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靈魂轉生的奧祕(二十一)人類才能的問題

第二十一章 人類才能的問題

在凱西的資料中,有關於人類的才能,以及才能一世又一世的持續發展,其隱含的意義尤為重要。首先,它們讓人感到:人有無限擴展的可能,全看個人的努力而定。

◎只要努力,人有無限可能

我們已經談到隱匿的才能帳戶,可讓人一次次的提取支用。於是,每個人現在所具之資源,全看過去在自己的生命銀行所努力儲集的有多少。顯然這種體系即須往前做,也須往後看。我們怎樣以現在推斷過去,我們也同樣以現在指望未來。(這與佛教所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則是」甚為相近。)不論現在付出多少時間、精力、思考與關注於才能之獲取,均將在我們的帳簿裡記入未來之貸方(意味以現在的努力作投資以期獲酬於將來)。

在世界每個角落均有成千上萬的人,都在追尋他們的青春美夢,即使明知不可能完全實現。從通俗觀點來看,這徒勞無功真叫人夠悲哀了,但是,從業緣的持續原則來看,他們的悲情就變得沒那麼令人哀憐了。

一個老人愛花而努力種花,或許不會為他帶來大獎、或在園藝雜誌上使他聞名全國,但是,他卻在此生奠下植物與園藝知識的基礎,在某一來生中,可能會讓他成為那時代的植物奇才。一個中年婦人迷迷糊糊的熱衷於繪畫,雖成為她的家庭與朋友茶馀飯後的笑話題材,它卻可能為其藝術能力立下根基,以致或許來世有一天,能使她為未來類似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羅馬梵諦岡教皇專用之小禮拜堂,飾有米開朗基羅等大畫家之壁畫)作畫。一個教師耐心地教鋼琴課,一年又一年,默默埋頭苦幹,而演奏生涯的夢想希望早已怙萎、埋藏,但如果她知道這是邁向掌聲與名聲的正途,她可能會奮而不懈地繼續如此前進。節拍器的節拍在她潛意識中建構精確的節奏感。年年重覆於速度的研究、手指練習、序曲、小奏鳴曲、創意曲與賦格曲等,把調和音調深深地刻印於她音樂的記億中。再過一世,或二世,或三世,她或許能成為當代的演奏家,以其直覺的創意、即興的演奏能力以及優異的節奏感,而震驚當世的人。

◎所謂的老年也要積極有為

總之,依照靈魂轉生槪念,努力從不白費。如果業力公正精細地運作來懲罰我們的邪惡行為,它必也同樣公正精細地酬勞我們有建設性的努力。了解此一重要事實,能使我們的意識兩極化,從而使絕望消弭於無形。在每一瞬間,我們都在創造自己的未來,決定那將來之界標。將來是正面抑或負面,全看我們在此刻是作積極、建設性的努力,抑消極地屈服於明顯的錯誤。

這個概念有若干重要的推論。首先,它很清楚地指引出,及時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即所謂的老年,不必定是退縮、無為,以及一般認為的無用。我們通常所想像的老年,其實是種迷信。依照凱西報告,在西元一萬年前的埃及,一般人的壽命都遠超過一百歲。適當的飲食及端正的想念,使得老態龍鍾來得很晚,又不太顯於外貌。現代的科學證據,越來越確定這種看來似乎誇大的報告。我們的許多實驗室,在食物對健康、耐力與壽命的影響上,已有重大的發現,而且,很快就會顯示, 老弱衰相大多由於錯誤的飲食、生活與思想習慣,還有從身心病症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中所發現的身、心關係,衰老也有相當部分起自於「沒用了」的心理期待,感到已到盡頭,感到青春已消蝕殆盡。

這種心態是來自於所謂的水準的人生觀(Horizo​​ntal View of I)——或是習慣於把自己與他人在同一時空水准上作比較。然而,靈魂轉生原理下的唯一真正人生觀,卻是垂直式的。總與那些比我們年輕的人比來比去,不但可憎,且無此必要。因為,我們所有的人,實際上只努力於超越自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進步,與別人是無關的,只與自己以及上帝才有關。

充分了解此點,則看到,那些認為自己於目前生命週期中,居於與眾不同且地位優勢的人,我們就不致焦慮。競爭僅不過是個唯物化的幻覺。在靈性實體上,我們不是跟人競爭,乃是跟自己競爭。

