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145年-208年),字元化,幼名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東漢末年的方士、醫師,其事跡見於《後漢書·方術列傳下》、《三國誌·方技傳》及《華佗別傳》。華佗與董奉、張仲景被並稱為「建安三神醫」。據人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裡,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華氏家族本是望族,其後裔中有一支定居於譙縣以北十餘里處風景秀麗的小華莊。至華佗時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對華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華佗自幼刻苦攻讀,習誦《尚書》、《詩經》、《周易》、《禮記》、《春秋》等古籍,逐漸具有了較高的文化素養。華佗在攻讀經史的同時,也留心醫藥,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當時沛國相陳珪和太尉黃琬曾先後舉薦或徵召他出來當官,都被他婉言拒絕了。
華佗生活的時代,正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朝綱不正,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難之中,華佗目睹官場之腐敗和蒼生之苦難,決心棄絕仕途,以醫濟世。
華佗在正史中有傳記,也就是陳壽的《三國誌》,還有范曄的《後漢書》,都有《華佗傳》。據史傳的記載,華佗字元化,名字叫敷,他是沛國譙人。這個譙是當時沛國的譙縣,東漢的譙縣大致主要包括今天安徽的亳州,還有河南永城的一小部分,但是有關華佗家世的記載,完全沒有。我們不知道華佗的家庭是個什麼樣的家庭,也不知道華佗跟誰學的醫,都沒有記載。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華佗在當時社會地位非常低下,由於他社會地位低下,有關他的身世,他的師承都沒有記載。而且,我們看正史這兩個傳記也可以看出來,《三國誌》把他收入《方技傳》,《後漢書》把他列入《方術傳》,方技、方術,是什麼含義呢?在中國古代,把從事醫學、天文、星象、占卜的一類人叫做方士,或者叫做方術,這就是我們現在僅存的資料中間所知道的華佗的基本情況。
華佗生活的時代,醫生的社會地位低下,再加上那個年代,是中國歷史上東漢末年到三國初期這一段時間,這時候正是諸侯割據、軍閥混戰的時候,所以史書中關於華佗的記載很少,既沒有他的身世記載,又沒有他師承關係的記載,更沒有醫方傳之後世,史書中只留下了他治癒疾病的一些小故事,所以後世流傳的「華佗再世,妙手回春」這個說法,我們只能從華佗治癒疾病的小故事中去尋找答案了。
華佗行醫,並無師傳,主要是精研前代醫學典籍,在實踐中不斷鑽研、進取。中國的醫學到了東漢時代已經有輝煌的成就,《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相繼問世,「望、聞、問、切」四診原則和導引、針灸、藥物等診治手段已基本確立和廣泛運用。華佗在繼承前人學術成果、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新的學說。其中,古代醫家如戰國時的扁鵲,西漢的倉公,東漢的涪翁、程高等以及同時代的張仲景對華佗的醫術發展影響都很大。
華佗除了系統地學習古代醫療經驗外,還很重視和應用民間的醫療經驗。他中年以後,因中原動亂而「遊學徐土」。他在到處採集草藥的同時,注意學習和吸收民間醫藥知識,並把蒐集到的不少民間驗方用於臨床醫療。
華佗一生的行醫足跡,遍及當時的徐州、豫州、青州、兗州各地。根據他醫案中所及地名查考,大抵是以彭城為中心,東起甘陵(今山東臨清)、鹽讀(今江蘇鹽城),西到朝歌(今河南淇縣),南抵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南直至譙縣(今安徽毫縣),即今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廣大地區,方圓達數百平方公里。華佗在行醫的同時,為了採藥還先後到過朝歌、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彭城臥牛山 、魯南山區和微山湖。由於行蹤地域廣闊,又深入民間,華佗成了中國歷史上民間傳說眾多的醫家。
華佗一生致力於醫療實踐,醫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熟練掌握了養生、方藥、針灸和手術等治療手段,在內、外、婦、兒各科的臨證診治中,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蹟,在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體育保健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和卓越的成就,對此,《三國誌》、《後漢書》中都有一段內容相彷的評述,說他善於養生(「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用藥精當(「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針灸簡捷(「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手術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積聚」、「斷腸滴洗」)。所留醫案,《三國誌》中有十六則,《華佗別傳》中有五則,其他文獻中有五則,共二十六則,這在先秦和兩漢醫家中是較多的。
