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活到一百四十一歲的人瑞養生法~十三之十三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約生於隋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歲(有的考證活了一百四十一歲)。人們把他當做「神仙」,尊稱為「藥王 」。

孫思邈(耳聰目明法)養生十三法之十三

十三、腳常搓

(a)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

(b) 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


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對身體有益。

我們的腳底可能是最不被關注的地方,然而它的作用卻非常重要。俗話說:"足弱無長壽。"雙腳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體狀況的陰晴表,能夠很準確地反映人的健康狀況,可以說是人體健康的"第二心臟"。古代醫學中指出:"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雙腳被比做"人體之根",從解剖學觀點看,腿腳是全身的支柱:人體共有206塊骨頭,雙腳就佔了52塊。

我們每個人的足底有很多的保健穴位,分布著豐富的神經末梢,通過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加強身體的新陳代謝,提高免疫系統功能,促進全身各個系統的生理機能自然而然地強盛起來,達到身心整體性的健康。經常敲打足底,有滋陰降火、安神明目、調補肝腎的作用,可防治頭痛、心腦血管病、高血壓、腎炎等病。

足療養生法是一種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大眾健康法。現代醫學證明,人的衰老是從腳開始的。在人們的腳掌上密布了許多血管,還有無數的神經末梢,並與大腦緊密相連,腳的健康不僅關係到人的身體健康,而且和壽命有很大關係。"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部都有相應的反射區,腳部還有大量的神經末梢,多做足部按摩,可活化內臟器官機能;消除畏冷、浮腫;緩解肩膀酸痛、視覺疲勞;保持精力充沛。

食物產生許多廢物,隨著血液流通,人的腳底微血管末稍神經離心臟最遠,腳溫又比身體溫度約低7℃,故血液中尿酸,有毒物質就容易沈積腳底,阻礙循環作用造成發炎病變。疾病的產生,均因經絡受阻、臟氣、血氣神經作用不能疏通所致,人在健康情況下,對足部進行按壓是不會引起疼痛的,當人體內臟患病時,按壓足部反射區,除會出現壓痛外,還會出現小硬塊等病理廢物,這些廢物就是阻礙氣血回流造成器官功能障礙發炎的原因。當按摩反射區後,腳底回血通路的毒素和累積的廢物清除,引流到血液中去,再經由腎和汗腺或通過肝臟、腸道排出體外,全身器官組織自然就有良好的氣血循環,而不易老化發炎。

腳底穴道按摩療法是一種古老而又新奇的治療方法。它起源於中國,數百年前流傳到國外,在國外西方國家,尤其在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廣為流傳。運用中醫學的理論及方法,使腳底反射區療法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具體的操作手法運用上,都煥發了活力,重新在世界上站在這一領域的高點。從生物全息論的角度,足部區域相當於反映全身資訊的一個全息胚,由於足部血管神經分佈密集,足三陰、三陽經在腳底相互貫通,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連通,所以說,腳底是人體資訊相對集中的地方,各種生理病理的資訊均可在足部顯現出來,臨床運用時,針對不同的病情,選擇一定的反射區進行組合,通過蒸氣熱足療﹑推拿按摩手法及刮痧療法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可以調整相應臟腑經絡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腳底穴道按摩療法作為調節機體內部的一種治療方法,對於全身各系統疾病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如內科的胃腸功能紊亂、糖尿病、高血壓、神經官能症等;骨傷科的骨質增生、軟組織損傷等;婦科的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兒科的腦癱、多動症、呼吸道感染等,皆可透過腳底反射區療法達到一定程度的療效。

腳底腳底穴道按摩刺激,是為按摩人體無法按摩到的內臟、內分泌、神經等系統。按摩刺激主要為喚醒人體自然治癒能力及免疫力,到達最佳狀態,如果人體有大小傷口或疾病入侵,抗病。癒合大都是靠自身治癒能力及免疫力,腳底按摩次要功能及作用也是為此。

「身體是你的,健康是你的,而這些都在大自然裡面可以都可運用,」脫下鞋襪,赤腳在公園裡,到處找著人行道邊緣、任何有直線的地方、平滑小石頭,忙著用腳試踩:頭痛踩哪裡、胃痛踩哪裡。手舞足蹈,「這樣跳舞也是腳底按摩喔!」

