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靈魂轉生的奧祕(十八)家庭的業障糾結

第十八章 家庭的業障糾結

    在降臨於人的眾多憂傷悲痛中,有一種是把一個有缺陷的孩子帶到世間來。就物質層面來說,這是一個需要額外照顧與花費的問題;就社會層面來說,它雖未明言,卻構成一種哀傷的記號;就精神層面來說,它禁不住叫人質問神待人的方式,它變成為了孩子福祉的焦慮之源。

◎有缺陷的孩子

    對這種孩子的父母,靈魂重生原則可以讓他重拾信心與勇氣。首先,依此種原則,任何的反常很可能是以業障為起因。在凱西檔案中,有幾個生育傷害是非業障導致的(關於此點將於二十三章作進一步的探討),但整體而言,產下畸形兒明白顯示某些過去世的罪孽。其次,父母與受害孩子之間幾乎總有業障的關聯。在那些為罹患蒙古症(Mogolian Idiocy ,即先天性白痴)、耳聾、水腦症及許多其他悲慘病症的孩子所作的報告中,你會一再一再地發現這句話:「這是業障,對父母與孩子都是。」

◎羊癲瘋的女孩

    這種類型的業緣,有一個最令人驚訝的案例。一個十二歲猶太裔女孩,自童年早期就患了羊癲瘋,這種病害不僅在發作時窘態畢露,而且對人格造成嚴重的打擊。依此報告,這家庭的父親、母親與女兒的三人組合,在前世於美國大革命時期,就以完全相同的關係在一起。父母為了財務上的利益,將他們的一切押注在英國而非殖民地這一邊,而且儘量收集皇室有價值的消息。這女兒聰明、美麗但也魯莽。這種綜合的天賦對父母的企圖極為有利,他們不但沒有約束她,反激勵她以其天賦本能作有利的政治運用。

    雖然報告並沒有講出這齣令人極感興趣的戲其結局如何,但卻指出了顯現於現世的後果。在我們確切反省、深思熟慮之際,不得不感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原句這If the mills of the Gods grind slowly, they grind exceedingly small )。這女孩的靈命報告是這樣說的:

    「這魂體的雙親應透過他們自己的靈命報告,來比擬他們的過去世經歷,以發現其該學的功課及對她的責任。

    每一個靈魂看到這魂體現在所遭受的苦難,都應認清:每一個靈魂均回應報償自己,神是不會被愚弄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必是什麼。

    過去的自我擴張與自我放縱,現在卻顯現在其身體上所受到的自作自受。

    現在要為該魂體進入物質現象界所負責的人,也正是要為過去該魂體不能適當自我克制負責的人。事實上,他們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私利才縱容她。結果,他們在此生也面臨幾乎同樣須克服的經歷。」

    總之,這女兒為了她自己前世的縱情性慾,而在現世受肉體折磨之業報。她的父母,為了要對她過去任性負大部分的責任而擔起了這世要照顧她的義務,這真是再適合不過的事。

◎眼盲的女兒

    第二個有趣的案例,是個在紐約生來就眼盲的女孩。這小女孩——她的照片上看是個很可愛的孩子——對光有些感知,但無法區別物體的形狀。她的母親申請了健康報告,但因沒有靈命報告,我們無法獲知其苦惱的業障原因。然而,從她母親為自己申請的靈命報告中,乃弄清楚她對這孩子之所以有此種特別職責、義務的原因。

    看來她母親在過去世曾是個教師。報告說:「這魂體趁機利用某種情勢,為一個母親帶來混亂。雖然該魂體為自己提高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但是人看外表,神卻看內心。在現世的苦惱中,你與丈夫正在回報你們自己。因為你們曾經把私心慾望置於神的法則之上。」

    對這不明的狀況,我們只能加以猜測,看來父親也被牽扯在內。我們所特別知道的是,一個教師為了私利,剝削了一個母親,並且犧牲了這個母親內心的安寧。很可能這事牽扯了二條不一樣的命運之流。被剝削的女人自己也有些前世的業障要應付,乃以眼盲之形態,以便在現世為自己贖罪,而其現世之所以選擇這母親,乃是為了給她機會以回應她自己個人該盡的業障義務。