從華佗治病的範圍看,內科病有熱性病、內臟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蟲病,屬於外、兒、婦科的疾病有外傷、腸癰、腫瘤、骨折、針誤、忌乳、死胎、小兒瀉痢等等。後世每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醫家,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為什麼我們總愛拿華佗作為神醫代稱:
第一個方面,料病如神,預知生死,這是華佗最神奇的一面。這裡介紹史書中記載華佗治病的醫案。
第一個醫案,說是原甘陵國,這個甘陵就是今天山東的臨清,甘陵國相的夫人懷孕六個月,突然感到腹痛,痛得非常難受,然後請華佗來治療,華佗把了把脈,就說胎兒已經死了。然後,華佗找一個人,為這位夫人摸一摸腹部,看胎兒是在左邊還是右邊,而且華佗告訴這個人,如果在左邊是個男胎,如果在右邊是個女胎。結果這個人摸過以後,說在左邊。華佗就準備了湯藥,然後,讓甘陵國相的夫人把藥喝下去,喝下去以後,果然產下來一個胎兒,已經死了,是個男孩。這個男胎一產下來,甘陵國相夫人的腹痛立即就停止了。這是第一個例子。他能判斷胎兒是活的還是死的,號脈就斷定了。
第二個例子,前任的一位督郵,姓頓,這個頓先生得了病,好了以後請華佗為他再看一看。華佗為他把脈以後,告訴他,他的病雖然好了,但是身體還很虛弱,在這個期間,千萬記住,不能有夫妻生活,如果有的話,就會發生不測,死前他的舌頭會伸出幾寸長。結果他病好以後,這個訊息就傳到他妻子的耳朵裡了,他的妻子跑了一百多里地來看他,當天晚上有了夫妻生活。三天以後,病發,死了。而且臨死之前,舌頭伸出來有幾寸長。這是第二個醫案。他料定這個人只要有性活動就一定會死亡。
第三個例子,廣陵太守陳登是曹操非常信任的一個人,他得了一種怪病,這個病的症狀是心煩、面紅、吃不下飯,請華佗給他診病。華佗號了脈以後就告訴他,說你的腹中有好幾升蟲。然後,就讓他趕快吃藥。結果華佗給他準備了兩升藥,喝下去以後,大概有一頓飯的工夫,他吐出來好幾升蟲,吐完以後,病好了。但是病好以後華佗告訴他,說你這個病三年以後還會復發,如果發作的時候遇到良醫,還能救活,如果遇不到良醫你就完了。三年以後,陳登的病果然復發,當時華佗不在,沒人可治,陳登死了。這是華佗預知陳登三年以後疾病復發身亡。
第四個例子,在鹽瀆縣,就是今天江蘇的鹽城,有一位嚴先生,他和幾個朋友一塊兒去拜訪華佗。等他們幾個人進來以後,華佗就問嚴先生,是不是感到身體有點不舒服?嚴先生說沒有啊,我很正常啊。華佗說,我根據你的面相來看,你得了急病,不要多喝酒,吃完飯趕快回家。結果,這位嚴先生吃完飯,坐了一會兒,和朋友一塊兒坐車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發病了,然後從車上掉了下來,同行的人把他抱到車上送回家,當天晚上就死了。
第五個例子,有一個下層軍官叫梅平,這個人因為有病被解除軍職,梅平的家在廣陵,離家還有兩百多里地,他就找了一戶人家投宿,而恰巧這天晚上華佗也來到這戶農家投宿。主人就讓華佗為梅平診病,華佗號了脈以後就告訴他,太晚了,如果早叫我治,這個病不會發展到今天。華佗說你趕快回家和家人見面,五天以後,你就不行了。梅平聽了以後,第二天就往家趕,趕到家裡,五天以後,果然病故。
第六個例子,有一個督郵姓徐,他得了病,告訴華佗,他說我昨天找了一個醫官,為我扎針,扎胃管,但是扎過以後咳嗽得非常厲害,咳嗽到晚上不能睡覺。然後華佗就說,他沒有扎中你的胃管,他誤傷了你的肝,這樣一來,你的飯量會一天天減少,而且五天以後就不行了。果然,到了五天,這個姓徐的督郵就病故了。華佗能夠料定這個病人的生死。預知生死成為華佗非常強的一種技能,人們把華佗看做神醫,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料病如神,預知生死。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華佗給病人診斷的時候,往往能夠做到料病如神,預知生死。這是我們從《三國誌》這樣的正史中,得到的關於華佗診斷病情的小故事,那麼,在《三國誌》這樣的正史中,關於華佗治療疾病的案例,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第二個方面,治療神奇,手到病除。我們前面講的是診斷,下面我們來看治療。據《三國誌‧華佗傳》記載,有一位姓李的將軍,他的妻子得了重病,而且長期治不好,請華佗來給她看。華佗看了以後,把了把脈,就告訴李將軍,你的妻子在懷孕的時候,胎兒受過傷,這個胎兒至今留在你妻子的腹中。李將軍不信,他說,夫人確實是懷孕時候受過傷,但是,胎兒已經產下來了,不是留在腹中啊。華佗沒說什麼,就走了。華佗走後李將軍妻子的病有所好轉,但是過了一百多天,病又發作了,沒辦法,又請華佗來看。華佗把完脈以後還是那個話,他說,你妻子的腹中有胎兒,而且是個死胎。你妻子當年生的孩子是雙胞胎,產下了第一個孩子,因為出血多,而且母親沒有感覺到腹內還有一個胎兒,接生的人也不知道,所以就接生了一個,而把另一個胎兒留在肚子裡了。這個胎兒已經死了,死得時間很長,死過的胎兒,貼在你夫人的脊椎骨上,所以你夫人的脊椎骨非常疼,所以現在趕快吃藥、針灸,然後讓這個胎兒產下來。當時就開了湯藥叫她吃。吃了藥,配合著針灸,停了一會兒,他的妻子就感到腹痛得非常厲害,就像要生孩子一樣,然後華佗就告訴她,這個死胎時間過長,讓她自己產下來是不行的,需要有人說明把胎兒取出來,華佗就指揮別人把這個胎兒取出來。果然取出來一個死去的男胎,大概有一尺長左右,手腳都長全了,但是這個死胎是黑色的。這是一個治療死胎的非常典型的醫案。