人們的身體借由新陳代謝的作用,達到排除體內廢物和毒素的目的,包括五藏六腑、淋巴系統、呼吸系統、大小腸和皮膚汗腺都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這些器官功能失常或減弱,就經常會容易疲勞、體力不繼的狀況發生。

人體的特殊構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經控制元素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經部位就是反射區。臨床實驗證明,人的雙腳合併正是人體器官組織立體分佈的縮影。當體內器官或腺體異常時,其足部反射區就會有尿酸晶結晶沉積而成為(痛點),每個痛點觸覺反應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顆粒,有些只有腫脹的感覺。當刺激腳底穴位或採行熱流循環-蒸足,自然也會加快排除沉積在組織周圍的毒素和廢物,這就是現在醫學所稱的(第三醫學-另類療法), 乃是利用刺激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讓器官自我恢復並保持正常功能的物理療法。(一般打針吃藥稱為第一醫學,物理治療或超長磁波、熱療法、遠紅外線照射等為第三醫學)。
現在人都生活壓力大,工作又非常繁忙,一旦生病了,要麼就是忍痛堅持工作,然後進行常規的打針吃藥。其實,這對於身體而言,根本毫無意義。生病了,就是身體抗議了。我們需要的是認真地去對待它,調理它,放鬆它。有句老話,"磨刀不誤砍柴工",足療就是在專業按摩師的操作下,採用不同的藥液,通過各種手法刺激足部和小腿部的穴位和反射區,從而起到調暢氣血、平衡陰陽、健身療病的目的。

中國醫學認為足部穴位和五臟六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還是現代醫學解剖學證明雙足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淋巴管和神經末梢,無疑都說明腳與人體健康的重要關係。因此,足療被廣泛地用於失眠、"三高"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便秘、糖尿病、下肢麻木發涼、微循環障礙、亞健康等30餘種疾病的調理和治療。其中,以治療失眠、高血壓療效最為顯著。中醫認為失眠皆因心脾兩虛、心膽氣虛、心火上擾、肝腎陰虛所起,即與心、脾、腎、肝相關。

那麼,要想解決失眠問題,我們動手做足療前對泡腳水的選擇上,當以養血、安神、清心、舒肝的藥材為主,將水溫控制好,就可以把腳放進去。在手法上,要多用滾法、揉法、推法、拿法,輕重力度也要根據自己的感受來調節。自己按摩一下湧泉穴、照海穴、三陰交、足三里。一般按摩完當天晚上失眠就能改善,隨後再堅持調節4~5次基本睡眠就能逐漸恢復正常。

自己在家做過足底按摩,大家有一種疑惑:"是不是有酸、脹、麻、疼痛等感覺,就意味著有多種疾病?"有些讀者甚至還出現了疑神疑鬼的情況,其實大可不必,我們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及耐受力程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自我按摩時每個人所表現出來的酸、脹、麻、疼痛等感覺也不盡一樣,不要看見有些書上說你酸痛了就是有病的徵兆,這就有點偏激了。那麼,怎樣從穴位上反映出疾病的先兆呢?很簡單,當在一隻腳或腿上按壓的時候出現明顯的疼痛感,在另一隻腳或腿上的同樣穴位、出現同樣程度的疼痛感,那就可以排除患有某種疾病的可能性。

有一些中老年人,出現泌尿系統的問題,他們很痛苦,又不想總是提起這個令人不好意思的話題。怎麼辦?很簡單,用大拇指分別推按雙腳上的尿道反射區,兩個手向前推。比如,尿頻、尿急、尿痛、尿道熱、灼痛這些問題,可以用兩手大拇指在尿道反射區順著向前推20分鐘,並在推的過程中不停地喝水。在腳上的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尿道這幾個反射區各重點按揉或推刮10次。

按摩不只是治標,而是要治本。身體所有的器官彼此之間休戚相關。一個器官有問題,連帶另一個器官也會不正常。我們自己做足療的時候,基本上每一個反射區都可以按摩5分鐘,這樣是不會有什麼害處的。遇到急性病症時,按摩時間可加1倍或3倍也不會有危險。需要強調的是在按摩肝臟和脊柱反射區時應小心。當腎臟功能良好時,才可在肝臟反射區按摩5分鐘以上,否則大量的有毒物質將進入循環系統,卻沒有能及時排出體外。脊椎的反射區不可按摩太久,因為這個部位按摩太久會使血流加強而產生暫時性的不良反應。建議每天花30分鐘做按摩,這有助於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

