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耳聰目明法)養生十三法之十一
十一、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
這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要由雙腳做起。
年紀輕輕,上下樓梯,膝蓋卻隱隱作痛?想蹲,蹲不下;想跑、不敢跑?越來越多中年人甚至年輕人有膝蓋痛的毛病,常伴隨腿腳無力、膝蓋痠軟,這是提早老化的警訊,不可掉以輕心。
四大原因引發膝痛
膝蓋為什麼會痛?膝蓋痛為什麼是老化指標?「人老,先老腿」,許多不經意的習慣和動作,都在加速膝關節退化。日常生活中,有四大原因會引發膝痛。
1.身上所有的損傷都可能產生發炎反應,持續發炎會造成自體免疫系統攻擊關節,形成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
2.人體精華如關節液、組織液等,會隨著老化而流失,少了潤滑的關節較容易磨損,骨頭一摩擦,就產生疼痛。
3.不當運動如半蹲、深蹲動作不正確或角度不對,人體重量會增加關節負荷而造成傷害。爬樓梯、跑步有助心肺功能,卻對膝蓋不利。
4.愛穿高跟鞋或有扁平足,行走間加劇足踝關節壓力,關節磨損嚴重,增高膝痛風險。走路易腳痛或扭傷,主因是腳筋無力。
甩腿扭膝 老人常做強身
老人常做強身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希望身體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對於這種願望更加的迫切,平常他們也會進行鍛煉來強身健體,當然方式也有很多種,當然簡單的方法也有很多,俗語稱「甩腿扭膝,八十不老」,說得就是如果我們保護好下肢,那麼到了八十也不會老,中醫認為甩腿扭膝,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舒通經絡,調整機體功能,延緩衰老。
我們知道,下肢的衰退的確早於上肢。腿是人體主要承重肢體,它有著人體中最結實的關節和骨骼,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和骨鈣出現不同程度的生理性遺失,血管彈性也逐漸減弱,因此下肢活動的準確性和速度隨之降低。
經常甩腿扭膝,能疏通血脈,增強膝部關節韌帶等組織的血液循環和柔韌靈活性。運動時,時間和運動量應根據自身情況而定,以運動時和運動後無明顯疲勞不適感為宜。腿腳經常疲勞的老人,每天將雙腳抬高,與心臟水平或者略高,然後雙手旋轉揉搓小腿3—5分鐘,以改善循環。
甩腿時一手扶樹或牆,上身正直,先向前甩動小腿,使腳尖向前上翹起,然後向後甩,腳尖向後,腳面繃直,腿亦伸直。兩條腿輪流甩動各20—30次,共2—3個循環。扭膝時兩足平行靠攏,雙膝併攏,屈膝微向下蹲,雙手放在膝蓋上,順時針扭動數10次,然後再逆時針扭動。反覆三遍,扭完雙膝後再稍事隨意地活動活動肢體,如抖抖手腿,或下蹲起立,或原地踏步等。
中醫提示,老年人堅持適宜的鍛煉,尤其對下肢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以減緩肌肉組織和骨鈣的損失,延緩腿的衰老。老人可選擇散步、快走、慢跑等運動,使腿腳部位的肌肉、穴位接受刺激,促進腿腳血液循環,調整機體功能。除以上運動形式,甩腿、扭膝也能舒通經絡,延緩衰老。
常做屈膝下蹲有助氣血流暢保護膝關節
膝關節是人體各種活動中負荷較大的關節之一,所以受損傷的幾率也較高。如果平時能夠做一些膝部的保健運動,使其氣血流暢,筋脈疏通,便可以達到健身強膝的目的。
揉膝 取坐位,小腿屈伸均可,將兩手搓熱,分別放在兩膝關節處,用手按揉,左、右各30次,以膝部感覺微熱為佳。