第二個醫案,史書上說有一個下層軍官叫李成,他吐血吐得很厲害,咳嗽得晝夜不得安寧,然後就找華佗給他看病。華佗說,你雖然吐血,但你的病不在肺部,而是在你的腸子裡面,你的腸子得了腸癰,我給你兩錢散劑的藥,你回去吃,一個月以後,就可以康復。但是你要記住,十八年後還會復發,到十八年後復發的時候,我再給你配一服藥,你把它吃下去就能好,而且永不復發。李成聽了以後很高興,吃了藥,好了。然後把另一服藥當寶貝一樣藏起來了,因為十八年後還要復發。過了五六年,李成的一個親戚和他得了同樣的病,病得要死了,他知道李成藏有這個藥,就跟李成說,你看我要死了,你現在很健康,你還藏著一服救命藥,你應當把它拿出來救我的命,救了我的命,你將來再找華佗要,李成思想鬥爭很激烈,這個藥是我留著十八年後保命的藥,我要給你我十八年後沒有了怎麼辦呢?但是他又不忍心看著自己的親戚要死,最後沒有辦法,就咬了咬牙,給了親戚。親戚吃了這個藥以後好了,但是李成沒有藥了,心裡就虛了,他又趕快去譙找華佗,可是華佗已經被曹操抓到監獄裡去了。李成不願意在華佗危難的時候去打擾他,就沒有再去要這個藥。果然到了十八年以後,李成的病復發了,由於他沒有藥,結果病死了。
這個病很有特色,華佗診斷這個病的時候,他說,咳嗽吐血,一般人認為是肺部,但是華佗認為他的病是在腸子,是腸子有病,這就是中醫一個很典型的特色。中醫認為,人體的臟腑之間是互相影響的,一個臟器出現問題的時候,它會影響到另一個臟器,所以你吐血的時候,不是因為你的肺部有問題,而是你的腸子有問題,這就是中醫認為的肺和大腸是互為表裡的。這是第二個例子。
第三個例子更奇特,叫子病治母,就是孩子有病,母親吃藥。這個例子說的是在東陽,就是今天安徽的天長縣,有一戶人家兩歲的小孩光拉肚子,吃完奶就拉肚子,久治不愈,怎麼治都治不好,最後只好找到華佗了,華佗看了看情況以後,聽了聽,就說這個小孩不要吃藥,把小孩的藥停了,這個病根在他母親身上。兩歲的孩子,病根在他母親身上,吃母親的乳汁,而他母親的乳汁有虛寒,有寒氣,所以這個孩子吃了帶有寒氣的乳汁,他才拉肚子,所以不能給孩子治病,要治他媽的病,然後把這個藥叫他娘吃,他娘吃了十劑藥,然後小孩不拉肚子了。這是一個很神奇的例子,子病治母,孩子有病卻治他的母親,對這件事情我感到很奇怪,我就請教了河南省中醫學院的兩個中醫專家,他們告訴我,這是中醫非常典型的一個特點。中醫認為人的身體是一個整體,不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中醫認為人的五臟六腑是個中心,但是透過十二經絡把整個的臟腑連成了一個上下相連、內外相通、整體協調的整體。一個臟腑的疾病可以透過經絡和五行的關係影響到另一個臟腑,所以可以透過五行相剋的理論來調治。中醫治病的最終目的是讓人體內部達到陰陽平衡,中醫治病是透過吃藥,達成人體的陰陽平衡。這樣,病就好了,這就是中醫治病。所以吃奶的孩子和餵奶的母親不能分離。
史書中記載的這些例子,讓我們感歎華佗醫術的高明,同時也感歎中醫治療的神奇。但《三國誌》和《後漢書》這樣的史書,還記載了華佗更為神奇的地方,不用藥,華佗也把病人的病治好了。
第四個例子很經典,叫情志療法。最早記載中國古代情志療法的是《呂氏春秋‧至忠篇》,呂不韋召集門客編的《呂氏春秋》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它說齊王有病了,然後跑到宋國請了一個非常有名的醫生,叫文摯。文摯來了以後,號了號脈就對齊王的兒子說,你爹這個病可以治,但我不能治,太子感到很奇怪,既然能治,你為什麼不能治呢?文摯說了兩句話,「非怒王則疾不可治,怒王則摯必死」。什麼意思呢?如果不讓大王生一場氣,這個病治不好,如果讓大王生一場氣,病好了,他一定殺我,所以這個病能治,但是我不願意治,給你爹治好了,我的命都沒了。太子一聽,就一個勁兒地向文摯哀求,說你一定要治,等我爹的病好了,我拉著我娘,也就是王后,我們兩個一塊兒替你求情,一定保證你的生命安全。文摯說,這樣吧,你們真能保證我的生命安全,我就給你治。太子跟王后立下保證,然後文摯開始治病。文摯跟太子約好去給齊王看病,齊王就準備好,但是每一次約好時間,文摯都不去,一連約了好多天,文摯就是不來,太子很納悶,齊王已經憋了一肚子火了,等齊王氣憋得夠足了,文摯來了,穿了一雙髒兮兮的鞋,逕直走到齊王的臥室裡邊,然後給齊王問病的時候又用他髒兮兮的鞋踩著齊王華貴的衣服,把齊王給氣壞了。然後文摯問他什麼病,齊王氣得不吭聲,文摯又說了很多非常刺激齊王的話,然後走了。文摯一走齊王氣得是哇哇叫,非要派人去殺文摯,結果派的人被太子攔下來了,但是齊王因為生了這一場大氣,病好了。這是個非常典型的情志療法的醫案。
而據《三國誌‧華佗傳》記載,說有一個郡守得病了,然後請華佗去看,華佗一看,認為這個郡守是生了一場大氣得的病,他說這個病要治,必須讓他再生一場大氣,病就好了。華佗怎麼治呢?他先要錢,要一次不夠,要兩次,不斷地要,要了很多錢,就是不治病,這個郡守氣得不得了。然後華佗把錢要足要夠了,溜了,逃了。臨走之前還寫了一封信,把這個郡守給臭罵了一通,郡守付了很多錢,沒有得到治療,醫生卷錢逃了,臨走還留了封信,這個郡守氣得大罵華佗,然後下令派人去追殺華佗,他自己吐了好幾升黑血,這一場大氣以後,黑血一吐,病好了。但是郡守的兒子,知道華佗是用這種辦法治病的,就囑咐他手下的人,不准追殺華佗。結果郡守又生了場大氣,病全好了。這是華佗非常高明的一點,因為中醫認為人有七情,也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這是人的七情。當人受到這七情的刺激以後,人的身體會產生一種反應,這個反應我們叫情志。但是如果人體受的刺激過重,那麼人體的平衡就被破壞了,人就要得病,所以齊王的病恰恰是受了刺激產生的,如果再去刺激他一下,就可以透過再度的刺激讓他人體的內部恢復平衡,他的病就好了。
透過史書記載華佗給人治病的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醫術高明、治療手法多樣的華佗的形象,而華佗除了流傳下來的這些小故事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神奇之處,傳說華佗還發明了麻沸散,用於外科手術。這件事,甚至在《三國誌》、《後漢書》等正史中都有記載,那麼,這些正史又是怎樣記載這件事情的呢?