中醫理論記載,人有"四根"--耳根、鼻根、乳根和腳根,其中以腳根為四根之本。人老腳先衰,木枯根先竭,可見腳對人體的重要性。每天晚上回到家,用熱水舒舒服服泡個腳,自己在腳心、腳背按、揉、扯、壓,身心也就不知不覺隨之徹底放鬆,夜晚還能香甜入夢,這真是一件非常不錯的生活享受。體會到舒服感的同時,大家可能還不知道,我們經常做適當的腳部按摩,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腳上藏著能夠增強免疫力的秘密

實踐證明,足浴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可靠的自我保健方法。故民間素有"睡前一盆湯"的習慣做法。熱水洗腳是一種浸浴療法,洗腳時,水溫以40℃~50℃為宜,水量以淹沒腳的踝部為好,雙腳浸泡5~10分鐘。同時,用手緩慢、連貫、輕鬆地按摩雙腳,先腳背後腳心,直至發熱為止。這樣,能使局部血管擴張,末稍神經興奮,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增強。如能長期堅持,不僅有保健作用,還對神經衰弱引起的頭暈、失眠、多夢等癥狀有較好的療效。

腳底和腳趾有千萬神經和血管,即使不是按摩反射區,只是稍微按摩腳底,還是具有保健效用。腳底按摩以刺激腳底與腿側的點、線、帶和區,不只是純粹按摩腳底反射區,最終目的是達到舒經活絡、鬆弛神經。腳底按摩雖然好處不少,但也沒有必要每天來做,這反而會損傷肌肉。按摩一次後,肌肉得到鬆弛,血液得以循環,隔天還是有這方面的效用,所以大家完全可以隔兩天再來做。

因為腳在人體最底部,血液中的尿酸晶等有害物質沉積在腳底,不利健康。通過足底按摩,分解沉積在腳底的有害物質,可使其通過汗液、尿液排出體外。腳底按摩對慢性病人的助益最大,如經常失眠、體質虛弱者等,進行腳底按摩後,療效顯著。糖尿病患者的兩腳常會因為病情的加劇而最終不得不被殘酷地鋸掉,關鍵就在足部末梢神經出現了問題。因此,患上糖尿病的人,應經常接受腳底按摩,讓血液通達末梢神經所在部位。一部分的腎臟病患者也應多做腳底按摩。但是如果病人的肌肉已壞死或出現潰爛現象,就不適合進行腳底按摩。

腳底按摩祛病的小寶典

便秘、乾咳:便秘主要與大腸蠕動不夠有關,按摩時,主要刺激腳上的大腸反射區,它在左、右腳心靠腳跟處,分別呈門框和直角形分布,按摩腳內踝往上約四指處的肛門區,也有同樣之功效。需要提醒的是,便秘是實症,實則瀉之,所以按摩越用力越好。治療咳嗽,首要是刺激肺、支氣管反射區,上身淋巴腺有消炎作用,腎上腺分泌的糖皮質激素,可止咳、消炎、抗過敏,秋天燥腎起調節作用,這些都是按摩時的重點反射區域。

失眠、神經衰弱:兩腳後跟都有一失眠點,而心主神門,心又與小腸相表裡,腹腔神經也能影響神經緊張,所以心、小腸、腹腔反射區也要刺激。

疲乏、腰酸背痛:腎輸尿管膀胱,促使乳酸排泄,而乳酸正是引起疲勞的主要原因。頸椎、腰椎、胸椎的異常,直接導致人的腰酸背痛。甲狀旁腺能調節鈣代謝,促使肌肉神經興奮。

為追求更好的效果,大家在按摩前最好用熱水來浸泡腳,涼了再不斷地添熱水,堅持半小時,如果其中能加上針對自身某種疾病的中藥,效果會更好。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這種自我按摩對於失眠患者效果特別有效,因為泡腳能促使血液下行,幫助入睡,建議泡得越久越好。自己按摩時的分量因人、因病而異,而且難免有痛感。如果覺得太痛,可適當放輕,但在刺激致病的關鍵點時,痛感必不可少。