抱膝貼胸 直立位或仰臥位,全身放鬆。抬起右腿,屈膝,然後雙手抱膝,用力使膝關節最大限度地貼近胸部,稍停,鬆開雙手,右腿恢復成原來狀態。接著再抬左腿,動作與右腿相同,各做10至15次。
強化腳力 關節減壓
改善膝痛,首要強化腳筋。氣功養生法,4分之3功法動作都在腳下,最強調腳底功夫的發力強健。發現只要腳底下循環變好,腳下內氣變強壯,練功前的各種關節疼痛,幾乎都有改善。
腳筋是人的發力點,腳筋若無法發力,腳踝、腳腕關節就會走弱。中醫認為「肝主筋」,當睡眠品質不好、壓力大、疲倦時,肝功能受影響,連帶影響筋功能,腳筋腳腕就會無力,導致膝蓋承重過重,不需多久,膝蓋痛就找上門。
三大原則護膝運動
練習氣功,可以幫助改善膝痛嗎?練功之人,體溫偏高,因為練功有助排汗,讓循環變好;當循環變好,身體免疫系統會起作用,使炎症因子不易在體內存活,從而幫助改善發炎情況。道家功法在煉精化氣過程中,有讓身體溼潤、改善眼乾、增加排汗的作用,形同再造精微物質,連帶使關節潤滑度變好。
人要活,就要動,關鍵是要選對運動。最不傷膝蓋的運動方式,需掌握三大原則:柔軟緩慢、強化下半身與循序漸進。氣功一開始先訓練身體輕微抖動,目的是強化扭力,接著進階到強化腰力,然後增強腿力,動態間強調一腿彎曲、一腿打直,一實一虛,減少關節負擔,有效簡單的功法,天天10分鐘,人人皆可做。
膝蓋關節位於大腿與小腿的交界處,它的「組成鄰居」從上而下分別是股骨、髕骨及脛骨,股骨俗稱大腿骨,脛骨是小腿骨,而髕骨位於膝關節前方,又稱膝蓋骨。
穩住膝關節 層層保護
每塊關節骨骼的上面都包覆著軟骨,兩塊骨骼之間則有空隙,方便骨骼旋轉運作。股骨和脛骨之間的空隙,有兩塊半月板作為緩衝器,可減緩關節之撞擊力。前後左右又各有兩組韌帶,一組由前十字韌帶及後十字韌帶組成,位置在關節中間之深層,屬於為關節內韌帶;另一組則由關節內側韌帶及關節外側韌帶組成,其位置在關節囊之外側,屬於關節外韌帶。
如果從正面看去,膝關節正中間的前方有前十字韌帶,後方有後十字韌帶;左右兩側則是關節內側韌帶及關節外側韌帶,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動態支撐體系。
在股骨、髕骨、脛骨等骨骼系統,以及關節內韌帶及關節外韌帶等軟組織的支撐下,膝蓋才能穩定運作,不至於鬆垮垮的。此時再加上其他肌肉及肌腱的輔助,更讓膝蓋的穩定度大幅增加。膝蓋周邊最重要的肌肉,分別是股四頭肌及股後側四頭肌,位於大腿的前方及後側。前四頭肌附著髕骨,透過髕骨肌腱與脛骨相連,前四頭肌肉收縮時帶動脛骨向前伸展,是膝關節最重要的動力來源,走路、跑跳等運動都須依賴它。
半月板 膝關節的避震器
就解剖學而言,我們的股骨關節面像個碗與圓球之構造,脛骨關節面則像個盤子與淺橢圓構造,膝蓋運動時,兩者的接觸面只有一小範圍,使得這個接觸面受力太大,兩者之間如果沒有吸震或均勻分散力量的機制,硬碰硬下來,再堅硬的骨骼也會受傷,上下跳躍時尤其如此。
就因這樣,股骨關節面和脛骨關節面之間必須要有個緩衝的東西,而這個緩衝物就是半月板。
顧名思義,半月板外形有如半彎月亮,共有兩塊,分別位於關節之內外兩側,其主要功能在於增加股骨關節面和脛骨關節面的接觸面,進而吸收大部分的關節震動,減少關節傷害。
身為類似車子避震器的重要組織,半月板常受傷害威脅,主要傷害有二,一是慢性傷害,例如年齡老化、運動量過重或過度使用所造成的重複性傷害;另一則為急性傷害,比如跳躍太劇烈、速度太快,或是不小心滑了一下導致受力點不正確,半月板不在正確的位置上,就受傷了。
膝關節傷害 男女老少有別
除了半月板,膝關節的任何一個部位也都可能受傷,但受傷部位往往視年紀而定,3、40歲婦女下樓梯時,如果常覺得膝關節痠痛,很可能是髕骨軟骨軟化使然,這是因為女性為了生小孩,骨盆通常較寬,大腿的股四頭肌可能將髕骨往外拉,如果這名女性又合併有X型腿,受力點外移,情況將更為嚴重。
如果是6、70歲的老阿嬤,膝關節的問題則可能集中在退化性膝關節炎。其實,任何軟骨都可能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為何膝關節最常見?一來是這個部位的活動度大,而且和髖關節相比,活動時膝關節面的接觸面小,關節受壓力就大,一旦合併有半月板或十字韌帶的受傷,傷勢就會更加明顯。
