘇秦遊說諸侯不成,乃發奮矢志,連夜發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日夜揣摩,至於引錐刺股,終佩六國相印。
然此"陰符之謀",為書籍?為學科?因《漢書·藝文志》道家、兵書類俱不載,其他典籍亦無從搜檢,故具體情狀不得而知。《隨書·經籍志》兵家始載有《陰符鈴錄》一卷,《周書陰符》九卷,今亦未知其詳,且皆不言"經"。
所云陰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機暗合於事機,故曰陰符。其中以陰陽五行為立論旨歸,概言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關係,多申發《老子》《莊子》《亢倉子》《三略》之意,注疏中又時親以兵家韜略。自唐以降,流傳版本眾多,主要有漢魏叢書本、《道書全集》本、《說郛》本、《子書百種》本等。
《太公陰符經》上篇
[原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釋]:
觀天之道,蘋果落地矣;天行健,執天之行乃同之也。盡矣,言若得此道,不假修持即得統貫全經矣。
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此處單言其一,以人生天地間,獨泥於地故。
另,天有五氣,地成四時;四時著形,五氣神神;神氣通暢,形隨以遷矣,物物不物於物者也。況其本自先天乎?!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上者天,天主行道。君子不器。
[原文]: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釋]:
先賢所注:五賊者,在道為五行,五行各一其性於天下,謂為金、木、水、火、土;在人為五德,五德各一其性於天下,謂為味、利、反、怨與小大。推而廣之,萬象之定盡於之。此形而下之言矣。
天有,天何曾有?"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以此知之五賊之生,本自有也,自居、執、住、止,毀天常故成五賊。若不有者,何出五賊?!是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謂見之者,即非見之者,絕之而已矣。
百方經教,虛廣故也,故仲尼雲:「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則至道也,何必廣談修習歟?
[原文]: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釋]:
此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法天象地以盡行也。
五賊在心,非心、非非心則天下無賊。
施行於天,天行健,以執有故,壞天常。然以五賊秉天常之失故,所行亦必依於天,故謂五賊施行亦本諸天。是同出而異德也,玄玄歸根復命,反運五賊化五仁矣。
宇宙者,像數之運。雙手者,左象右數。艮為手,《通書》以艮終焉。艮者根也,止也,本也。本立而道生。像數萬有之先也。
身於兩手之間,是其中也。一身合雙手以像”三”,三生萬物故曰”萬化生乎身”。單言身,乃明中軸為運之旨也。
此則窮究之,化賊為仁備矣!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釋]:
此言於天道與法天道之行要也。
天性,人也。人為仁。
人心,機也。機者,萬有樞紐。生化運之。
立天之道者,健。定人者,仁。
[原文]: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釋]:
所謂殺機,反常也。所謂反常者,即非反常,是謂反常;是無常之本體也。
有生必有殺,有殺者其生亦微明矣。見其微明而握其大要,神神哉。
天人合發,順天應命以行。萬化定基,奠基以出萬化矣。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釋]:
巧拙者,大巧若拙也。
生殺道之常也,非所當執,伏藏以歸。此以世人知有用之為用,不知無用之為用故。
[原文]: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釋]:
九竅之邪者,逐欲而不自在故。
三要者,耳欲聽妙音、目欲觀妙色、口慾嘗妙味。先賢以三要為神、心、志者,乃窮其根也。
動者,命之行也。靜者,命之歸也。
非動、非非動之體,盡拙此動靜,故謂可以之動靜。執動者棄靜,執靜者棄動,均背於大道,故謂邪宗。入無極之真,運此動靜自然而然。
[原文]: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姦生於國,時動必潰。
[釋]:
火生於木,克於木;姦生於國,害於國;人之害生也,自害之,非天與焉。
禍與時,無常之自然也。姦火不生,時禍何嘗害吾?!
