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冥想?
簡單來說,冥想就是讓思想靜下來。心或思想是個強有力的工具,它衡常地與感官刺激在互動,使用智力將刺激信息轉化為內容和概念,並不斷地創造和遵循許多思維格局。我們來考察一下早晨開車上班者的思想活動。開車者的大腦不斷地接受和解釋紅綠燈、聲音、觸摸等信息。在眼睛注意周圍車況的同時,腳需要控製油門,手需掌握方向盤,大腦需決定該做什麼。如果前面的車在安全距離外平穩行使,思想可能會稍稍懈怠一下前面的通告眼睛傳來的信息,轉向於收音機或當天需要完成的工作或昨天發生的事件什麼的。而正當思緒暢遊在記憶或構思當中,突然而來的信息,如前面的紅色剎車燈或者警車警報聲立即將開車之人呼喚回來。
思想是單指針的,只能在某個時刻聚焦於一件事,可以轉移其焦點。例如在你讀這篇文章時,你可能眼睛在看字,思想在想別的什麼事情。而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思緒後,你知道儘管你已經讀了一半,但什麼印像也沒有留下。你可能對自己說,“我得集中思想再讀一次。”這種聚焦形式可非常有益於冥想的實現。
學會如何掌控自己的思想是冥想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某些形式的冥想中,將思想居於無念之中,就是冥想的目的。對於另外一些冥想形式,這僅僅是開始。
有許許多多傳統的手段可以有益於我們的冥想活動。請閱讀我們對冥想指導內容。Guide to Meditation
冥想有許多用途。其有益於身體和心智的健康,與祈禱和諧共行。若需詳細資訊,請參閱我們的有關冥想與祈禱的文章。
"當我們充滿仁愛,並將其傳遞給他人時。這就是真正的祈禱。" Thich Nhat Hanh ,祈禱之能量的作者。
什麼是靜坐冥想?
冥想,心性鍛鍊法,在 瑜伽裡經常使用的,在佛教道教中則稱為打坐,在佛教也可稱為坐禪。大致可分為兩種作法,一為將注意力集中一處不動,例如集中於身上脈輪、咒語或身前的燭火等等。二為心裡觀想特定圖案景象維持不動,如複雜的曼陀羅圖案,有次序的顏色景象變換以及上師神明圖案等等。 通常必須先於第一作法得到成果再進行第二種作法,任何一種觀想或集中都有其特定效果與副作用,所以必須依賴有經驗的老師指導。
道家也有「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不散」、「積精全神」、「守一」、「心齋」、「坐忘」之類的冥想方法。上清派強調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等。
在幾乎每一門宗教中,都可以發現靜坐冥想訓練技巧的蹤跡。在一般大眾媒體中,靜坐冥想這個概念帶有各式各樣的意涵。在這裡,我們把靜坐冥想定義為一種教化正向人格特質的心靈修養活動,例如,比較穩定且清晰的心境、平衡的情緒、帶著關懷的「正念」(mindfulness)或甚至是愛與慈悲心。在我們刻意培養這些特質之前,它們一直潛存著,靜坐冥想也是去熟悉「寧靜且靈活的存在方式」的一種過程。
原則上,靜坐冥想是一種相對簡單並且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的活動,不需要道具或是特殊服裝。一開始,我們先採取一個舒服、不會太緊張也不會太放鬆的姿勢,然後在心理上祈求能夠自我轉化,並祝福其他人能夠遠離痛苦並得到快樂。接下來,修習者必須要能穩定自己的心(我們的心通常非常紊亂,時常會被一連串的雜念所佔據)。想要主宰自己的心,就必須擺脫自動化的心理制約和充滿內在困惑的狀態。
現在,我們先來檢視三種佛教靜坐冥想方式下的大腦狀態,這三種靜坐冥想方式來自於藏傳佛教,並且被世界各地的許多醫院和學校所採用。
第一種方式是集中注意力,旨在馴服我們的心、把心安置在當下,並同時培養出察覺雜念的警覺能力。
第二種方式叫做正念或是開放覺察,這個方法是要嘗試培養出比較不情緒化的覺識狀態,讓我們可以在當下出現情緒、思想和感覺時不會被捲入,而產生越來越多的心理反應和痛苦。在進行正念靜坐冥想時,靜坐冥想者必須時時對任何心理狀態保持警覺,而不是只專注在某個特定的感覺或狀態上,
第三種方式就是佛教傳統中所說的培養慈悲心、大愛以及利他的心態。
對冥想過程和效果的研究是神經學研究中的持續成長的次領域。
現代科學技術,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和腦電圖,已被用來觀察,當人們打坐時以及當人們規律打坐後,他們的身體和大腦怎麼變化。
這些研究已經顯示,定期冥想操練的結果,造成身體明顯的變化。例如,理察·戴維森和茲恩-津恩的一項研究顯示,八週正念為基礎的冥想訓練顯著地增進左側前大腦活動,這個活動與正向的情緒狀態有關。正向情緒可以是一個技能,可以像學習騎自行車或彈鋼琴那樣的訓練來做到。
自從1950年代以來,數以百計的冥想研究已經進行,但許多早期的研究是有缺陷的,因而產生不可靠的結果。更多最近的評論已經指出,許多這些缺陷是希望引導當前的研究,到一個更富有成效的路徑上。更多的報告評估,進一步的研究需要導向對冥想的理論建構及對冥想的定義。