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踝關節以下就有60多個穴位。如能經常刺激足部的太沖、隱白、太溪、湧泉等穴位,就能起到滋補元氣、壯腰強筋、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的作用。按摩腳底的方法很多,可把兩個腳心相向置於床上,左手搓右腳心,右手搓左腳心;也可用中指或食指由腳心向腳趾方向做按摩,每次100~200次,以按摩部位發熱為度,兩腳輪流進行;還可用手掌反覆搓腳心l5分鐘。如果時間充裕,再加上以下的按摩:左手按住右腳腳心,前後活動腳踝5次,換左腳;向外側揉按並前後活動5次,左腳同樣;向內側揉按並前後活動5次,左腳同樣;右膝彎曲,左手固定右腳掌,右手握腳跟,前後活動5次,左腳同樣;右膝彎曲,右手拇指輕按膝蓋里側,左手握腳踝,前後活動5次,左腳同樣。

腿足保健法浴足:用熱水泡腳,特別是用生薑或辣椒煎水洗腳,可較快地擴張人體呼吸道黏膜的毛細血管網,加快血液循環,從而使呼吸道黏膜內血液中的白血球及時地消滅侵襲人體的細菌和病毒,使人體免受感染。

摩腳:洗腳後,雙手搓熱,輕揉搓相關部位或穴位,可全腳按摩,也可局部按摩,多按摩湧泉穴(足心)或太沖穴(一、二足趾關節後)或太溪穴(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對頭暈、失眠、厭食、面色晦暗、疲勞、高血壓、便秘等有防治作用。

高抬貴腳:每天將雙腳蹺起2~3次,平或高於心臟,此時腳、腿部血液循環旺盛,下肢血液流回肺和心臟的速度加快,得到充分循環,頭部可得到充足而新鮮的血液和氧,同時對腳部穴位、反射區也是一個良性刺激。部隊行軍後都知用此法迅速消除疲勞,平時抬腳也有好處。

搓揉腿肚:以雙手掌緊夾一側小腿肚,邊轉動邊搓揉,每側揉動20次左右,然後以同法揉動另一條腿。此法能增強腿力。

扳足:取坐位,兩腿伸直,低頭,身體向前彎,以兩手扳足趾和足踝關節各20~30次,能鍛煉腳力,防止腿足軟弱無力。

扭膝:兩足平行靠攏,屈膝微向下蹲,雙手放在膝蓋上,膝部前後左右呈圓圈轉動,先向左轉,後向右轉,各20次左右。可治下肢乏力、膝關節疼痛。

甩腿:一手扶物或扶牆,先向前甩動小腿,使腳尖向上蹺起,然後向後甩動,使腳尖用力向後,腳面綳直,腿亦盡量伸直。在甩腿時,上身正直,兩腿交換各甩數十次。此法可預防半身不遂、下肢萎縮無力及腿麻、小腿抽筋等。揉好腳就能解決身體的小問題