◎嘲笑、漠視別人的痛苦引來殘障孩子

    第三個有趣的例子是有關蒙古症的。此案雖未提供什麼細節,但清楚的是,該案中的母親在巴勒斯坦那一世嘲笑受苦的人,乃是現世為自己引來一個有缺陷的孩子的業因。

    另一案例是個患有腦積水(Waterhead)的早產兒,這母親在生下她後幾天就去世了,年輕失妻的父親就把把嬰兒放在一位天主教徒的家裡。在她四歲時,他為她要了份健康報告。他是這樣寫的:「她很聰明,了解每一件事,知道大家的名字,講話也講得很好。她不能走路,因為她的頭太重,她必須小心把持住頭。」

    因為沒有為這小女孩作靈命報告,所以不知道她罹病的業障性質。雖如此,這父親卻做了靈命報告,於其中他曾詢問他與這孩子的前世關係。回他的答案倒是簡短而尖銳:「在此生之前的那一世,你本可做到,卻沒做。你最好在此世做到。」很不幸在這報告中沒有足夠資料以確定他的懈怠之罪到底是什麼。我們對他前世所知的僅是,他是個狄爾本堡(Fort Dearborn)的商人,以及他「在心理與物質上贏了,在靈魂上卻輸了」。

    此案例強烈暗示一個推論——即:對人痛苦的漠視,會將天命帶到你的家門口。人或不致如此無情地對他人施以殘酷行為,但是像但丁(Alighieri Dante ,西元一二六五~一三二一,義大利詩人)把某些靈魂置於地獄邊境,他們固然不會積極做壞事,卻也不會積極做好事。在面對痛苦下,這種態度或許還不足夠造成他自己來日的身體殘缺之罪。但是,他必須設法變得敏感些,他必須想辦法學到對受苦之人給予關懷。那除了他應成為受苦孩子的父母外,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看到自己的子女不能自立、無能而感痛,他才有機會了解其他受苦孩子的父母的痛苦,他才得以認識人的痛苦的意義。

    如果在二次連續學習積極慈愛的機會後,他仍然漠不關心,則他的疏忽之罪就可能大到會在他的下輩子裡自己親身遭到痛苦——可能生下來就罹患病痛。像這樣的後果雖沒有在報告中明講,但在這案例及許多他案中有強烈的暗示。

◎相互怨妒的姊妹

    以上引述的各案,顯示業罪如何在於父母與子女之間。同一家庭的孩子與孩子間也存在著業罪之緣。凱西檔案中,就有個奇怪的姊妹敵意案例能說明此點。

    本案中的二個女孩,從其童年早期,就相互嫉妒、猜疑與憎恨,二人不斷爭吵,且常為小事引起。這家庭有五個孩子,在其他兄弟姐妹中卻沒有敵意存在。從佛洛伊德的觀點,這兩個姊妹的敵意或許會以嬰兒想佔有父親而致相嫉來解說。依照凱西的超視,二者之一確實有異性引起的強烈嫉妒,但是這不是由現世的父親所引起,而是姊妹的過去世丈夫所引起。

    為了將此一複姓關係的人物弄清楚,我們最好依現世的關係給他們三個人取個名字:妹妹叫露露,姊姊叫愛麗絲,露露的丈夫叫湯姆。當露露在她的靈命報告中請求說明前世她丈夫與姊姊的關係(在那時,她與二人都有麻煩),報告告訴她下面的故事:

    在殖民晚期的弗吉尼亞州(Viginia),他們三人彼此都熟識。湯姆當時是愛麗絲的丈夫,露露在當地有點像個媽媽天使,曾在湯姆的太太為了某些未知的原因而離開他時,照顧他直到恢復健康。露露的動機原先純粹是出於對姊妹的善心,但她的善心建立起她與湯姆間的相互了解,在愛麗絲發現後極度地怨忿。這莫明的怨忿與嫉妒很快就演變成憎恨,這些侵蝕的情緒傷及這受苦女人的心靈深處,經過了幾世紀都還存在著。