巧合的是,這些上了年紀老阿嬤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幾乎都從膝蓋內側開始出現,這是因為她們在歲月的雕琢下,雙腿大都往外膨出而出現O型腿,因此才會從膝蓋內側開始出現退化性關節病變。
就因為如此,中壯年女性只要抱怨膝蓋前面常疼痛不堪,十之八九可診斷為髕骨軟骨軟化;至於上門求診的若是上了年紀的老阿嬤,且又嚷著膝蓋內側會痛,診斷絕大部分為退化性膝關節炎。
相較下,男性的膝關節毛病大都和運動傷害有關,12、13歲小孩子整天在外跑跑跳跳,股四頭肌或髕骨韌帶發炎引發的膝蓋疼痛機率較高。
常劇烈運動的運動員,半月板及十字韌帶受傷的比率明顯較高,這通常和過度使用有關。至於不小心跌倒或車禍受傷患者,受傷部位大都集中在十字韌帶及內外側韌帶。
蹲下時膝關節承重最大
膝關節不僅是身體活動度最大的一個部位,承受的重量也不小。根據科學統計,在不同的姿勢下,膝關節可承受身體3至6倍的重量,其中又以蹲下來所承受的力道最大,可達全身重量的6倍。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們蹲下時,膝關節除了要負擔身體重量外,也需要肌肉收縮來平衡身體重量,關節承載的力量至少就是體重加上肌肉收縮的力量。又根據身體不同的位置,重心沒有落在身體的主軸上,此時若再加上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膝蓋的受力當然遠大於身體重量。
相較下,站姿時重心落在身體主軸上,膝蓋承受力道最小;而正常行走時,膝關節之受力大約只達身體重量的1至3倍左右。
在這個前提下,長時間蹲著、跑跳及爬山,膝蓋最容易受傷;反觀游泳時,關節只承載肌肉收縮力量,身體重量被水的浮力抵銷,可說是最不容易導致膝蓋受傷的運動。
此外,騎腳踏車時,身體的大部分重量被屁股底下的座椅給吸收掉了,膝蓋相對受力不大,也較不易受傷。
不過,這些原則並不見得一體適用。體重越重,或是身材越胖的人,身體的橫斷面較大,在行動時重心往往容易偏離身體軸心,此時膝蓋受力較大,也較容易受傷。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身高可以高人一等,但是身型相似的高矮兩個人,哪個人的膝蓋較容易受傷?答案是前者,這是因為身材較高者膝關節單點承受的平均受壓力較大,膝蓋受傷機率相對較高。
膝蓋受傷該做哪些檢查?
膝蓋出問題,傳統上認為到醫院照張X光片就行了,但因X光檢查只能看出骨骼等硬組織,確認有無骨折等傷害,無法找出肌肉、肌腱及韌帶等軟組織的毛病,更沒辦法診斷半月板有無破裂,以及關節軟骨是否磨損等症狀,因此還是得仰賴其他檢驗才行。
就因如此,骨科醫師親自為病患進行理學檢查,就變得相當重要。理學檢查說來很簡單,無非是詳細問診,聆聽病患主訴病史,再看看病灶、摸摸病灶或特殊手法檢查,有時甚至聽聽病灶是否有異常聲響,再做診斷。
這種理學檢查最能看出醫師的能耐,有經驗的骨科醫師可從病史、視診及觸診中,觀察病灶處是否卡卡的,是否有積水的異常聲響及紅腫,進而確定診斷,往往八九不離十,準確率相當高。
如果還不放心,可再透過核磁共振掃描 (MRI)這種影像學檢查確診。只不過,這種檢查容易出現過度診斷的情形,把一些有的沒的全都檢查出來,而其中大部分在醫療上又沒多大意義,若依照檢查結果進行後續醫療處置的話,恐怕有過度醫療及過度耗用醫療資源之虞。
在這種前提下,骨科醫師在採用核磁共振掃描做進一步確診前,更須審慎評估。就醫學常規而言,年輕病患因十字韌帶或半月板受傷機會大,也許可做核磁共振掃描;至於年老病患大部分為退化或骨刺增生,普通X光檢查即已足夠,就不一定非做核磁共振掃描不可。
暖身運動預防膝蓋受傷