但是千萬要注意的足療法:
足部如人體對應快速記憶

1.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律衰竭的病人禁用腳底按摩。
2.此外,孕婦要慎用,老人按摩時刺激要輕。PS.孕婦或生理期的女性,在腳底按摩時請勿過度用力按摩,避免子宮收縮,造成其它婦科疾病。
3.不要再太飽或太餓時按摩。最好是在飯後一,兩小時進行。
4.做完腳底按摩喝一杯溫開水讓毒素排出去。
5.如果自己的手力量不夠大,可以用些輔助工具像按摩棒,或者圓珠筆的光滑圓頭面,一點的方式刺激腳底穴位。
6.一般按摩從腳大拇指開始,接著到四根腳趾,在逐步往下延到腳後跟。如果沒有時間把整個腳底反射區都做一遍的話,可以哪個臟器不適救在那個反射區按。
7.找個網球,放在地板上,把腳踩在球上來回地滾也很好,3-5 分鐘就覺得很暖。
8.經常用手掌心搓腳底心。手掌心有個勞宮穴,是心包經上的一個穴位,腳底心上是湧泉穴,是腎臟的反射區。勞宮穴和湧泉穴互相摩擦是心腎相交法。此法是把氣往下引,把上面拥堵的虚火拽下来,這样上面就清爽了。
9.按摩時不該覺疼痛:“按摩師給心髒病患者做腳底按摩時得注意,不要讓病人感到疼痛,力道必須點到爲止,讓病人舒服。病人喊痛,心髒負荷過大,血壓不正常,可能會有反作用。”
10.如果病人的肌肉已壞死或出現潰爛現象,就不適合進行腳底按摩。
11.不需要每天按摩:腳底按摩既然那麼好,可以每天進行按摩嗎?“病人(顧客)沒有必要每天來做腳底按摩,這反而會損傷肌肉。按摩一次後,肌肉得到松弛,血液得以循環,隔天還是有這方面的效用,可以隔兩天再來做。”
12.禁忌證嚴重出血性疾病,如消化道出血、支氣管擴張出血、腦溢血、子宮出血等;某些急診疾病,如急性腹膜炎、宮外孕等;某些傳染性疾病,如乙腦、流腦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肺結核活動期,婦女月經、妊娠期等。
13.治療室内保持空氣流通,禁止吸煙。
14.過饑、過飽及過度疲勞者,不適宜治療。
15.治療後要求在30分鍾内喝200~500毫升溫開水,有利於體内毒素的排泄。
16.治療前用熱水泡腳,有利於手法治療及增強治療效果。
17.每次足部治療均要推腎、輸尿管、膀胱等基本反射區,以促進體内代謝產物的排泄。
18.腳底按摩對慢性病人的助益最大,例如經常失眠、體質虛弱者等,進行腳底按摩後,療效顯著。
19.糖尿病患者的兩腳常因病情加劇而得鋸掉,關鍵就在足部末梢神經出現問題。患上糖尿病的病人,應經常接受腳底按摩,讓血液通達末梢神經。
20.輕微腎臟病人也應多做腳底按摩。避免肌肉已壞死或出現潰爛現象。

何謂穴道?

「穴道」是位於皮肉、筋骨之間的接縫處,是熱能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氣、血、津液匯聚之地,亦是中醫用針灸來治療疾病的法寶之一。

按壓穴位有痛感,表示氣血不通!

在經絡上若有氣或血的流通停滯時,就會出現反應的「穴道」上,此時穴位處會變硬、隆起、凹下或按壓時會感到疼痛。所以當身體出現頭痛、腳酸痛、手麻等症狀時,其實只要刺激按摩穴道,就能改善經絡的流通。

檢查看看您是否有以下的症狀:
□ 身體疲勞
□ 腰部痠腫脹
□ 膝蓋疼痛
□ 後腳跟疼痛
□ 月經失調
□ 高血壓
□ 反胃嘔吐
□ 頭痛
□ 鼻子不適
□ 心悸亢奮
□ 失眠
若有3個以上的症狀,表示氣血循環不良(氣滯、氣虛、血滯、血瘀),建議可按摩腳底的湧泉穴來改善以上症狀。

養生之穴~ 湧泉穴
湧泉穴位置:位於腳底前部凹陷處,在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約略可看出腳底肌肉形成“人”字紋路。

湧泉穴~ 腳底按摩養生 

腳底按摩有助於養生,所謂的腳底按摩就是透過按摩、推拿、揉、捏、擦、點、理、扣等按摩手法,使全身十二條經絡得以成為運送能量的氣血循環系統,以幫助全身氣血通暢。

按摩腳底的湧泉穴若感覺酸痛,表示身體早就潛伏了毛病,只是經由腳底按摩的刺激,提早出現反應,不過通常在3~5天後,酸痛感就會消失。

天氣一轉冷,女性容易手腳冰冷,通常虛冷體質的人,因本身熱能不足、身體基礎代謝率低下,會一直接吃東西來補充熱能,所以就容易囤積脂肪而變胖,這種肥胖稱為氣腫、浮腫、水腫型的肥胖。建議:可常按摩腳底的湧泉穴來提升基礎代謝率,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  

湧泉穴可檢測「腎虛」!

腎虛會出現的症狀:手腳冰冷、怕冷、腰痠背痛、肌肉僵硬、腰痠腿軟、小便頻頻、後腳跟痛等症狀。腎虛的人觸摸湧泉穴時皮膚會無彈性,一按便深陷不起,此時千萬不能再繼續按摩,否則腎氣會更虛弱,建議可改用“足部貼”的方式來養生。

按摩湧泉穴可降血壓!