在華佗行醫時,還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就是麻醉。他能夠做外科的腹部手術。有一個士大夫得病了,請華佗去看,華佗說,你的病不在外表,在你的腹腔裡邊,要做手術,但是你的壽命只有十年。我給你做了手術,十年以後你也得死,你的壽命只剩十年了。而你這個病,並不會讓你死亡,所以我勸你不要做手術,十年以後,你的命沒了,你的病也沒了。但是這個士大夫不聽,他的承受力比較弱,他覺得這個病得了很難受,一定要做手術,然後華佗就給他做了手術,把病給治了。手術完了以後一切都很正常,十年以後,這個人死了。透過這個記載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兩點:
第一點,華佗的醫德很高尚。華佗這個人看來不懂得經濟效益,這個病人來了,他勸人家不要做手術,按照一般醫德不好的人,你來了,先做檢查,我收你檢查費,再給你開刀,收你手術費,至於你十年以後是不是死,那我不管,我把錢收了就得了。人來看病他還勸人家別做手術,你這個病要不了你的命,你就剩十年的壽命了,到十年以後你死了那個病也就完了,你何必做手術呢?但反過來,說明華佗醫德很高尚。
再一點,這是《二十四史》中記載的最早的一個腹腔手術,華佗能給人家做腹腔手術。而這就是人們把華佗稱為神醫的非常重要的一點。據《後漢書》的記載,華佗發明了一種藥,叫麻沸散,如果病人需要做腹腔手術,他用這個藥配合著酒,一塊兒讓病人喝進去,喝過以後,這個人就像醉酒以後失去知覺了,然後華佗把他的腹部剖開,給他的腹腔做手術,比如腸子有病,他把有病的潰爛的腸子剪斷,把剩下的腸子縫合一下。然後,再把腹部的傷口縫合起來,塗上一層神膏,過幾天,傷口就癒合了。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腹腔手術的正史記載。所以,人們把華佗視為中醫外科的鼻祖,他是第一個做中醫外科手術的人。但是,曹操殺死華佗以後,華佗的麻沸散就失傳了,後來很多人在不斷地尋找和研究。華佗的麻沸散是怎麼配出來的,現在有很多種說法,但是我們始終不知道華佗那個麻沸散真正的配伍是什麼。在史書中,比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黃帝時期,有一個醫生叫俞跗,他也能做外科手術,但俞跗做外科手術,傳說的成份更濃了,他沒有麻醉藥,不知道用什麼麻醉藥,因為腹腔手術很麻煩,如果說沒有麻醉,把一個活人來一個大開膛,那人是絕對受不了的,人蹦起來,手術沒法做。這個我們不妨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在不麻醉的情況下,把腹部劃開,你說病人能夠老老實實躺在那兒讓你做手術嗎?麻醉關、消毒關、止血關、輸血關,甚至包括出現意外的急救關,做腹腔手術,有一連串的難關,華佗能夠克服這些難關,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的記載,我們認為不是太可靠,真正可靠的是《三國誌‧華佗傳》和《後漢書‧華佗傳》記載的華佗施行的外科腹腔手術。這個記載早於西方的腹腔手術一千多年,這是炎黃子孫引以為豪的一段歷史。所以我們無論走到什麼地方,您可以看到,稱頌一位醫生的時候,最高的稱呼就是「華佗再世,妙手回春」。
華佗尤以創「麻沸散」(臨床麻醉藥)、行剖腹術和體育療法「五禽之戲」聞名於世。
華佗在公元2世紀發明麻醉劑——「麻沸散」,這是世界醫學史上一個偉大的創舉。他用「麻沸散」做全身麻醉,進行開腹手術。據《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若疾髮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可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間皆平復。」
華佗是世界上第一個用全身麻醉做手術的人,比西方發明麻藥早1600多年。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引用《歷代名醫圖讚》中的一詩作了概括:「魏有華佗,設立瘡科,剔骨療疾,神效良多」。可見,後世尊華佗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實的。可惜,華佗所創製的酒服麻沸散後來失傳了,這是中國醫藥學史上的一大損失。
華佗還積極提倡開展合理的勞動和體育鍛練,認為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使人健康長壽。他常教誨其弟子及其周圍群眾:「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他在繼承古代氣功導引的基礎上,模仿虎、鹿、熊、猿、鳥等五種禽獸的活動姿態,創製了一套體操,名「五禽戲」,可使頭、身、腰、背、四肢等各部位及關節得到活動和舒展。這是中國最古老的醫療健體操,開創了中國及世界上醫療保健體操的先例。
其弟子吳普堅持「五禽戲」鍛練,活到九十餘歲仍「耳目聰明,齒牙完堅」;其弟子樊阿操練「五禽戲」,竟「壽百餘歲」。「五禽戲」影響頗深,歷代依法鍛練者從不乏人,至今仍有專門研究者。因此華佗和他的「五禽戲」在體育史上、養生學上都佔有極高地位,「戲」傳八方,名震四海。
但是華佗死了以後,他的麻沸散沒有傳下來,一代神醫就這樣死去了。華佗這麼一個神醫,他是怎麼樣死掉的呢?曹操為什麼要殺他呢?