此則知幽明故,防微杜漸,斯遠害矣。
[原文]: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釋]:
知之者,天常也。
修之者,思無邪。
《太公陰符經》中篇
[原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釋]:
上篇以”執天之行”為則,不以理勝。中篇此以”順天理,滅人欲”也。軌輒之道以此。
[原文]: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釋]:
理曰:恩生於害,害於恩。
言盜者,失道廢德故。失道故,必以”順天理,滅人欲”成之;成之終,當明本也,故立盜言之。昔慧能以出,明此盜,直達本源,故得直超三乘。
萬物賴天地而成,待於天地,自受天地所盜也。人賴萬物以養,待於萬物,自受萬物所盜也。萬物賴人以化,待於人,自受人之盜也。
本自恩,害於恩,明之者,兩得。故謂世間教化德山棒、臨濟喝最親。
三盜宜者,天道定人,人道法天也。以相賴故,盜不稱謂盜,故安。
[原文]: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釋]:
”四時,五氣”言之於此矣。
時先者,泥地故,形而下之器矣,顧形返化神。
因形化神,四時順成,五氣朝元,開源活流故得其化而安。
[原文]: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釋]:
神神之謂,乃以知無用、無為之貴也。信不足焉,有不信。莫現乎隱,莫顯乎微;能不自用者,自得其用。
有數、有定,知幽明故。實為虛,虛為實;安時處順,降伏我心,道成自然。而命此定、數者,知機宜也。《易》曰: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又曰:知機其神乎!機者易見一而難知,見近知遠。
莫能見、知者,棄自能之執,不以知、見故,信之、法則之可矣。《老子》曰"則我者貴"。
所謂天下者,即非天下,是謂天下,以其形而下之謂也。
[原文]: 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釋]:
固窮者,窮通故,數本非數,定本非定,假以方便故。
輕命者,居盜故,物於物,不物物,時動必潰。
《太公陰符經》下篇
[原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釋]:
此言於窮通之道也,是謂修道。修道之謂教,教之道,貴以專。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道皆此也。
師者,師心也。
絕利者,依義棄利也。一源者,一心不二務,是仁也。
三反者,中庸也,三盜盡黜。晝夜者,背明故,絕聖棄知。
[原文]: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釋]:
此”定、相”之源也。
非相,非非相者,長生久視之道也。
[原文]: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釋]:
不可及、不可知者天,是絕眾途也。索蹟者無盡,道成者非天也,儘自然,故謂無恩之大恩也。
迅雷警心,烈風摧枯。乃明刑化也,刑之不如德也,明之。
至樂者,閒閒。至靜者,純真。此以卻妄也。
至私者,棄聖同天。至公者,與民無犯。
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則非相、非非相之道也,歸根以復命,焉知彼之不如此、後之不如今。
[原文]: 禽之製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釋]:
禽者,乃非離,是一之也,降伏自心。炁,一作氣,五氣之謂也。
制,謂其關要也。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幹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二五者,五氣下行,四時合之而成也。
生、死互根,生萬物者,死萬物之所在也。"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故制五氣以歸根,伏心畢矣。
恩害相生,莫泥之,無待者可了生死義。世之執、止而不知解脫者,乃以泥恩故。
[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釋]:
所謂天地文理者,乃知見並生,功名互顯之謂也。落於有為法,不知盜而自盜也。
若乎時物文理者,彼所謂時物文理即非時物文理,所謂天地文理即非天地文理,所謂聖即非聖,是謂為聖。以異之者,言哲。所謂哲者即非哲,是謂為哲。
執相言之,哲者,擇折澤,無有定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子曰:"聲色之於化民者,末也。"
[原文]: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釋]:
此及以下之文,當謂必後人衍文也。
靜者,一之也。所謂靜者,即非靜,是謂為靜。
浸者,天覆地載,行之不已也,故得對待之定體。
[原文]: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象矣。
[釋]:
至靜,深闡於上文”自然之道靜”也。此謂於無極之真,非動,非非動之體也。
律曆所不能契,謂其於異俗識之動靜,類於佛家所謂”不可量,無有邊,不可思議”之功德也。
爰有奇器。爰,緣執也。有者,有生於無。奇者,奇正相化,是三也。器者,形而下之謂。
八卦甲子。八者,分也。卦者,掛,言於定相。甲者,天成像,化出。子者,地培育也。
神機鬼藏。神者,申之也。機者,定、數也。鬼者,歸也。藏者,一之也。
陰陽相勝之術,括前言所謂之要也。
昭昭乎進於象矣。昭昭,微明日顯也。此言於象,前則以數,是像本乎數也。進者,漸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