中醫所說的氣血上逆,也就是高血壓、流鼻血、頭痛、眼壓高、氣喘等症狀,所以適當的刺激按摩湧泉穴,即可引氣血下行,幫助血液循環,即可改善以上的症狀。
 建議:可在睡前敷上足貼,即可讓血壓慢慢下降。
方法:將“吳茱萸”搗成泥狀+米酒敷於湧泉穴,大約敷15~20分鐘即可。

湧泉穴是人體長壽大穴,有“滋陰益腎”之功,它在人體養生、防治、保健、治病等各方面都顯示出它的重要性,想要讓身體保持最好的狀態,就要常常按摩湧泉穴,用穴位按摩是最健康無負擔又快速得方法,不妨試試看吧!

足下穴道
1、肺經:手太陰肺經取太淵,定位在掌後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2、心包經:手厥陰心包經取大陵,定位在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3、心經:手少陰心經取神門,定位在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4、 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取腕骨,定位在手背尺側端,尺側腕豆骨前凹陷中。
5、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取陽池,定位在腕骨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6、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取陽溪,定位在腕背橫紋橈側端,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7、脾經:足太陰脾經取太白,定位在第一蹠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
8、肝經:足厥陰肝經取太沖,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蹠骨底之間凹陷中。
9、腎經:足少陰腎經取太溪,定位在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10、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取束骨,定位在第五蹠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
11、膽經:足少陽膽經取丘墟,定位在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12、胃經:足陽明胃經取沖陽,定位在足背高處,第二、三趾間的縫紋端上 5 寸(約合受檢測者 5 個大拇指寬度)。
13、督脈:定位在大椎,俯臥,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14、任脈:定位在中脘,仰臥,前正中線,臍上 4 寸。
15、帶脈:定位在帶脈,側臥,第十一肋骨游離端直下,平臍外取穴。
16、寸: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
17、關: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
18、尺: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關後(腕端)為尺。
19、陰維:定位在築賓,內踝上高點 5 寸,腓骨肌內側肌腹下端取穴。
20、陽維:定位在陽交,外踝點上 7 寸,腓骨後緣取穴。
21、陰蹺:定位在照海,內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2、沖脈:定位在公孫,第一趾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23、陽蹺:定位在申脈,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4、左足外側:第三趾上三寸。
25、左腳:第一拇指中間
26、右腳:腳板第四趾下四寸。
27、右腳背:第三、四趾中間上三寸。
28、足內側:內踝尖下兩寸(男左女右)。
穴位 主要功能

百會==>頭痛、高血壓、發熱、失眠、目眩、鼻疾、痔瘡、耳鳴、健忘、中風。
印堂==>流鼻血、目眩、頭痛、幼兒抽筋。
四白==>眼睛疲勞、臉部麻痺、三叉神經痛。
下關==>牙痛、耳痛、臉部麻痺或疼痛。
頰車==>臉部疼痛、下齒痛、牙床痛。

翳風==>重聽、暈車暈船。
大迎==>三叉神經痛、臉部抽筋、齒痛。
人迎==>高血壓、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扁桃腺發炎、突眼性甲狀腺腫、呃逆。
扶突==>嘔吐、打膈、喉嚨痛、心悶、聲啞、甲狀腺病變、吞咽困難。
天柱==>後頭痛、頸項轉側不利、頸肌強痛、鼻塞咽腫、眼疾、增強記憶。

風池==>各種頭痛、頭暈、失眠、高血壓、結膜炎、近視、感冒、頸部疾患。
完骨==>眼睛充血、目眩、偏頭痛、扁桃腺發炎。
人中==>昏迷、休克、窒息、中暑、癲狂、牙關緊閉、臉部麻醉。
天突==>喉嚨痛、打膈、嘔吐、咳嗽。
氣舍==>胃痛、落枕、嘔吐、胸悶、胸痛、咳嗽。