◎「積財寶在天上」之真義

我們雖然不能預見在未來社會中對老年問題,會採取什麼確切的方式解決,但是,看來在某一年齡,從積極工作賺取收入的角色上退休下來的這一習俗,至少會延續到青春永駐術有重大進展之時。無論社會會作怎樣的安排,年長的人絕不應視自己已是與樟腦丸及去冬棉被一起放在衣櫥裡一樣。相反的,他應好好地把他的時間用於培養新才能、新技藝、或研習什麼他以前因家庭責任或工作職責關係而未能允許他做的事,而且,他應確信這樣做,是在為自己來世轉生之內在財富奠下基礎。這是耶穌勸誡人不要積財寶在地上,但要積財寶在天上的幾個可能解釋之一。(在聖經新約馬太福音六章十九~二十節中記載耶穌說:「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富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富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這裡的天,是指意識被解放的狀態,而財寶則是指心、靈所具有的才能。

報告表達此種觀點有時是明白指陳,有時是隱喩的。我們已看過那六十歲人的案例,要他深入研究寶石的治療特質。諸如此類的案例甚多。—個接近退休年齡的員警,要他研究化學,以便有助於作個偵探。一個六十三歲的祖母,要她幫助年輕人探索其人生。另外一個也是六十三歲的祖母,要她不僅擴展成立多年的花卉生意,而且要她也培養寫作能力——她從沒想過這點。

◎如何克服老年的恐懼?

報告常常直言不諱地討論,我們有義務對生命目的本身有積楹作為。下面是一些典型的摘錄:

「在任何事上都要採取中庸之道,任何事都不要過度,那麼,你在此生,就有九十八年可活——即你該活如此長。但是你能給別人甚麼?除非你有什麼可貢獻給別人的,不然,你又有什麼權利擋了別人的路?只要你能有所奉獻,只要你能對別人有價値,你就能一直活下去。」

問:我應如何為老年作最佳準備?

答:好好準備現在。讓老年只使你成熟。你的年齡將跟你的心智、信念一樣年輕。如果你要保持長青,就要討人喜歡,就要友善,就要愛人。

問:我如何克服老年的恐懼與寂寞?

答:出來為別人做點事,即為那些無能為自己做的人做,使別人快樂,忘卻自己。在幫助別人中,你就驅除了恐懼。

問:你建議什麼嗜好給我?

答:幫助別人的嗜好。在戶外弄弄花草對你也是個不錯的嗜好。計畫每天為那些無法為自己做事的人做一件好事。對被關在屋內的人,即使只是跟他們談談話,陪陪他們,你會發現對自己也有莫大的幫助。

一般永生的觀念,對生命延續的問題是模糊且不實際的;因著靈轉生原則,人類的才能與努力,在心理學上就變得極富意義了。

◎嫉妒是罪惡

才能是自己努力獲得,且世世延續,此一真理;其第二個重要的推論是:嫉妒是不必要的情結。當愛默生說:在每個人受教的過程中,總有一個時候,人會了解到嫉妒就是愚昧無知。他道出一項真理,唯有知曉靈魂轉生,才能充分了解他這句話的意思。即有人已做了,他人也能做,對這一事實無知的人才會嫉妒,別人所擁有的美貌、能力、愛、名聲或財富等,只要我肯做必要的努力,我也能得到它們。

在我們現在文明與心靈認識的層次上,嫉妒常在其他動機不能起作用時就開始啓動。然而,當嫉妒導致敵意、仇恨、輕蔑、譭謗、怨憤以及其有關的惡意行為,那就是罪惡了。多才多藝或許是所有事情中最受嫉妒的。那些在不只一個領域中,要向世界證明其價値及卓越成就之人,要比那些在只有一個領域中有成就之人,被更多的人所嫉羨。他以多才多藝追尋贊佩,也得到些贊佩。他至少得到了口頭上的讚佩,但是,在別人心中,他得到的是敵意與怨恨,因為他剝奪了別人也値得受到讚許的權利。

如果大家都知道,一切的才能也都在我們所有的人可得的範圍之內,那麼,嫉妒應會減少,名符其實的多才多藝在人群中也會增加。天地的心靈秩序,不像某些經濟制度,並不要求一些人的「有」,必須以他人的「無」為代價。所有的資源,只要人無私而純潔地使用,可以讓所有的人都同樣獲得。