人們自古已在宗教傳統中操練冥想,特別是在寺院中。現在在西方也有許多非宗教性的冥想課程存在,包括正念為基礎的課程。今天,正念為基礎的冥想課程已經在西方醫學和心理學界內流行,這主要是由於這樣的過程對患有壓力相關健康狀況的患者,有觀察得到的正面影響。
西方心理學中的冥想
放鬆反應
赫伯特本森博士-身心醫學研究所(Mind-Body Medical Institute)的創辦人,這個研究所是隸屬於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幾個醫院。他報告說,冥想能引起一系列統稱為「放鬆反應」的體內生化和物理變化[18]。這放鬆反應包括代謝變化,心臟跳動率,呼吸,血壓和大腦化學物質的變化。本森博士和他的團隊也在喜馬拉雅山脈的佛教寺院做臨床研究。本森寫了《放鬆反應》這本書記錄冥想的好處,這在1975年時尚未廣為人知。
冥想的平靜效果
根據在「心理學報」2006年3月的一篇文章,做冥想活動會讓腦電圖相關的活動放緩。人類的神經系統是由副交感神經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組成,前者調控心臟速率、呼吸和其他不自主運動功能。後者則是要喚起身體對劇烈活動作準備。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有寫下以下敘述:「目前有被認為,某些類型的冥想可能有效,這是由於冥想減少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及增加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或者也可以說,冥想造成激發活動的減低以及增加了放鬆。
西方的治療用途和MBSR
做為減輕壓力和疼痛的一個方法,冥想已經進入醫療保健的主流。做為減輕壓力的一個方法,冥想已經被應用於醫院中的慢性或絕症個案,以減低因升高的壓力-包含已被壓抑的免疫系統-的複雜性。在醫學界,有越來越多人同意,心理因素,如壓力、緊張的確是身體缺乏健康的部分因素,在主流科學裡,有越來越多人對這個領域的研究提供資助。
2003年一項對MBSR課程-MBSR中的操練,包含對意識的不斷覺知而且不尋求壓抑念頭-的元分析(meta-analysis)統計研究得出一個結論:冥想可能對一個企圖處理臨床和非臨床問題的人是有用的。對幾種病的診斷,包括慢性疼痛,纖維肌痛,癌症患者和冠狀動脈疾病發現,MBSR是有幫助的。改善包含了身體和心理層面。
流
正念冥想、安般念以及相關的技術,旨在為了引發洞察力而培養注意力,。一個更廣泛,更靈活的注意力可以更容易地了知情境,更容易在情感或道德上的困境中保持客觀,而且更容易達到的一個反應性的、創造性的覺知或心流(流暢,flow)的狀態[23]。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也顯示,冥想過程中,實驗中的生理訊號顯示呼吸減緩,還有心臟跳動率和血含氧飽和度上升。
科學對不同冥想方式的研究
內觀禪修
由耶魯大學,哈佛大學,麻薩諸塞州總醫院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冥想在大腦的特定區域增加灰腦質,並可能減緩自然老化過程中的大腦退化這一部分。
該實驗有20個人進行密集的佛教「內觀冥想」訓練,另15人則沒有打坐。腦部掃描顯示,那些打坐的人在腦部負責注意力和處理感覺輸入訊息部位的灰質厚度有增加。一些參與者每天打坐40分鐘,而其他人已經打坐多年。實驗結果顯示,腦厚度的變化依時間的冥想時間的長短變化。厚度的增加在0.004和0.008英寸(0.1016毫米- 0.2032毫米)之間。
Zazen
詹姆斯·奧斯汀博士-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神經生理學家-在他的書"禪與腦"(Zen and the Brain)(奧斯汀,1999)中報告說,操練冥想禪 會「重組大腦中的電路」。透過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測量大腦中血液流動的掃描技術,這已被確認。
學習冥想,其實比你想像中的簡單。像所有的東西一樣,簡短,就是美德。
以下7 個重點,只要知道了它們,就可以開始進行你的冥想訓練了。
1.地方:任何安靜的地方都可以
2.準備:先洗個臉,洗個手
3.輕鬆地坐直
4.每天5分鐘
5.適合冥想的時間為早上起床,或是晚上睡前。吃飽前後都不適合
6.準備喜歡的冥想音樂
7.自己.坐好後,先大口的呼吸幾次,然後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呼吸上。也許心中會開始出現許多雜事或回憶,想法等等的…
不過,不要管它,繼續把注意力集在你的呼吸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