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

靈魂轉生的奧秘(一)人生是為了什麼?


第一章一個古老的問題---人生是為了什麼?

【人,出生,受苦,然後死亡。】一位智者,安納托爾·法朗士,西元1844-1942,法國作家(曾獲1921年諾貝爾文學獎)在一個故事中曾以這樣的九個字,濃縮了人類的全部歷史。

【覺者佛陀】

另有一個更古老、意義更深遠、關於人受苦受難的故事,那就是年輕的釋迦王子-後來被稱為佛陀、或覺悟者的傳奇。釋迦的父親是一國的統治者,他決心庇護他的孩子,不讓他知道世界上邪惡的事。因此,王子從小到青年,在閉鎖但愉快的環境中成長,並娶了一位美麗的公主為妻,卻始終未出過宮廷城牆一步。年輕的釋迦王子,雖與妻子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卻也好奇外在的世界,但直到他們生了第一個孩子,他才設法躲過宮廷侍衛,踏出第一步,以一窺豐富多樣的城鎮。

在這次改變他命運的出遊中,他看到三件使他銘刻於心的事:一個老人、一個生病的人、一個死了的人。震驚之餘,本就多愁善感的年輕王子就問他的隨從,這些可怕的痛苦、煩惱是怎麼回事。當隨從告訴他,變老、生病、死亡,是很平常的事,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是如此。王子內心深受感動,他感到自己再也不能回去過輕鬆愜意的生活了。他要棄絕一切屬世的所有,去追尋能將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智慧。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於悟道,悟於內在的自我,然後,就出來教導眾生這解脫之道。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佛陀一樣,棄絕愛情、權利、財富、安逸及家庭的溫暖,去追尋一抽象而不可捉摸的【人生意義】這種東西。然而,每一個人最終勢必關切到相同的問題:人為什麼受苦?人又如何能從痛苦中得解脫?

有烏托邦理想的小說家們,早已想像到,在未來的時代中,將震驚佛陀的兩項痛苦根源---老年與疾病,完全消除,但他們也不認為能把人類的終極敵人---死亡,也消除掉,即使現代科技再好也沒有辦法。就算有一個健全的世界架構,並有充足的財源,能帶給世上每一個人安全保障、健康、安寧、美貌、青春,我們的幸福與平安仍將面臨成千上萬的不安全感、危險與威脅。

外來的威脅包括有:水災、洪水、瘟疫、地震、疾病、戰爭、災難及死亡的恐懼。而與人的內在、心靈領域裡,也有許多的不完美、弱點、如自私、愚笨、羨慕、邪惡與貪婪等,都成為對自己與周遭之人的痛苦根源。

【人生七問】

沉醉於動人的音樂或美麗的日出之餘,我們或會覺得,在天地的心靈深處,一定有喜悅,一定有一種深切的意義在。然而,面對人生苦楚、殘酷、使人心碎、挫敗的現實時,如果我們還有一點感知力、一點憐憫心、一點好奇疑惑心,我們不能不問一問下面這些問題:

在肉體存活之外之上,到底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我到底是誰?

我為什麼在這裡?

我要到哪裡去?

我為什麼在世上受苦?

我與其他人的真實關係為何?他人與我的真實關係又為何?

我們與那巨大而互相運作、影響的眾多力量之共同關係是什麼?與那即超越我們又在我們周遭至高無上的力量之共同關係又是什麼?

【苦難與信仰】

這些是人類最基本、最古老的問題,若沒有這些問題的答案,則所有減除痛苦的一時權宜辦法,無論是生理或心理的辦法,最後都將變得沒有多大意義。除非把痛苦的種種解釋得清清楚楚,不然,再多的言詞也是無濟於事,人生的意義終究晦而不明。

即使最原始的人類,都曾問過這些終極的問題,他們仰望天空,感到人在地上的奮鬥與憂傷不是那麼的卑微無益,天人之間有著即大且久的關聯,人生必有其重大意義在。或許在林野感知精靈鬼怪的存在之餘,人會說,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內都有靈魂,而人的靈魂在地上只存活、受罪一段短時間,且在死後到一個更快樂太平的地方去。或許在內心感知對與錯之餘,人覺得在天地的良心裡,定有一個更大的對與錯,且另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就對與錯給予善報與惡報。

像這樣的人生信念與註解縱有成百上千,精粗不一,其中較合理的也所在多有。由於相信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對的,人能勇於面對苦難,而度其一生。有些人因信默罕默德,而執著另外的信念。還有千千萬萬的人,認為:除了活下去,人生何需什麼解釋。還有些人,甚至再也不好奇疑問,寧享片刻的安寧、逸趣。