【二 華佗之死】
關於華佗之死,人們始終把它和歷史上另一位大人物曹操聯絡在一起,曹操為此也背上了千古罵名。但是也有人認為是華佗自己害了自己。那麼,曹操和華佗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一直唯才是舉的曹操為什麼要殺死身懷絕技的華佗?
神醫華佗早年遊學徐土,兼通數部經書。沛相陳珪曾經舉他為孝廉,太尉黃琬也曾辟舉他,但華佗都不為所動。在鄉村行醫,因醫術精湛,名氣漸大,因而有很多人到來求醫。
曹操知道華佗醫術了得,而自己又頭風病嚴重,特意召其為待醫。但當時「醫」為一學問,非為職業,華佗本人又性格頗難稱心,所以他被曹操召到左右,甚為不快、後悔;加上離家太久,思念家人,便說要回家取藥方,向曹操請假。回家後,又不想回到曹操身邊,便稱妻子患病,過期不返。
曹操多次書信召回,又要求郡縣遣回華佗,但華佗認為自己的醫術能養活自己,所以不肯回去。曹操大怒,派人前去考察,發現華佗之妻原來是詐病,便將華佗收獄。荀彧向曹操求情,但曹操不從。華佗臨死前,給了獄吏一卷醫書,但獄吏怕犯罪不願接受,華佗也不強求,將它燒了。後被殺。
華佗有兩名徒弟吳普與樊阿,頗得真傳;樊阿更善於針術,以華佗所教的「漆葉青黏散」保身,年亦高達百多歲,而頭髮不白,但已失傳。
關於華佗之死,在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記載,曹操是殺死華佗的罪魁禍首,人們把指責和謾罵都指向了曹操。但也有一種音效認為,華佗之死,是他自己要挾曹操的結果。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曹操和華佗,一個是亂世梟雄,一個是走方郎中,兩人似乎關係不大,華佗為什麼會死在曹操的手上?我們還是先把視線放在第一個問題上,曹操為什麼要召見華佗?
《三國誌》和《後漢書》都是在記載了大量的華佗的神奇事跡之後才寫了一句話,「太祖聞而召佗」,太祖指曹操,曹操聽說了華佗的事兒以後召華佗。而在召華佗之前記載的最後一件事就是陳登之死。這樣一來,曹操召華佗就有三種可能:第一,曹操聽說了華佗大量的神奇治病的事情,召見華佗。第二,曹操聽說陳登如期而死召華佗。第三,曹操聽了上面兩種說法以後,召華佗。
我們先討論第一種,因為曹操跟華佗都是沛國譙人,他們兩個是老鄉。因此,華佗神奇的醫術曹操不可能不知道。
第二種情況就是曹操聽說了華佗預言陳登三年以後病要復發,如果沒有良醫還會死,結果陳登如期而死,召見華佗,這種可能性有沒有呢?這種可能性取決於曹操和陳登的關係到底怎麼樣。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陳登是曹操最信任、最器重的人。所以陳登之死,有兩個方面震驚了曹操。
第一,華佗的預言如期兌現。華佗預言他三年以後必發,兌現了。
第二,陳登是如期而死。說他將來三年發病,果然發病死了。而陳登跟曹操的關係又非常密切,陳登之死對曹操的影響非常之大,再加上老百姓的傳聞。所以,我認為第三種可能性最大,一方面聽到老百姓傳聞華佗是神醫,另一方面聽說自己最信任的陳登三年後發作死了,所以就動了召華佗之心。因為此時華佗在曹操心中神醫的地位已經毫不動搖地確立起來了,所以曹操要召華佗。
當然,曹操要召華佗首先是曹操得有病,曹操沒有病找個名醫來幹嗎?我們現在的年輕人,身體倍兒棒,你說整天找個醫生跟著你,不是個包袱嗎?曹操恰好有病,就是頭風病,而且他的頭風病是持續性的神經疼,很難判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當然現在可能好一點,現在假如我們有頭疼病,真是懷疑腦子裡有什麼了,先不用利斧劈開,我們先做一個腦部核磁共振,看看腦袋裡到底長了個什麼,然後再說。但是那個時候條件不行,醫療條件不允許。所以,從客觀上來說,華佗的醫術神奇,從主觀上來說,曹操也的確患病,這樣曹操就動了召華佗之心。當然,召華佗是分兩步的,一開始他把華佗叫過來的時候,史書記載是「常在左右」(《三國誌‧華佗傳》),就是經常在曹操的身邊,而且曹操的頭疼病一發作,華佗就給他針灸,針灸以後針拔疼止,特別神,針一拔,疼就停止了。常在左右,就是曹操的病不是很重,不是每天都發作,所以他發作的時候才需要華佗,不需要的時候未必要請到身邊來。也就是說此時,曹操對華佗的依賴性還不強。
第二個階段,史書記載叫「太祖親理」,太祖指曹操,親理,就是曹操親自處理國家大政。這個時候,史書記載曹操是「得病篤重」(《三國誌‧華佗傳》),病得很重了,然後使佗「專視」,召見華佗,專門為自己看病。大家注意這兩個詞,前邊是常在左右,現在發展成「專視」,就是專門為自己看病。前面是一般需求,現在是特殊需求,這兩種需求差別很大,層次上差別也很大。那麼「太祖親理」是什麼時間呢?據我估計,應當大體在袁紹集團滅亡之後,建安十年以後,曹操掌握了東漢政府的實權,親自處理朝政。這就是「太祖親理」。當然隨著處理朝政的繁忙,工作的繁忙帶來的是曹操的病重,頭風病天天發作,這個時候曹操就離不開華佗了,才讓他專視。但是,華佗在曹操身邊只待了一陣,請假走了。以什麼借口請假走的呢?兩部史書記載的略有不同。《後漢書》記載,回家取藥方;《三國誌》記載,收到家信。曹操怎麼辦?曹操准假,曹操不能不准,你想想他回家取藥方,你不讓他回家取,他說我沒有藥方,怎麼給你治病?他收到家書,你不讓他回去,那肯定不能籠絡住華佗之心,曹操准假,讓他走了。這是我們所說的請假的理由。
但是,《後漢書》在講華佗請假回去的時候講了四點理由:第一,華佗此人性格古怪;第二,他內心很不得意;第三,他恥於為醫,不願意當醫生;第四,回家,想家。
《三國誌》的記載只有一個理由,「久遠思家歸」(《三國誌‧華佗傳》),就是離家時間長,離家遠,想回家看看。《三國誌》跟《後漢書》記載略有差異,《三國誌》成書在前,《後漢書》成書在後。