膝蓋傷到必須就醫檢查或治療,可說是不樂見的結局,若能及早預防,也許就不必走到這個地步。寶貝自己的膝蓋其實並不難,只要做好運動前的暖身運動,大概就成功了一大半。
暖身運動很簡單,可拉拉筋,讓膝關節靈活一點,提升反應的靈敏度。接下來可做簡單的肌肉運動,比如雙腿輪流前後擺動,或來個上下跳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也讓膝關節的彈性增加。
整個暖身運動至少要做1、20分鐘,但令人洩氣的是,大多數人運動前,不是不做暖身運動,就算做了,也是隨便動個一、兩分鐘,意思意思一下而已,效果當然不好。
保護膝蓋的撇步
除了確實做好暖身運動,也要衡量自己的狀況,選擇符合自己體能的運動,儘可能避免從事超越身體極限的項目。比如說,年逾六旬的中老年人,最好別下場打籃球,更別說拚命去搶球或灌籃了,免得一把老骨頭給拆了。
運動時,防護措施一定要夠,護膝及具有良好彈性與穩定性的運動鞋是最基本的配備。不同運動,應選擇各種不同功能的鞋子,打籃球應穿長筒及擁有氣墊功能的專用鞋;慢跑時,則不妨挑一雙吸震效果不錯的鞋子,減少運動傷害的機率。
萬一不小心膝蓋受傷了,則要善用輔具,並確實做好患部保護的動作。但要留意的是,護膝式護具最好別長時間穿著,否則膝蓋附近的肌肉會萎縮,對膝蓋的活動反而不好。
常常聽老年人說自己的關節像氣象台,這是因為飽受退化性膝關節炎折磨的患者,膝蓋對溫度的敏感度增加,不妨在家裡擺一台除濕機,控制室內溫濕度,讓膝蓋好過一點。
膝蓋的活動量大,加上又承受全身3至6倍的重量,可說任勞任怨。在做好所有防護措施之餘,也應維持理想體重並適時減重,免得體重過重而增加膝蓋的負荷,導致受傷。
此外,能坐著,最好就別蹲著或跪著,且一個姿勢不要維持太久時間,經常變換姿勢,活絡筋骨及血液循環,都可確保膝蓋的健康,繼續扮演吃重的角色。
Q:運動時戴護膝就可以保護膝蓋嗎?
A:運動時戴上護膝,確實可保護膝蓋,但護膝有數十、甚至上百種,各種護膝的功能都不同,不見得所有護膝都適合,而是應針對運動種類及個人需求、膝蓋已出現的問題,選擇正確的護膝,否則一旦穿戴錯了,反而會造成傷害。
Q:多吃葡萄糖胺可以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A:國外研究顯示,葡萄糖胺類似關節軟骨組成的成份,但是否如國人所說的,「吃腦補腦,吃葡萄糖胺也可補葡萄糖胺」,那就不得而知。不過,從動物身上可發現,葡萄糖胺對維護軟骨確有幫助。
葡萄糖胺分「硫酸鹽」及「鹽酸鹽」兩種不同成分,前者在國內屬於藥物,臨床上有其根據;後者則被當成食品管理,依法不能宣稱療效。
市面上有幾十種葡萄糖胺產品,很難說哪種有效,哪種無效。除了葡萄糖胺產品外,坊間也可見軟骨素或膠囊,但缺少相關研究,難以判斷好壞。
消炎藥及玻尿酸,也常被拿來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服用消炎藥,可降低發炎程度,有助於緩解關節疼痛及不舒服。在患部注射玻尿酸,可增加關節潤滑度,有防止關節僵硬、粘黏等作用。
Q:下樓梯比上樓梯還傷膝蓋嗎?
A:理論上來說,下樓梯時,膝蓋不僅要承受身體重量,且得扮演剎車的角色,受力較大,確實較易傷及膝蓋。若真要爬樓梯運動,不妨上樓走路,再改搭電梯下樓,如此一來既可達到運動健身目的,也可保護膝蓋。
膝關節是人體運動最重要的關節,舉凡跑跳蹲跪的動作都需要良好的膝關節功能。膝關節疼痛是相當常見的問題,不管男女老少,都可能會發生膝蓋痛的困擾。當膝蓋疼痛時要先分是否有受傷,受傷是最近或是很久以前,受傷是碰撞或扭到,受傷時有否腫脹,能否走路等等,都可以提供給醫師參考以得到正確診斷。如果沒有明顯受傷而突然疼痛,則要想想最近有否過度使用,例如走路太多、跑、跳、爬山、負重、蹲太久等等。最痛的點在哪裡也是診斷的重要參考。
根據門診的經驗最常見非受傷引起的膝關節疼痛有:
1.肌腱炎:
常因過度活動、運動、走路、跑跳有關。常在關節上下肌腱附著骨頭處,有一特別疼痛點。
2.髕骨股骨關節軟骨炎周圍腱膜炎:
常在彎膝蹲跪,膝蓋彎曲很久或上下樓梯時會特別不舒服。疼痛點會在髕骨周圍,特別在外側。
3.痛風發作:
突然無緣故膝蓋非常痛,紅紅腫腫的,會有關節積水現象,不敢走路。病患常有高尿酸或痛風病史,發作前曾大吃大喝。
4.退化性關節炎急性發作:
常發生在年紀較大而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可能有走路過久,站太久或活動過度而造成疼痛。關節疼痛點常在關節內側,有時會合併關節腫脹積水,不敢彎曲,走路時會特別疼痛。
膝蓋非受傷引起疼痛時,只要問清楚病程,作理學檢查,即可確認病變所在,對症治療。治療可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止痛。必要時也可針對疼痛點作局部類固醇及局部麻醉劑注射,常可迅速解決疼痛。急性疼痛症狀解決後,需適當的調整活動及復健訓練,以避免又復發。
如果有膝關節受傷,常是因為運動傷害。一般的運動,包括籃球、足球、棒球等都需要穩定而有力的膝關節,才能達到最佳運動表現。因此在運動傷害中,膝關節受傷相當常見,而且,一旦受傷幾乎都會影響運動能力。膝關節受傷時,要判斷受傷的組織結構及嚴重程度、考慮受傷時的姿勢、作什麼運動或動作而受傷,是膝內翻或外翻受傷、受傷後是否可以繼續走動、有沒有腫脹、疼痛,是否可以正常伸直或彎曲、是否有膝關節不穩定等等。詳細的受傷經過及受傷後膝關節情況是重要的判斷依據。膝關節受傷要分是關節腔內或腔外的組織傷害。關節腔內的組織包括:前、後十字韌帶,內外側半月板破裂及關節軟骨。關節腔外面的組織則包括內、外側側韌帶,肌肉,肌腱及皮下組織。關節腔內傷害造成的血腫會集中在關節內而會影響關節彎曲及伸直。關節外的出血則會分散開在皮下組織,不會影響關節活動。
臨床上常見的膝關節運動傷害有:
1.前十字韌帶斷裂:
前十字韌帶斷裂是最常見的膝部嚴重運動傷害。在台灣,約有一半是打籃球受傷造成的,常常是在跳起來搶球或搶籃板落下時扭到膝蓋,就無法站起來,很快膝關節就腫而無法伸直,也不敢踏地走路。過了2、3週腫脹消失後,幾乎可以正常走路,但是不敢再跑、跳、打球,而且膝蓋會發現鬆動現象。
2.內側韌帶傷害:
如果受傷當下,膝蓋是呈外翻姿勢時,會傷到內側側韌帶。此時在膝關節內側會出現疼痛、壓痛及瘀血現象。當膝蓋作外翻動作時會使疼痛加劇。走路時內側會疼痛而不太敢走。
3.半月板破裂:
半月板受傷常常是發生在跳躍落下時,膝蓋稍為偏內側或外側著地至碰撞半月板造成破裂。疼痛程度較輕微,仍可以走路,過幾天後會輕微關節腫脹。如果破裂碎片較大時,有時會飄移卡在關節中間而致膝蓋卡住,不能動彈,此時膝蓋稍微扭動一下就又好了。半月板破裂比較不會造成運動障礙,但是跑跳時會感到關節內側或外側疼痛。
4.關節軟骨破裂:
如果膝關節股骨及骨的關節面撞擊太厲害,則可能會造成軟骨破裂。受傷後也會造成嚴重血腫。有時碎片掉在關節腔內,卡到骨頭造成疼痛而無法正常活動。
膝關節運動傷害發生後,要遵循休息、冰敷、壓迫、抬高的處理原則以減輕疼痛及腫脹。膝關節腔內有血腫可抽出來以減少腫脹及關節活動障礙。必要時要以膝關節護具固定膝關節,以避免進一步傷害。X光檢查一般會呈現骨頭正常,但相關軟組織傷害,要以核磁共振檢查才能得到確切診斷而採取適當的治療。膝關節腔外面的組織受傷,一般皆會還原而不會有嚴重的後遺症。唯要注意的是內側側韌帶受傷需要膝關節護具固定3週才能癒合,而不致有韌帶鬆弛發生。
什麼情況下才要開刀呢?如果有關節內之半月軟骨破裂、十字韌帶斷裂、或關節軟骨破裂時,經核磁共振檢查確認病變所在,目前多可用膝關節鏡來治療。例如前十字韌帶斷裂可作關節鏡前十字韌帶重組術、半月板破裂可作關節鏡半月板修補術或部分切除術、關節軟骨破裂可用關節鏡出碎片並作軟骨修補術。關節鏡手術,是骨科近年來發展最快的微創技術。手術時間短,傷口小,病患不舒服的程度可減至最低。術後積極的復健訓練,可很快恢復正常活動及運動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