我們這些在基督教傳統中長大的人(指作者等西方人),也有我們對人生及苦難的解釋:人都有靈魂,而靈魂不滅··苦難是上帝(譯註1)給我們的試煉,依我們對此生之挑戰的應對錶現,死後,或酬我們升天堂,或罰我們入地獄。我們這些相信此種解說的人,之所以相信如此,並非因有任何證明,而是因為父親或教士長者,以權威姿態這樣教我們的,而他們,同樣的,也是他們的父母教士長者,以權威姿態如此地教出來的。一直追溯上去,最後就追到:一本最權威的書---叫做《聖經》,以及一個最權威的人---叫做耶穌。

【信仰權威與科學】

絕大多數人均會同意··《聖經》是一本很了不起的書。耶穌,無論他是個普通人或神的兒子,都是個很不尋常的人。但是,自從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西方人就已開始愈來愈懷疑,那些凡是不能以科學驗證,而只以權威的力量代代相傳的信仰。西元二世紀的天文物理學者托勒密說太陽繞著地球而轉,教會接受此一說法而宣告、教導此說。但十六世紀,哥白尼以其發明的器具證實··其實是地球繞著太陽轉。亞里士多德,其心理學與科學為教會所充分接受,曾記述··不同重量的二物,從高處丟落時,較重之物會先著地··但伽利略在意大利的比薩斜塔頂上所作的實驗卻顯示··相近體積卻不同重量的二物丟下後,同時落地。聖經中多處指出地球是扁平的,但哥倫布及其他十五世紀的探險家們,紛紛從西航行抵達東方,默默卻無可辯駁地推翻了這種說法。

從這些以及其他成百上千的實例,人逐漸看到,古代權威是可能會錯的,其科學的態度因此而生,其心智的懷疑因此而出。一個接一個的新發現,擾亂了人原先相信、設想的秩序。幽靈鬼怪呢?沒人見過。靈魂呢?沒人能查知,它是如笛卡爾所堅稱··靈魂潛隱於原生質,就是浮於松果腺上?永生呢?誰會曾經死後回來告訴過我們永生?天堂?我們的望遠鏡並沒有看到天堂的證據。神或上帝呢?(譯註2)這是一個大假設---反映出我們的心智需要一個父親形象的替代者。宇宙是個大機器··人則是個小機器,是由原子排列及進化過程中意外產生的。苦難,是人奮鬥求生存所不可避免的命運。除此以外,沒有意義、沒有目的。死亡,是化學元素的分解,什麼也沒留下。

【科學建基於五官感知力】

出於偉人、偉大導師及偉大經典的權威,已經取代了我們五官的權威。顯微鏡、望遠鏡、X光及雷達等科學工具擴大了我們的感官··科學以推理、數學與不斷的試驗更將我們五官所觀察的資料予以系統化。但基本上,科學與理性的所見所證,即是我們五官的見證。科學其實仍建基於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上。

在過去的數十年裡,我們固然日益成熟成長,卻也變得愈來愈懷疑我們所知的,懷疑我們自以為懂的。我們以頭腦與自以為傲的感官合力所製造的器具,卻反過來諷刺我們,因為這些器具實在不夠完善,使我們無法認識世界的真實情況。舉例言之,收音機電波及其波動、還有原子能,毫無疑問地展示··我們被眾多的波動及能量的律動所包圍,而最小的物質粒子所蘊藏的力量之大,還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

謙卑一點的說,我們透過眼耳來看這世界,和透過我們肉體細胞的極為小孔來看這世界,實在沒啥太大差別。我們對光的感知力,只能讓我們感知眾多光波振動中極少數的一部分。我們對聲音的感知力,也只能讓我們感知眾多音波頻率的極小部分。在商店中十元一枝召狗的口哨,一吹,狗就來了,但我們就听不見,因其音波頻率已超出我們耳朵感知力的限度。還有很多其他動物、鳥類、昆蟲的聽覺、視覺或嗅覺的能力不同於我們人的,因此他們的天地中,有一大堆範圍是我們所不能、也無法覺知的。

一個能思想的人,就會對驕傲的人類的這種奇怪光景開始疑惑了---於真相的覺知上,動物、鳥類、昆蟲及人自己聰慧的發明,均勝過人類··人開始沉思自己能看見這些不可見的可能性。譬如,假設我們能設法訓練、增進我們感官對光與聲音的感知力,只要稍稍增強的話,那我們不是可以意識到、感知到許多以前不能意識到、感知到的東西嗎?又如果,我們一些人,生來就有較強的感知力,那他們不是自然可以看到、聽到我們所不能看到、聽到的嘛?他們不是如有一個內在的收音裝置而聲聞處處、如有一個內在電視屏幕而看到處處?