華佗請假回家以後,以他妻子有病為由,多次續假不回去。曹操又是寫信催,又是讓地方官來催,華佗都不回。最後,曹操急了。
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曹操那麼催華佗也不回去呢?《三國誌》跟《後漢書》的記載都差不多,《三國誌》的記載是「佗恃能厭食事」,《後漢書》記載的是「恃能厭事」。這兩個記載一樣,就是華佗仗著自己的醫術高明,不願意去為曹操一個人服務,結果曹操大怒,派人去查,看他妻子是不是有病,一查,發現他妻子裝病。這是欺騙啊,曹操派人就把華佗抓起來,送到許縣,投入獄中。華佗投入獄中以後,曹操手下一個重要謀士叫荀彧1,曾經勸過曹操,說華佗不能殺,華佗這個人醫術太高明了,他的生死關係著多少人的生死,不能殺!結果曹操說了一句非常典型的話,「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三國誌‧華佗傳》)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別發愁,殺了華佗難道天底下再不能找到像他這樣的人嗎?但是,據《三國誌》記載,他用了一個詞「鼠輩」,老鼠的鼠,同輩的輩。鼠輩,找不到像這樣的人嗎?很看不起華佗。結果,最後是巨星隕落,神醫枉死。這就是華佗之死。
這就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華佗為什麼被曹操殺了?我們讀過三國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愛才、惜才、重才的人,為什麼像華佗這樣的神醫他卻要殺掉呢?
不知曹操是出於何種心理,他還是殺害了華佗,一個巨星就這樣隕落了。而華佗死後,除了五禽戲之外,他的很多東西都沒有流傳下來,因此後世的人們倍感惋惜。而人們在惋惜之餘,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曹操一向是以愛才、惜才、重才著稱,但他這一次為什麼一反常態,殺害醫術高超的華佗呢?曹操殺害華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要從兩個方面看,我們一方面從曹操這兒看,一方面從華佗這兒看。
從曹操這方面來看,華佗是可殺,而且是殺而無事,殺了沒事。曹操為什麼說殺華佗是可殺呢?華佗確實犯了罪,欺騙罪。按照當時的法律,欺騙曹操是可以殺的,這叫可殺。同時,殺了華佗以後,會惹什麼麻煩嗎?不會,華佗是個醫生,醫生當時是叫做方士、方技之士,《三國誌》把他收入《方技傳》,就是一個社會地位很低下的人,殺了一個社會地位很低的人,對政權沒有威脅。所以,曹操稱他為鼠輩,視為可殺,而且殺而無事。因為中國古代歷來有兩句話很流行,叫上醫醫國,其次疾人。作為一個讀書人,最高明的是治理國家,叫上醫醫國,下一檔的叫疾人,就是為一般的人看病。有本事的人去治國,沒本事的人去給老百姓看病。華佗只是一個看病的醫生,在那個時代不受重視,所以被殺了。
作為華佗這一方來說有沒有責任呢?華佗看來也有點責任,這個責任主要是三點:
第一,他不願意給曹操當侍醫,本來是個走方郎中,四處遊走,現在要給一個人看病,不願意。
第二,思鄉之心切,就是思鄉之心太濃了,光想著自己的家。
第三,不瞭解曹操。曹操是什麼人啊?曹操是軍閥,是梟雄,是東漢的丞相。這樣的人,華佗顯然對他太缺乏瞭解了。華佗不知道曹操是掌握著生殺大權的人,而且他找了個很拙劣的理由,說自己的妻子有病,這是很容易查出來的,一旦查出來怎麼辦?華佗想都沒想,華佗為曹操殺自己提供了一些借口。當然兩個人都有責任,主要責任在曹操。我們不能說曹操殺了華佗,華佗還得為自己的死負責任,但是華佗確實有他幼稚之處。
這裡邊影響一個問題,就是有一些人說,曹操不是愛才嗎?為什麼要殺華佗這樣的有才之士呢?封建專制制度從來都是把人和才分開來談的,說曹操愛人才是不對的,曹操愛的只是才,並不是有才的人,人和才要分開。因為在全部的封建專制制度下,當官的人看重的只是一個人的才,並不重視你這個人,所以我們不能籠而統之地講,曹操愛惜人才,只能說曹操愛才。因為曹操要是真重視人才的話,就得尊重華佗的人,尊重華佗的選擇。華佗不願意去,是他自己的權力,他願意為誰治病是他的權力,你沒有辦法剝奪他的權力。曹操以這個為由殺華佗,而且把華佗稱為鼠輩,剛才我講曹操說過一句很重要的話,「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三國誌‧華佗傳》)他把華佗稱為鼠輩,那就是既不重視華佗這個人,又不重視華佗這樣的才,因為照曹操看來,像這樣的人滿天下都是,其實曹操恰恰看錯了,人才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稀缺資源。殺了華佗,後來曹操的小兒子曹沖有病了,沒人給他看病。他的小兒子臨死的時候曹操後悔了,不該殺華佗啊。所以,曹操殺華佗實際上是既不重人,又不重才,這是全部封建制度下為官者的通病,不光是曹操一個人。
所以,《三國演義》記載的華佗要為曹操劈開頭顱的故事純屬虛構,不是歷史的真實。但是,這個虛構也不是完全不靠譜。第一,華佗有麻沸散能夠做腹腔手術,虛構的故事裡就發揮一下說他要做顱腔手術。第二,華佗確實死於曹操之手,所以小說的作者一發揮,就成了我們開始所講,華佗要劈開曹操的腦袋,曹操不幹,把華佗殺了。
根據前面的分析,華佗之死,曹操是罪魁禍首,難辭其咎。但是關於華佗之死,還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說法,叫「要挾說」。這一派觀點認為,華佗仰仗著自己高超的醫術,要挾曹操給自己官做,結果曹操不理會華佗,華佗就不給曹操治病,曹操一怒之下,殺了華佗。事實真的如此嗎?
