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預言家「愛德格·凱西」:超心理學探索~有自制力的孩子容易成功

有自制力的孩子容易成功

除了天生的智力潛能和能夠激發潛能的成長環境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在助人成功。怎麼才能變得堅忍不拔呢?“激勵”是手段之一。達克沃斯證明,如果給予一些激勵——比如一小筆獎金,人們就能在智商測試中得分更高(參見《美國科學院院報》,第108卷,7716頁)。這項發現為成功學的研究帶來了一些重要推論。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經常抓住智商和成就之間的聯繫不放,以此來證明:成功大部分取決於智力。然而達克沃斯的工作卻說明,智商測試測量的不僅僅是智力,激勵對成功的作用也可圈可點。

激勵在學習成功乃至找工作的過程中,都有突出的影響。還有樣東西讓我們變得堅忍不拔,這就是做事有始有終的毅力(willpower)。它需要我們努力工作,抵制誘惑,克制衝動。毅力在很大程度上事關自制力(self-control),而自制力則提供了兩條重要途徑,助我們獲得成功。

首先,自制力對於成功來說跟一個人的智力和社會地位有同樣的重要性。一樣可以讓我們終身受益。用它來預測青少年的考試成績,比用智商準確。達克沃斯發現,自制力越強的學生越會準時到校、完成家庭作業、少看電視,這些行為都會讓他們的學業更上一層樓。一項涉及1000名新西蘭兒童的研究,跟踪了他們從出生到32歲的表現。研究發現,在童年時期自制力越強的人長大後,更容易成為一個情緒越穩定、健康、經濟穩定和沒有惹麻煩的成年人,知道怎樣處理困境、堅持完成使命、堅守目標。(參見《美國科學院院刊》,第108卷,2693頁)。

這項研究與上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的一項著名觀察實驗相呼應。米歇爾目前就職於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他在上世紀60年代末做過一個實驗,給孩子們兩個選擇:讓四歲的孩子單獨呆在小房間裡,發一顆糖果,告訴孩子可以馬上吃掉,如果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可以獎勵另一顆糖果。有些孩子立即吃掉糖果,有些孩子則能忍住衝動,堅持到研究人員回來才吃。14年後的追蹤研究發現,立即吃糖果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顯得缺乏自信、與同伴相處不好;而等到最後才吃糖果的孩子則有主見、學業出眾、人際關係佳。成人之後,那些曾經選擇晚一點拿獎勵的人也比同齡人更受歡迎,更少罹患肥胖,掙的薪水也更多。

這項實驗說明,能夠延遲滿足、有高自制力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能經得起眼前的誘惑,能堅持耐心等待,這些正是高自制力的具體表現。相反,那些缺乏自律的孩子明顯比有自律的患常見病,如牙齦問題、高血壓、肥胖症等。有研究證實他們長大後堅持學習的動力相對不足,在管理財務和信用卡方面也出現諸多麻煩,較容易出現行為偏差問題,比如網絡成癮、中途輟學、未成年懷孕等,還更容易沉迷與酒精、藥物,甚至有犯罪記錄。

研究者發現那些有過分控制傾向的父母親限制了孩子們學習自我控制。有專家建議父母親多注重孩子的自律培養而不是自尊自負的培養。

許多家長或許都遇到過孩子在商場哭鬧著買東西的尷尬經歷。往往最後還是妥協了。他們也知道要堅持,但是看到孩子哭得傷心,又覺得買點零食也負擔得起,何況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也不好……家長的無奈可以理解,做法也的確能讓孩子的情緒很快過去,但是,沒有原則的妥協有個大問題:錯失了教導孩子自制力的良機。
自制力是重要的基礎情商能力之一,指的是一個人能控制及調節自己的行為,堅持不懈地實現目標的能力。自制力強的孩子有兩個特點:一是不做不該做的事,二是堅持去做該做的事。相比智商,自制力更是一個人在學業工作、婚姻家庭以及人際交往中取得成功的關鍵。而自制力的培養應該從幼兒時期做起,因為童年時形成的自制力對其一生都有影響。