【史威登堡的超感官覺知力】

二十世紀科技揭露了物體與能量本身內部巨大、難以置信而不可見的世界,這使我們不得不想到一些可能性,且追溯人類長遠的歷史,我們發現,像這種增強的感知力在史書上早有記載。十八世紀的大數學家與科學家,史威登堡就具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感知力。他似電視般的感知力早為人知,並被當時許多傑出人士,包括哲學家康德所證實。

有一個晚上六點鐘時,史威登堡與朋友在哥特堡晚餐,突然有些激動地說,在他的家鄉斯德哥爾摩市正起了大火,斯城位於三百英里外。稍後他又說,火已燒掉他一個鄰居的家,且快要燒到他自己的家了。當晚八點時,他大鬆一口氣地說,火燒到離他家只三家門戶時被熄滅了。二天后,該火災的報到全證實了史威登堡的話,而火也正就在他初感知那時起來的。

史威登堡的例子,僅只是許多類似記載有案之一。有些人如馬克吐溫、亞伯拉罕·林肯、聖桑,在他們傳記中或自述中,均敘述有突然而奇怪地見到遠方正在發生的事情,或日後發生的事情,細節都很清楚。在史威登堡的案例中,他的超視能力後來變得強而有力。大部分其他個案的強化感知力,似乎只在危機時出現。

我們西方人對這種事情常傾向以懷疑眼光視之。無論它們多有實據,無論它們多被值得尊敬而智慧之士所證實,無論它們一再發生,我們總皺眉、聳肩地排距,一句【巧合】或【有意思】就把他們打發掉了。

【人的超感官潛能】

現在,我們實在不能再輕忽、排距它們了。有頭腦的人,必敏於未明事件可能隱含重要的新發現,也深知重大科學潮流與我們時代的必然走向,人的奇妙潛能這一題目,可說是極為重要,且令人興趣盎然。

在許多深具遠見,且認為超感官現象值得在實驗室作有系統的調查,並已將之付諸實行的科學家中,有一個社克大學的萊茵博士。從1930年起,萊茵博士即已與他的同事,就人的超視(又意為千里眼)與心靈感應(又譯為傳心術)的能力一直作廣泛的研究。在以嚴謹的科學方法做嚴密控制的連續試驗下,萊茵博士發現··在實驗室狀況下,很多人都顯示出超感官的感知能力。統計學技巧也拿來用以評估這些實驗,發現獲得的結果不可能歸因於湊巧。其他的科學調查者,如法國的Warcoller、蘇俄的Kotik、德國的Tichner,也用實驗方法,各自分別達至如萊茵相同的結論。西方人對人的心智中存有超視與心靈感應能力的懷疑,被日益增多的科學證據,逐漸消融。

也許,可以從三方面的理由,來相信人的感官的感知力能加以擴增。從推理言,此種擴增的可能性自是合理可信··從與史言,已有許多真實可信的趣聞軼事記載過這些事件··從科學言,愈來愈多的實驗室試驗報告證實··人能超越正常五官範圍而感知。

然而,迄今實驗室只能把超視力建立為感知力的一種可能模式而已。雖然它的潛力廣大,但其實用性尚未被觸及。如果人不靠眼睛、耳朵而能有視聽的方法··如果人在某些狀況條件下,不用其肉眼,而像有一內在電視機般能看到什麼,那麼人就具有一個全新而重要的工具,以獲得有關自己及周遭、宇宙的知識了。

在過去千百年來,人類已達至很多偉大的成就。人的力量與智巧征服了太空,役物質為己用。然而,不管人多有力量、多聰明,他仍然是相當脆弱的··不管人征服多少,他總發現自己的無能與困惑··不管人創造多少藝術、文明、文化,他仍搞不清楚他身邊所親近之人從生到死的苦難之意義與目的。

近年,人致力於專研原子內部幽深之處。或許,以其新發現的超感官感知能力,以及新認識到意識與潛意識間的奇妙關聯,人現在正要穿透、洞察自己內部深幽之處。或許,經歷千百年的暗中摸索後,人對其生存之謎··

人生自何處?