這是一個荒謬新說。所以我們有必要簡單地作一番辯護。所謂的要挾說,說華佗要挾曹操。提出這個謬說的人還提了三點理由。第一,華佗這個人心理失衡。第二,他是養病自重。曹操把華佗殺了以後,說華佗本來可以治好我的病,為什麼不給我治呢?有意要養著我的病,一直不給我除根兒,他的地位就提高了,就是養病自重。第三,華佗是誇大病情。本來就是個頭風病,華佗把曹操的病情給誇大了。這三條貌似有理,其實一條都站不住腳。我把這三條簡單剖析一下。
先說第一點,心理失衡。什麼叫心理失衡呢?是說華佗是個讀書人,本來想做官,沒做上,最後當了醫生,他自己感到恥辱。這一點《三國誌》跟《後漢書》中的《華佗傳》都記載了,華佗確實有這個感覺,當個醫生恥辱。但是,說他心理失衡,我覺得有幾點我們要提出來說一下。
喝完以後,這個病人就開始吐,結果吐出來一條蟲,這其實是一種寄生蟲。你看華佗,聽見病人痛苦的呻吟,就主動去看病,看完說了個方子就走了,錢也沒收。然後這個病人打聽到華佗的家,到他家去,車旁邊掛著蟲,一到華佗的家,還沒到家門口,華佗的小孩看見車來了,而且掛了一條蟲,華佗的兒子就判斷,車上坐的這個病號肯定是碰見我爹了,車邊那條蟲就是個證明。結果這個病人到華佗家裡一看,華佗家裡的牆上掛了幾十條同樣的蟲。說明華佗行醫,已經是到了一種癡迷的程度了。怎麼能說他恥於為醫呢?第三個例子,華佗傳五禽戲1,讓後人學習五禽戲健身,華佗又把他神奇的針灸術傳下來給他的弟子。可見華佗是樂於為醫,不是恥於為醫。
再說第二點,養病自重。這個養病自重我要提出兩點,這個養病自重是誰說的呢?曹操說的。什麼時間說的呢?殺了華佗之後說的。曹操殺了華佗之後說的話大家就得琢磨琢磨了,華佗是神醫,在殺華佗之前荀彧就勸阻他,曹操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把華佗殺了,殺了華佗以後,肯定會遭到輿論的譴責,曹操得為自己開脫罪責,所以才提出了個養病說。所以這個養病說是曹操說的,他為自己開脫罪責的成份很重,不能作為定論來看。
還有一點,缺乏理解。曹操是病人,作為病人來說,求治心切。華佗是醫生,作為醫生來說,治療曹操的頭風病叫治療無門。醫生跟患者的想法不一樣,作為患者,是求治心切,希望一步到位把病治好;作為醫生,治療無門,所以病人跟醫生之間有時候很難相互理解。華佗認為不能夠手到病除,曹操認為你養病自重,這也是養病自重說出現的一個原因。
最後一點,誇大病情。這個誇大病情說也是沒有道理的。頭風病確實很難治,到今天這種神經性頭疼的病還很難治好。華佗只不過是如實告訴了曹操,而且頭風病一般都有併發症,曹操的頭風病一犯就是心慌、頭暈。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華佗如實相告,曹操卻認為他是誇大病情。所以提出新說的這三個說法都不能成立。
那麼華佗的真正死因是什麼?真正的死因其實是:第一,觸怒了曹操。曹操又是寫信,又是派人去請華佗。華佗呢?他騙曹操,死活不去,觸怒了曹操,這是最重要的原因。第二,就是我們剛才說的,曹操既沒有把華佗看成人,尊重華佗的選擇,又沒有看重華佗的才,而是視華佗為鼠輩。既不重其人,又不重其才,他能不殺華佗嗎?重人、重才,只要有任何一點體現出來,他就不會殺華佗。
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曾經寫過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華佗論》。在這篇文章中說了句非常有名的話,「執柄者之恚,真可畏諸?」這句話我解釋一下,執柄者就是掌權的人,掌握著生殺大權的人,「恚」就是憤怒,「執柄者之恚」就是掌權人的憤怒真可「畏諸」,意思是多麼可怕啊,一個掌權的人發了脾氣,發了火,真是讓人感到害怕。劉禹錫的話說得非常準,曹操就是執柄者,曹操生氣,導致華佗的被殺。其實劉禹錫只看到了第一點,觸怒曹操了。他沒有看到第二點,就是曹操沒有把華佗當做人和才來看待。這才導致神醫的被殺。後果非常嚴重,最起碼有一點,麻沸散失傳了。中醫的外科發展受到了重大的打擊,華佗重要的醫方也沒有傳下來。所以華佗之死是中醫學史上一個重大損失。一直到今天,在我們講華佗的時候,我們對神醫華佗之死仍然抱著一種深深的惋惜之情。
【附錄】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一名敷。遊學徐土,兼通數經。沛相陳 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故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腹痛不安,佗視脈,曰:「胎已死矣。」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則男,在右則女。人云「在左」,於是為湯下之,果下男形,即愈。
縣吏尹世苦四支煩,口中干,不欲聞人聲,小便不利。佗曰:「試作熱食,得汗則愈;不汗,後三日死。」即作熱食而不汗出,佗曰:「藏氣已絕於內,當啼泣而絕。」果如佗言。
府吏兒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鹽瀆嚴昕與數人共候佗,適至,佗謂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曰:「自如常。」佗曰:「君有急病見於面,莫多飲酒。」坐畢歸,行數里,昕卒頭眩墮車,人扶將還,載歸家,中宿死。
故督郵頓子獻得病已差,詣佗視脈,曰:「尚虛,未得復,勿為勞事,御內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其妻聞其病除,從百餘里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一如佗言。
督郵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謂佗曰:「昨使醫曹吏劉租針胃管訖,便苦咳嗽,欲臥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誤中肝也,食當日減,五日不救。」遂如佗言。
東陽陳叔山小男二歲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問佗,佗曰:「其母懷軀,陽氣內養,乳中虛冷,兒得母寒,故令不時愈。」佗與四物女宛丸,十日即除。