再者,職業才能的開發,不僅應減少令人疏離的嫉妒感,而且應能增進令雙方合一的賞識感。我們此生已專注於其它的事情而無暇於表達自我的某一面,但現在卻有他人能替代我們表達我們某方面的自我,這不是很値得賞識、欣賞的嗎?譬如說,此生忙於家務的女人,在其心深處渴望作個舞蹈家,有時候看到電影中的芭蕾舞景,或在新聞中看到一個舞者優美舞姿的照片,會深深怨恨命運迫使她燒飯掃地而不能跳舞。但是,若她能想到,只要幾世紀後,或許更短,她也將能有跳舞的生涯,嫉羨的刺痛就會消解,她應覺得心懷感謝,感謝現在那舞者在自己過渡期中給了她替代的滿足。「你就是他」(Tat Twam Asi ,系印度話,或譯作:你就是那個)是句印度格言,且有深而廣的意義與應用。其意義之一是:看到人類各式各樣的成就,我們只不過看到我們自己內在心靈潛能的外顯化。(作者在此欲表達的也如同:自己這個小我與他人這個小我,其實都是大家共同大我中的一部分。不管是那個小我成就的,只要大我獲得滿足,我也分享其滿足,因為我本與大我為一。如此,人自不會生自私心、分別心、嫉妒心、幸災樂禍心。)

職業能力累世成長原則的第三個重要推論是:就如嫉妒,挫折感是不必要的,只要心魂受限於形體的世界,當然就會有挫折感。只要在雛菊(Daisy)的形體內,有一點點雛菊之所以為雛菊的生命特質,它就是雛菊,而不是大利花(Dahlia)。百合花或許羨慕玫瑰的嬌豔美色,而玫瑰或許也渴望有百合花的高雅大方。每一物,雖自身本來完美,卻不得不接受其自有形體的限制。

◎挫折是創造之母

除了在詩情中的想像外,花卉不會因渴望成為它自己以外的東西而枯萎、死亡。人通常也不會為此而死,但他會受苦。而且,當挫折變得很劇烈、心神變得很敏感時,他會為此而罹患精神毛病甚至肉體疾病。

挫折,在另方面像嫉羨,有其重要的心理功能。如果需要為發明之母,我們也可同樣說,挫折是創造之母。由於挫折,新歌寫出來、新藥發明、新大陸發現。當布林利頓(Gward George Earle Bulwer-Lytton ,西元一八〇三~一八七三年,英國小說家)描述他的烏托邦國家是沒有文學的——在此國度,沒人有任何的挫折,也就沒有慾望去寫或去談到人的痛苦或不滿。就像放在蒸氣上的泵壓,挫折能把人的活力疏導成具體化的劊造物,不然,人的活力將完全無拘亂散。總之,像宇宙所有的存在現象,挫折有其有益與有害的兩棰面。在迫使人發展新的優良品質以及創造新的優美形體上,它是好的。在導致入失去內心平衡,生命能呆滯不暢上,它是壞的。職業才能世世連續這種信念-能夠制止挫折的不好的一面。

有這麼一個關於蝸牛的故事:在一個酷寒的正月清晨,它開始在櫻桃樹冰凍的樹幹上慢慢往上爬,此時有個從樹乾裂隙中跑出的甲蟲撞到了它的頭,就說:「嘿,兄弟,你不要浪費時間了,上面根本沒有櫻桃。」但是蝸牛仍繼續前進,說:「當我到的時候,就會有了。」

蝸牛富冷靜、耐心與遠見的自信心,就成了那深深信服於職業才能持續原則之人的內在特質。另外一個正確心態的明顯例子,可於偉大的小提琴——帕格尼尼一(Micolo Paganini,西元一七八二~一八四〇年,義大利小提琴家及作曲家,曾經沉迷於酒色賭博,也破產過)的故事中見之。據說,他曾在關債務人的監獄中待了二年之久。不知用什麼方法,他弄到一個老舊的三弦小提琴。不斷地練習這殘缺的樂器,是他唯一可消磨時間的方法。最後他從牢房被釋放,回復自由後,他一再在公眾場合,以過去從未有過的狂熱與完美來演奏。他以從未有過的精湛技巧,深深感動、風靡了聽眾。他前所未聞的技藝——在一次困難的樂集演奏中,他的小提琴斷了一根弦,就用三根弦演奏到結束——更是歸功於那二年在強制獨居中所下的功夫。

帕格尼尼的牢獄之災,強加真實而明顯的挫折給他,但是他的反應是積極的而非消極的。長久以來,以自我強加的業障糾正措施,以及明顯的生存環境,人必然會認清挫折。但挫折即不應使我們畏縮,亦不應阻礙我們,更無法擊倒我們。我們甚至能在腳鐐活動範圍內學跳舞,甚至在牢獄城牆內學歌。既然挫折是無可避免的,那就讓我們學著以耐心、積極,甚至喜樂

去接受它。為仍贄伏於未來世代中的未來勝利,奠下厚基。

(第二十一章結束)



本資料為網路轉載僅供學習交流,內容欠完整,請自行向各書店購買,多次研讀,必有所穫。

初版發行日期:1950年
作者:Cerminara- Gina 吉娜·舍明那拉
繁體中文翻譯:陳家猷
简体中文译者:刘珺
版權為作者與譯者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