    理性地說,愛麗絲此生沒有必要去憎恨或欺負她的妹妹,但是在她潛意識的深處是恨意。而於露露,所有防衛與復仇的機制也被潛意識所警醒。不知不覺地,她們開始扮演過去的情緒鬧劇,不由自主地,她們互相嚴陣以待,因為過去她們顯然很有理由來相爭。

◎互有敵意的兄妹

    第二個手足互有業緣的案例是二個英國出生的孩子。在二次大戰時,他們由一位美國女子照顧,她那時正督導她自己在某新英格蘭州宣導改革的學校。在領養時,男孩是十歲,女孩五歲。他們的這位監護人熟悉兒童心理,對兒童教育不僅有豐富的學識,且有一生的實際經驗。她擔心在這兄妹間的明顯敵意。顯然,這哥哥是主要的侵犯者。她在信中這樣寫:“他非常聰明,但卻如此令人憐憫。”她為兄妹兩人申請了靈命報告。

    報告中透露,原來這兩個孩子,前世於蘇格蘭猛烈世仇的鬥爭中分屬對抗的二派。現在仇恨再度持續,像意識之河的潛流,甚至在數百年後,這怨恨仍強到引起敵意於一個十歲的男孩與一個五歲的女孩之間。

◎同屬大家庭共負一軛

    這兩個案例,足能說明其涉及的原則,亦能提示一個困難的可能根源給那些:被自己與手足間難以解釋之敵意所折磨的人,以及被其病人有此問題而困擾的精神分析醫師。當然,任何家庭都會以一時的惱怒,興起自認有理的敵意。性情的運作常是:平日漫不經心或不經意造成的不悅、討厭埋下了對立的因數,一旦在緊密家庭生活中遇到厲害的考驗、關頭,就變成了無法忍受,甚至脾氣爆發的狀況。

    批評靈魂轉生觀點的人,一方面會指出此一事實,另一方面則指出邏輯之推理太過簡化(稱此為簡約原則。凱西說過: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最佳的解釋),他們說:當事情本身就能解釋得很好時,沒有必要以靈魂轉生解釋家庭中的怨恨。對於此一批評,大部分主張靈魂轉生的人,若不是對一般所定義的簡約原則失去了信心,也會充分同意的。無疑地,它有助於人去審慎地深思宇宙中的種種,但是,且不管靈魂轉生的理論見解,科學的新發現使人擴展了視野,如探照燈般對「最簡單的解釋必是正確」的這一假設明察秋毫,且指出這或許只顯示出人的頭腦簡單,而非意指宇宙種種的運作是簡單的。現在想像得簡單,在新事實的光照下,可能只是零碎不全的。

    如果整個靈魂重生原則的一般道理能被接受,則有爭議的細節就自然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敵意,既可以現行被承認的理由加以解釋,自然也可以若干世紀前種下的起因來加以解釋。

    當然我們要記住,揭露敵意的過去世起因,並不因此就一下子解決了問題。如果受同一怨恨挾制的人們,不願再同負一軛,他們就必須於一再的來生中,蓄意地、細心地、有耐性地努力,以愛代替恨,以仁慈代替敵意。

    此一告誡,不僅適用於同一家庭中成員間所產生的敵意,也適用於任何地方與我們發生緣生關係而導致的敵意。總之,在家庭中不斷互換角色的經歷,應能顯示:我們不單是某一家庭的成員,我們更是整個人類大家庭的一員,我們應當常常體認此一真理實相,去學去活人生。

(第十八章結束)




本資料為網路轉載僅供學習交流,內容欠完整,請自行向各書店購買,多次研讀,必有所穫。

初版發行日期:1950年
作者:Cerminara- Gina 吉娜·舍明那拉
繁體中文翻譯:陳家猷
简体中文译者:刘珺
版權為作者與譯者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