彭城夫人夜之廁,蠆螫其手,呻呼無賴。佗令溫湯近熱,漬手其中,卒可得寐,但旁人數為易湯,湯令暖之,其旦即愈。
軍吏梅平得病,除名還家,家居廣陵,未至二百里,止親人捨。有頃,佗偶至主人許,主人令佗視平,佗謂平曰:「君早見我,可不至此。今疾已結,促去可得與家相見,五日卒。」應時歸,如佗所刻。
佗行道,見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懸車邊,欲造佗。佗尚未還,小兒戲門前,逆見,自相謂曰:「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懸此蛇輩約以十數。
又有一郡守病,佗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佗。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數升而愈。
又有一士大夫不快,佗云:「君病深,當破腹取。然君壽亦不過十年,病不能殺君,忍病十歲,壽俱當盡,不足故自刳裂。」士大夫不耐痛癢,必欲除之。佗遂下手,所患尋差,十年竟死。
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胸中煩懣,面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先服一升,斯須盡服之。食頃,吐出三升許蟲,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乃可濟救。」依期果發動,時佗不在,如言而死。
太祖聞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
李將軍妻病甚,呼佗視脈,曰:「傷娠而胎不去。」將軍言:「聞實傷娠,胎已去矣。」佗曰:「案脈,胎未去也。」將軍以為不然。佗捨去,婦稍小差。百餘日復動,更呼佗,佗曰:「此脈故事有胎。前當生兩兒,一兒先出,血出甚多,後兒不及生。母不自覺,旁人亦不寤,不復迎,遂不得生。胎死,血脈不復歸,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今當與湯,並針一處,此死胎必出。」湯針既加,婦痛急如欲生者。佗曰:「此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長可尺所。
佗之絕技,凡此類也。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後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佗曰:「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佗久遠家思歸,因曰:「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到家,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佗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於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荀彧請曰:「佗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含宥之。」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遂考竟佗。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強,索火燒之。佗死後,太祖頭風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及後愛子倉舒病困,太祖歎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
初,軍吏李成苦咳嗽,晝夜不寤,時吐膿血,以問佗。佗言:「君病腸臃,咳之所吐,非從肺來也。與君散兩錢,當吐二升余膿血訖,快自養,一月可小起,好自將愛,一年便健。十八歲當一小發,服此散,亦行復差。若不得此藥,故當死。」復與兩錢散,成得藥,去五六歲,親中人有病如成者,謂成曰:「卿今強健,我欲死,何忍無急去藥,以待不祥?先持貸我,我差,為卿從華佗更索。」成與之。已故到譙,適值佗見收,匆匆不忍從求。後十八歲,成病竟發,無藥可服,以至於死。
廣陵吳普、彭城樊阿皆從佗學。普依準佗治,多所全濟。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阿善針術。凡醫鹹言背及胸藏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過四分,而阿針背入一二寸,巨闕胸藏針下五六寸,而病輒皆瘳。阿從佗求可服食益於人者,佗授以漆葉青黏散。漆葉屑一升,青黏屑十四兩,以是為率,言久服去三蟲,利五藏,輕體,使人頭不白。阿從其言,壽百餘歲。漆葉處所而有,青黏生於豐、沛、彭城及朝歌雲。
——《三國誌‧魏書‧方技傳‧華佗傳》
華佗一生行醫濟世,精通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針灸等。特點是用藥少,只用幾味藥而已;執藥隨手抓出,不用稱量。針灸也只是針一兩處。下針前對病人說:「當引某許,若至,語人」(針感會到某個部位,若你感覺到了就告訴我),病人說:「已到」,便拔針,不久病便會好。
如針藥都不能醫治,就給病人用酒服麻沸散,飲後有如麻醉,然後施手術,再縫合傷口,擦下藥膏,四、五日後創愈,一月就已平復。但麻沸散與外科手法已經失傳。
華佗也曉得養性之術,年紀雖大,但仍有壯容。他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造了五禽戲,他的學徒吳普一直學習,年至九十多歲,耳目仍然聰敏,牙齒完整。
華佗《骨傷科》傳世 5天治好3年病
(網路資料彙整僅供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