自制力的第二個重要特點,在於我們可以增強它。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將自制力比作肌肉,因為它可以通過鍛煉而得到強化。他的研究團隊發現,磨練生活中一個方面的自製力,可以使各方面的自制力得到全面增強。他們還發現一些人自制力的增幅比其他人強,這可能是由於他們的自制力本來就強一些,因此,更適應這方面的強化訓練。鮑邁斯特說:“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所以身為父母,怎麼都得趁孩子還小,就培養他們的毅力。”他還說,自製力對集中式特訓也十分關鍵,這種特訓在任何技能訓練中都不可或缺,因為有意訓練自己的行為就是趕著你去完成最困難的任務,不讓你敷衍了事。

知道我們有辦法提高毅力、讓自己在面對困難時更加堅忍不拔,可以使我們對自身能力抱更樂觀的態度。不幸的是,我們經常因為認不清自己或低估自己適應變化的能力而畏縮不前。發展心理學家稱,擁有思維定式、將智力和性格等看作一成不變的屬性,會使人們懼怕失敗,無法坦然面對批評,避免承擔新的或困難的任務—這些都不是成功的秘訣。相反,相信品格可以再塑,能讓人更願意拓展自身,學習新的技能。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父母怎麼做,才能保證孩子有最好的機會發揮他們的潛能?這可沒那麼容易,畢竟你無法一眼就看出孩子的優點和才能。要知道他的天分是什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他有興趣,你就鼓勵。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迪安·基思·西蒙頓說,這意味著父母得允許孩子自己追夢,哪怕這些夢想不是父母心目中的首選,比如放著物理學家不做,去做什麼詩人。父母還要清楚地認識到,對孩子的一些“投資”可能是收不回來的。

即使孩子們最終沒有堅持追尋一個特別的夢想,也沒有堅持一項體育運動或樂器訓練,只要在一個領域內練成專業,他們也能了解怎樣在其他領域練就實用技能。最好的建議是告訴孩子們,人類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這個術語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卡羅爾·德威克創造的,意思是“能力可通過全心全意的練習而經由後天提高,在生物學屬性上不是一成不變的”。德威克勸誡為人父母者多表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少稱讚他們的智力和天賦,畢竟前者能鼓勵他們不斷嘗試,後者卻讓他們在失敗面前淺嚐輒止。

一、以身作則,做高自制力示範
您要求孩子每天不能長時間看電視時,是否自己一直坐在電視機前?您要求孩子不亂發脾氣時,是否自己也老愛發火?如果家長們希望孩子有自制力,請反思自己一舉一動是否做到好的示範。

二、用合理清晰的規則引導孩子
家長有必要制定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所制定的規則要合理可行,以孩子目前的能力可以做到。還要處罰明確,讓孩子了解違反規則將承擔什麼後果,例如「如果在超市里哭鬧,爸爸將立刻帶你離開超市」。

三、接納孩子情緒,但拒絕其不合理要求
孩子提出要求,如果要求不合理被立即滿足,家長應該明確、堅定地對孩子說「不」。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哭鬧撒嬌,就舉手投降。當然,此之前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怎麼做呢?
比如,孩子臨睡前哭著要吃糖,不妨按以下三步來:
1)表達對孩子情緒和願望的理解:「我知道你不高興了,希望現在能吃糖」;
2)解釋不能做的原因:「但是馬上就要睡覺了,睡覺前吃糖容易蛀牙」;
3)說明可滿足的合理要求:「先好好睡一覺,明天早上起來就可以吃糖了」。
總之,向孩子傳達這樣的態度:爸媽很愛你,也能夠理解你此刻的心情,但是要遵守規則。當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衝動,做事情會更有耐心和毅力,有能力去面對人生成長之路上的各種挑戰,未來才能快樂而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