人生的苦難是為了什麼?

最後,終能找出合於科學的滿意答案。

(第一章結束)


生死與輪迴 ~ 我是誰?探索意識

譯註1:上帝或神(GOD)在本書中一再出現,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基督信仰的國族中,尤其是白種人,日常中常提到GOD,已成其文化特色。回教則以阿拉稱神。我們中國人常提到的則是非人格化的天,其實質意義與GOD相近。中國古籍《尚書》中早有具人格化的上帝一詞。GOD在天主教中譯為上主。在中國亦有神之一詞,有【不可知謂之神】、【至誠如神】。為了簡便,在本書GOD均翻譯為神。但這神不可與我國民間所崇拜、信仰的【神明】混淆。

GOD神乃是指:大宇宙中那大秩序、或大意識、大意志、造物主、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大宇宙冥冥中的偉大力量、一切生命的總根源、萬物的根源,還有中國人說的【天生我才】及【敬天畏神】中的天、神。祂可以人格化,也可以非人格化而代表大宇宙中的最大能量、力量、生命能。本書主角凱西則常以創造大能稱呼神。

再者,上述意義的神,不應與佛家所說的佛混淆。查佛原是覺者的意思。覺者覺什麼呢?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達到這種覺悟圓滿境地的人就稱佛,尚未達到的人,是菩薩、是羅漢、是眾生。所以,佛是覺者,但不是創造萬物的神,人是神造的最高生命體,是神子,均具有佛心,有成佛潛能,成了佛乃能與神合一,即我國道統所說的與宇宙天地為一,即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又稱神或上主、天主、阿拉、上帝,並不必盡然屬於各宗教。不管有沒有宗教,不管人信什麼教,大宇宙中有大秩序、大意識、大生命能根源、冥冥大力量,或說有神、有上帝、有天等,乃客觀存在之事實。

譯註2:信不信神或上帝,一直是人們永恆爭論不休的問題,這在科學家中尤為如此。容譯者再次摘述1997年3月31日發行的《新聞周刊》一篇【神聽不聽人的禱告?】刊文中一則有趣的故事,獻給讀者諸君。

近代美國聲明甚著的天文學家及作家卡爾·塞根,是個有名的無神論者。
在他逝世前的十年中廣泛地找宗教領袖們進行對話,爭論有沒有神之類有關的種種問題,好像他想要叫傳道人都失業似的。
對於神是否存在,他總是說:【拿證據來!】對受過教育的人,在處處看到科學的驚奇成果下,居然還執著於死了近兩千年根本毫無可證實的人們所傳下的信仰,塞根總為之大惑不解。
有次他問美國全國教會聯合會的秘書長瑞安·坎伯爾牧師說:【你這樣聰明的人,怎麼會相信神?】
這位女牧師覺得:這天文學家即毫無困難地能相信從沒人見過的黑洞,怎麼還會問這樣的問題,乃答以:【你這樣聰明的人,怎麼會不相信神?】他總是堅持要有具體證據才算數。
於是坎伯爾牧師又問他:【你相信愛情嗎?】
他說:【哦,當然了。】他非常愛他的太太。
她又問:【你能證明愛的存在嗎?】
起先,他說:【嗯,當然了。】
但最後,他同意【愛像信仰,其本質是無法證明的,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
他還特別反對祈願式的禱告,他說:【難道神還須有人提醒某人生病了嘛?】
1995年的冬天,塞根被診斷發現患有白血症有關的骨髓障礙毛病,他的朋友摩頓牧師及許多友人立刻開始為他禱告。不久他做了三次骨髓移植。到次年1996年的夏天,他看來正康復中。
秋天,他與坎伯爾牧師一起晚餐,她​​說:【我想你會沒事。】
他笑說:【我正在禱告我會沒事。】
然而,由於輻射治療的副作用,引發了肺炎,朋友們乃為他更加努力地禱告,但是他從未改變他對神的抗拒態度。他終於在1996年以62之盛年,留下妻子、五個子女,以及太多他深愛而未完成的工作,撒手人寰。他太太后來說,不像許多人願在逝世前皈依,他直到臨終,不改其志,抗拒信神,仍在等待神的證明。

本資料為網路轉載僅供學習交流,內容欠完整,請自行向各書店購買,多次研讀,必有所穫。

初版發行日期:1950年
作者:Cerminara- Gina 吉娜·舍明那拉
繁體中文翻譯:陳家猷
简体中文译者:刘珺
版權為作者與譯者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