肩井==>頸椎病、頸項部肌肉痙攣、落枕、肩背部疼痛、手臂麻木、中風後遺症。
肩骨禺==>五十肩、腕痛、手部麻痺。
中府==>心律不整、氣喘、咳嗽、感冒。
膻中==>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冠心病、心絞痛、婦女乳汁過少。
巨闕==>胃酸過多、氣喘、神經衰弱、心理異常。
中脘==>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神闕==>慢性腸炎、脫肛、腹脹、虛寒性胃痛、怕冷症。
天樞==>生殖器疾病、婦女病、容易疲勞、便秘、胃下垂。
大巨==>不孕症、腎炎、便秘、痢疾、坐骨神經痛、風濕病。
關元==>急性尿路感染、遺尿、盆腔炎、閉經、不孕、產後惡露不止、睪丸炎、遺精、陽痿、虛勞羸瘦。
氣海==>陽痿、遺精、早泄、子宮脫垂、婦女月事疾患、大便秘結、神經衰弱。

腰眼==>即腰部至臀部位。腎虛、遺尿、遺精、陽痿、早泄、慢性腎炎、月經不調、尿路感染、腰痛、神經衰弱、支氣管哮喘。
命門==>遺精、陽痿、痛經、月經不調、慢性腹瀉、腰痛、足部怕冷。
大腸俞==>痢疾、腸炎、腰扭傷、便秘、?骼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腳麻痺。
小腸俞==>痢疾、腸炎、痔瘡、關節風濕、泌尿器官疾病。
腎俞==>腎炎、膀胱炎、食慾不振、坐骨神經痛、歇斯底里(此穴乃至百病之穴)。

胃俞==>各種胃病、消化不良、嘔吐。
脾俞==>營養不良、肝脾腫大、胃部疾病、全身乏力、失眠。
肝俞==>失眠、肝病、視力減退、目眩、中風。
三焦俞==>腸鳴、腹瀉、尿路感染、白帶過多、腰痛、尿滯留。
膈俞==>神經衰弱、失眠、心悸不定、氣喘。
肺俞==>呼吸系統功能失調、頸肩痛、皮膚病、幼兒疳積,肺虛自汗。

膏肓==>心跳、脅間神經痛、支氣管炎、氣喘、乏力、暈眩。
天宗==>五十肩、胸痛、脅間神經痛、肩胛部疼痛。
至室==>腰痛、坐骨神經痛、腿肚抽筋,痛捏可增強精力。
次?==>治坐骨神經痛有特效,兼治生理異常、怕冷、泌尿器官疾病、痔瘡。
長強==>治痔瘡有特效,可增強精力。
曲池==>感冒、高血壓、皮膚病、發熱、中暑、上肢痛、眼疾、牙痛。

尺澤==>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咳嗽、皮膚搔癢或乾燥、肘關節內側疼痛。
手三里==>胃脘痛、腸鳴腸炎、腰背疼、牙痛。
神門==>心神不寧、心絞痛、神經衰弱、健忘多夢、精神疾病、便秘、心臟病。
勞宮==>神經衰弱、高血壓、心率過速或過慢、噁心嘔吐。
陽池==>糖尿病、神經痛、手部痛、手部關節炎。
合谷==>高血壓、耳鳴、眼睛疲勞、發熱頭痛、盜汗自汗、感冒。

梁丘==>胃痙攣、痢疾、膝痛、坐骨神經痛。
血海==>婦女病、變形性膝關節炎症、貧血。
陰、陽陵泉==>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腿抽筋、坐骨神經痛、腹脹腹瀉、膽囊炎、膽道蛔蟲、肝炎、水腫、婦女病。
足三里==>能治百病,如胃酸過多、胃下垂、半身不遂、高血壓、貧血、失眠等。
解谿==>便秘以及由此引起的頭痛、膝痛、頭面浮腫、下肢麻木,足踝關節酸痛。

衝陽==>過敏性體質、神經衰弱、食慾不振、腳痛。
然谷==>腳底痛、扁桃腺發炎、怕冷、生理不順。
委中==>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關節風濕痛、流鼻血、高血壓。
承山==>小腿肌肉痙攣、坐骨神經痛、腰痛、痔瘡、脫肛、便秘。
三陰交==>更年期綜合症、泌尿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下肢內側疾病。

太谿==>腎臟病、扁桃腺發炎、中耳炎、便秘、足部風濕疼痛。
湧泉==>生殖器官疾病、腎臟病、高血壓、頭痛頭暈、咽痛失音、失眠、氣喘、增強精力。
太白==>消化不良、腳部冰冷、消化系統病。
足心==>頭暈目眩、五心煩熱。


(網路資料彙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